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启清
功利性学术论文的由来和治理
华启清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福州 350002)
功利性学术论文现象普遍,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作者不是根据科学研究成果来写论文,而是在造论文,这种低劣的论文都带有功利性质,对社会危害极大。论文分析了功利性学术论文的由来,提出了治理功利性论文的主要措施:去除学术指挥棒,还学术本真;破除学术行政化,还学术净土;提高自身学术声誉,还学术敬畏。
功利性学术论文;学术评价;学术论文
论文的学术质量备受关注,如何评价论文的学术质量,评价标准如何制订和实施,也众说纷纭。由于没有强有力的评价体系,一些高校和学术机构对人才的引进或职称的评定等大部分只看其是否发表在他们认定的所谓核心期刊目录上的论文。一些人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甚至不惜代价进行学术造假。如2017年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下了《肿瘤生物学》2012—2016年发表的107篇论文[1-2]。这些被撤稿论文的作者全部来自中国,撤稿原因主要是论文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同行评审意见。早在2015年8月,斯普林格撤下10个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64篇论文,这些论文均出自中国作者[1]。
从上面事件可以看出,出现的学术乱象是发生在学术领域的那些有悖学术道德、准则、规范的个人或集体行为[3]。现有的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以及评价论文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显然存在明显的问题[4-5],才导致功利性论文的不断出现,而且表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求真是学术的生命。学术研究是一门需要潜心做的学问,需要研究者毕生精力去探索,学术理论源于实践,又返回指导实践,来服务社会和大众。而当今一些作者没有脚踏实地,心浮气躁,甚至投机取巧,无非就是功利二字。利字当头,那么“学”和“问”必定被放在后面,对学术成果的抄袭、剽窃、侵吞、伪造也就在所难免。而学术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笔者认为,功利性学术论文主要是指以某些功利为目的而撰写的低劣论文。上至两院院士、大学校长,下至研究生、大学生,都卷入其中。目前出这么多低劣的功利性论文,其原因有各种各样。
如对高校来讲,功利性学术论文的由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术行政化。高校人事部门制定评职称条件,目前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学术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等级,如评教授要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或SCI论文,否则免谈;科研管理部门推荐申报成果奖,有些也需要发表权威期刊或者SCI论文,没有这个也是免报。今日高校,发表学术论文被放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学校是否优秀,教师能否晋升,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科研的成果能否验收通过,学术论文都成为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晋升等要求,都有严格的论文发表量规定,而一个大学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会影响到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大学排行榜的位置,有些校领导把大学排名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科研中心工作或者引进人才也是围绕是否能发表高质量论文作为标准,是否发表在SCI作为标准,使得千军万马都在写论文、拼数量、拼影响因子。高校把发表论文作为一种僵化的教条,学术论文被严重异化了,成了一种功利化的手段。②学术指挥棒泛滥。不同的部门会制定不一样的评价或奖励标准,对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对一些人来讲,为了谋取各种学术称号,面对各种等级的奖励计划、优惠政策、人才工程等,都会令一些人躁动不安,急火攻心,但其难耐面壁破壁之功,往往就会产生投机取巧的念头。这个指挥棒迫使多少默默无闻的“英雄豪杰”绞尽脑汁,甚至有些人不择手段,极少数人不惜学术造假。殊不知,学术论文的好坏,质量的高低,是由同行的学术专家说了算,而不是其发到哪个期刊上,由该期刊是否权威、核心或SCI期刊平台上说了算,这道理谁都知道,目前以刊评文现象还比较严重,论文学术质量只看出处的比较多,期刊是权威期刊,那么在这里发表的论文也是权威论文。其实大家都知道,权威期刊中的影响因子等,本来是一种使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学术期刊进行统计的结果,只是图书情报部门对学术期刊的价值的初步判断,而非真实的对学术论文质量或者对实践价值的评价。所以,这些评价标准有否代表性,是否科学,不得而知。而在某些高校如获至宝,看得很重,这岂不是荒唐之至。客观地说,让人“被逼无奈”——是因为指挥棒出了问题。③作者自身学术声誉不够重视。一些作者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往往会给自己进行过度的学术包装,利用谋取的学历、学位、学衔等,为其在各种场合中谋利,导致自身水平与实际能力不相符合,有名无实或名不符实。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各种考评,也不顾自身的声誉,铤而走险,拼凑数据发表论文,或者可以说是造论文,写对实践没有指导价值的论文,以应对各种评定的需要。
功利性学术论文如果发表,其危害极大,不但影响到被收录数据和观点的正确性,也使使用者造成混乱,直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环境。对功利性学术论文的有效治理,必须从源头上标本兼治。要激励那些献身科学、力求不断创新且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同时惩治那些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牟取私利之人。要从相关政策、法制以及管理制度上,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考核体制,特别是对学术评价的体制机制要彻底摒弃功利二字。
