张艳霞
期刊编辑与工匠精神
张艳霞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北京 100042)
工匠精神是当今中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热词,由最初适用的制造业转向各个行业,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当今迫切需要的一种时代精神。从工匠精神的含义与意义、工匠与编辑的异同点、期刊编辑的工作性质与状态分析出发,提出编辑工作更加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期刊编辑要从树立爱岗敬业的观念、塑造耐心专注的品格、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培养淡泊名利的精神4方面做起,用工匠精神对待编辑工作,打造优质期刊。
工匠;工匠精神;期刊编辑;职业倦怠;编辑工作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始于制造业,但并不仅仅适用于制造业,在其他诸如科技、教育、文化、出版等众多社会领域,都适用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当今所呼唤的一种时代精神。关于期刊编辑,游苏宁[2]认为,默默无闻地为人作嫁衣的编辑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代表,期刊编辑更应用实际行动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不辜负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希望。
工匠,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手艺工人[3],匠的解释为在某些方面很有造诣的人[4]。因此,笔者认为工匠可以理解为在手工业方面很有造诣的工人。工匠所分布的手工业领域有很多,如:木匠、石匠、铁匠、剃头匠、油漆匠等。何谓工匠精神,百度词条的释义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5]。归纳起来,工匠精神就是爱岗敬业、耐心专注、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职业态度与自我完善精神。
我国自古便尊崇工匠,崇尚工匠精神。如古代的鲁班、蔡伦、李春等知名工匠的事迹现在仍广为流传,古代匠人制造的建筑、工艺流程、艺术书画至今仍为后人所使用、借鉴,而这些历史成就无不凝聚着古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非常崇尚工匠精神,一些知名企业把恪守工匠精神、制造卓越产品作为己任。这些企业往往因其产品质量高、企业信誉好,而成为各自行业著名企业,其产品成为行业中的名牌产品,如瑞士的手表,日本的电气,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化妆品等。
尽管工匠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各行各业崇尚和追求的职业精神,但近年来由于人们普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追求近期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只要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管理,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造成工匠精神的缺失。一些企业忽视产品质量,一味求快求新求变,结果最终砸掉了企业牌子,失去了客户,丢掉了市场。这种情况在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领域同样如此,学术界、期刊界也出现了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出现了学术不端、期刊质量严重下滑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国家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克服心浮气躁心理、避免短视行为、重视产品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动词编辑是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名词编辑是指做编辑工作的人[6]。本文所述编辑即指后者的编辑。编辑与工匠从字面上看,人们很难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有人甚至认为编辑应高于工匠。实际上两者间既有不同之处,又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工匠与编辑的不同点在于,工匠主要从事某种具体产品的生产,其产品是某一特定形态的实物形式,其产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主要属于物质方面的产品;编辑从事的是文字工作,其产品形式是书籍或期刊等文字形式,属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产品。
工匠与编辑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产品的制造者,编辑是众多工匠种类之一,是“文字匠”;两者都以制造精品为己任,都需要那种爱岗敬业、耐心专注、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工作精神。
从编辑与工匠的相同点看,编辑工作也具有工匠的属性。虽然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有些人对工匠的职业心存偏见,认为工匠所从事的劳动是重复性的,没有创造性;有的编辑不愿把自己同工匠画上等号,认为那样似乎会被人低看一眼。实际上无论何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心中有大格局、大胸怀,才能把简单重复的工作做到极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奇迹,才能被人刮目相看。当今这个社会太需要工匠和工匠精神了,特别是在期刊界,在编辑工作中提倡用工匠精神办好期刊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编辑工作既包括学术性工作,也包括技术性和事务性工作;既有脑力付出也有体力付出。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到编辑校对、排版印刷,再到出版发行,每个环节都凝聚了编辑的辛苦劳动。编辑工作具有很强的“隐匿性”,编辑工作是对作者稿件的再加工,除对作者稿件的政治性、专业性方面进行把关外,还要对稿件中的文字、量和单位等各种具体问题进行修改,使最初不很完善的稿件最后以完美的形式刊登在期刊上。读者看到的是一篇篇精彩美文,但凝聚在美文背后编辑付出的辛苦劳动并不为人们所知,所以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背后默默奉献的一种职业。
目前编辑队伍整体状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工作中不乏爱岗敬业、踏实专注、认真负责的工作人员,但同时也应看到,编辑队伍确实存在着松松弛懈怠的现象。郑持军[7]认为超过1/3的编辑从业人员存在职业倦怠现象,曾志红[8]认为青年编辑更为明显。
一些青年编辑受社会浮躁、注重个人发展等心理影响,并不情愿从事默默无闻的编辑工作;另一些在机械重复的高负荷编辑工作中,逐渐丧失了工作激情,工作变得消沉、提不起精神、得过且过。中年编辑因多年从事该项工作,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强。因此在编辑队伍中存在不求做得好、只求过得去的心态。青年人上进心不足,中年人创新性不强。甚至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工作浮躁不实、粗心马虎;期刊粗制滥造,差错率上升;期刊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等。
通过对编辑队伍工作状态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期刊编辑普遍缺乏一种爱岗敬业、耐心专注、精益求精、淡泊名利的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严谨专注、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因此目前编辑队伍迫切需要这种工匠精神。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认真做好每一本期刊。编辑不仅要对稿件的内容、编校、设计、印装把好质量关,而且要严格把控稿件的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品质。
爱岗敬业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爱岗才能敬业,两者相辅相成。爱岗最重要的一点是不仅将所从事的职业视为谋生手段,更重要的是把其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去做,倾心执著于此,形成深厚的职业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忠诚感和幸福感。把职业做成事业,才能对岗位产生敬畏,才能做到爱岗敬业,才能使工作不仅成为得以谋生的职业而且还能从中获得行业和社会的尊重。
那些在平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人物、先进代表无一不是爱岗敬业的。有的人其工作被社会上一些人不理解,甚至瞧不起、看不上,认为没出息,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还能做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最后被人们仰望和敬佩。那是因为他们把职业当成事业在做,是出于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敬畏。
作为编辑在踏入这一行前就要深思熟虑,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职业,是否热爱这项工作,是否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是否可以做个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一旦加入到这个职业中来,就要敬畏职业、崇尚职业、热爱职业,享受工作带给你的快乐。在职业生涯中无论遇到何种外部诱惑、环境变化,都不为名利所诱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始终做到恒心、热心、耐心、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们所看到和接触到的工匠大多具有独门绝技或高超的技艺,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与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倾心专注、心无旁骛地长期刻苦磨炼是分不开的。从中我们也看出,如果从事一项职业并想在其中做好、做优、做出成绩,就必须培养自己耐心专注、坚忍不拔的品格。如果一个人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更换职业,他的事业将会一事无成。
我国古代有个“铁杵成针”的故事,讲的是做事耐心专心持久,最终把铁杵磨成绣花针。这个故事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耐心专注地工作,向着目标不懈努力。近年来互联网、手机通讯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着信息高速公路带来便利的同时,做事也更加追求便捷、快速,喜欢快餐文化,很多人坐不下来、静不下心,做事粗心大意,处理问题简单粗暴,不愿为细节投入过多精力,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变成了急脾气、燥性子,这与当下提倡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
编辑工作主要是与文字打交道,更需要做到耐心专注。通常作者投过来的论文,即便是已通过专家审稿、反复修改的论文,距离发表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编辑做大量深入细致的文字加工工作。编辑面对的不是一篇两篇文章,也不是一天两天这样的工作,而是大量的重复性的文字加工工作。如果没有一个耐心专注、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是很难做好这份工作的。这种工作性质也是对编辑性格的一种磨炼和塑造。作为编辑,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把其做为毕生的事业做下去,自始至终倾心专注于其职业活动,在工作中自觉塑造、培养耐心专注的良好品格,为做好编辑工作塑造良好的职业品格。