目前,有些高校为了高校排名靠前一点而不择手段,对发表在权威期刊或SCI期刊上的论文不惜重金,进行奖励。如对发表在国外SCI论文,每篇奖励金额高达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还根据等级来评判)。把一篇论文的好坏定位在其在什么刊物发表,有多少影响因子[6],至于学术共同体的内在评价如何,则可以忽略不计[7]。这个学术指挥棒导致学术的异化。日前,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如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也联合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从这一意见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人才的评价有了具体的规定,是要突出人的品德和能力,要激励那些献身科学、不断创新、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另一侧面也说明,考核人才、评价人才,要看的是其实际成果及个人的实际能力,以及他的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同样,学者实行论文代表作制度,克服的是“唯论文”的倾向,同时也是摒弃低劣的功利性学术论文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应该破除这个“唯论文”的学术指挥棒,这样才能还学校风清气正的研究环境,使学校不在为排名而奔波,切实搞好自己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使教师不要为学术论文发表挤破头,安心搞好教学工作;使科研人员不再为课题申报或验收而发愁,静下心来,认真搞好科研,真正把科研立足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
学术行政化,很多时候出于学术利益,还会充当学术不端的保护伞,这进一步让学者失去学术尊严意识。国内学者论文被大规模撤销后,中国科协等部门出台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4],指向很明确,就是治理请第三方机构代写论文,代弄同行评审。可是,对于论文被撤的作者,没有任何公开报道,也没有公作学者所在机构是否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学术调查和处理。导致作者对学术尊严和学术荣誉不重视的根本原因,是学术严重行政化。像发表论文,不仅要看论文本身的创新性,而且要看其对实践是否具有指导价值和运用价值。然而国内一些地方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学术管理和评价,几乎把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评价学者的全部,根本不看论文究竟有什么创新和实践价值,导致评价学术的行政化倾向。推进学术去行政化,按照学术原则和规则进行学术管理和评价,才能让学者有学术尊严、学术荣誉感,并基于此参与学术活动,国内的学术才能融入国际学术环境之中。否则,严重的学术功利化,会令中国学术的整体公信力受到严重伤害,从而制约中国学术赢得世界的尊重。
高校学术评价的功利化现状还表现为学术评价偏重行政权力、推崇成果数量而忽视质量。这分别是由于行政部门干预过多和学术成果的效率优先观念造成的。追根溯源,学术评价的功利化现状源于教育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借鉴西方学术评价的经验,高校学术评价要尊重学术的独立性,把创新作为学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和价值取向,并建立内、外机制结合的学术评价制度。
良好的学术声誉能最大遏制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但学术声誉不好量化,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因素。作为学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创新研究成果,积极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时刻保持对科学研究的虔诚和敬畏,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学术品格,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同时,要防止学术成为功利的奴隶,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诚信,树立对学术的敬畏。
遏制功利性学术论文的发表,各期刊同仁也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必须要严把学术质量关,杜绝各种各样的关系稿和质量低劣的稿件;同时,各大型数据库也要选择学术质量高的学术论文入库,对不合格的学术论文也必须实行下架制度,以便净化学术环境;有关部门要打击学术腐败、维护学术权威,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
[1] 观澜君.107篇中国医学论文造假被撤,丢的仅是医生的脸吗[EB/OL].(2017-04-26)[2018-08-01].http:// guancha.gmw.cn/2017-04/26/content_24310558.htm.
[2] 倪思洁.107篇论文被撤双方都在反思[EB/OL].(2017-04-22)[2018-08-01].http://news.sciencenet.cn/ htmlnews/2017/4/374226.shtm.
[3] 陈颖.论学术乱象的由来和治理——兼谈学术期刊主编的责任与作为[J].澳门理工学报,2017(4):120-126.
[4] 刘旭.发表学术论文首提“五不准”[EB/OL].(2015-12-04)[2018-05-14].http://edu.people.com.cn/n/2015/1204/ c1006-27889171.html.
[5] 许纪霖.回归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尺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4):78-82
[6] 李夕菲.影响因子评价体制下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担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8): 137-148.
[7] 张广海.现行学术评价体制下大学中文学刊的发展之道——“大学中文学刊与大学当代文化使命”研讨会综述[N].中华读书报,2012-1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