产品与精品的区别在于制造者投入心血和精力不同。只要按照工艺标准加工出来,符合质量标准就称得上是一件合格产品,而精品一定是倾注了制造者心血和精力来完成的,只有不断雕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才能诞生一件精品。这其中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编辑工作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精编细作、防错出彩,体现了编辑的“工匠使命”,也是期刊编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致。当编辑面对一篇还不完美的文章,如同工匠面对璞玉一样,需要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打磨,才能把其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在此过程中,编辑要把作者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一样对待,精工细作、不厌其烦、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同时还要克服怕麻烦、差不多就行的心理,当遇到疑点应及时查找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字典辞典以及校对手册等,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是科技论文的编辑加工是一件非常麻烦的工作,涉及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标、黑白体,还有图表等各种要求非常多,如果有一点小小的失误,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编辑要时刻绷紧“编校无小事”这根弦,大面要看,细节更要认真。要把每篇文章按照精品的标准来打造,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更好、更精,做到极致,做到精益求精,才能提升期刊的编辑质量。
工匠们在制作产品时能够做到心无杂念、目无旁物、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产品的生产当中,他们很少去想个人的名利得失。如果在制造产品过程中夹杂的杂念太多,杂念就会转变为杂质,其产品肯定不会成为精品。只有淡泊名利、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制造中去的人,才能制造出优品、精品,才能成为行业中的大家、名匠。
做编辑的人都知道,几乎所有文章都需要作者根据审稿专家、期刊编辑的要求反复修改,最后再经编辑之手加工润色才能发表出来。而当一篇经过编辑多次修改加工后的文章发表后,人们欣赏的只是文章的华美和精彩,看到的只是原创作者的才华和优秀,没有人知道编辑在其中所付出的辛苦劳动,编辑所付出的一切辛苦和努力全被湮灭在作者的光环中。这与其他行业的工匠有相似之处,因为人们看到的也是能工巧匠打造出的精美产品,至于工匠背后付出的艰辛甚至鲜血和生命没有人知晓。
这显然与当今社会一些人过分注重个人价值体现、注重个人存在感格格不入。但是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社会分工决定了必须有人担负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作,如果没有这些人和这种岗位的存在,这个世界不会有如此灿烂丰富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存在。社会需要能工巧匠,需要工匠精神,这也是当下大力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所在之处。
编辑工作的性质决定编辑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甘为人梯、勇于奉献、甘当配角的人,如果不培养淡泊名利的精神,处处事事争功夺利出风头,是绝不能做好编辑工作的。作为文化知识的传递者,编辑要敢于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自觉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9],要像其他行业的工匠那样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配角和无名英雄,要排除外部环境和自身杂念的干扰,静得下思绪,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孤独,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将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工匠精神不是制造业的专属,而是全社会各行业都应积极追求的崇高境界[10]。编辑与其他行业的工匠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编辑工作中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重塑做事文化对于做好期刊出版工作很有必要。作为期刊编辑,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工匠精神,在工作中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落实到期刊编辑工作的实处。
[1]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EB/OL].(2016-03-18) [2016-12-1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318/c1024-28207944.html.
[2] 游苏宁.把优秀论文刊登在祖国的期刊上:科技期刊编辑的时代使命[J].编辑学报,2017,29(1): 1-4.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47.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44.
[5] 360百科.工匠精神[EB/OL].[2017-12-02].https://baike.so.com/doc/7022611-7245514.html.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6.
[7] 郑持军.出版社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措施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1):34-37.
[8] 曾志红.试谈高校学报青年编辑的职业倦怠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54-156.
[9] 郜云飞.现代编辑更需要发扬“工匠精神”[J].科技与出版,2016(9):37-40.
[10] 刘飙.论学术期刊编辑的“工匠精神”[J].编辑学报,2017,29(4):38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