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会职能实现的编辑部策略
孙立杰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辑部,江苏 徐州 221002)
以编辑部实践为例,总结编辑部发挥编委会作用的策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被动意识是实现编委会职能的基础;充分认识期刊的现状,掌握编委资源,是实现编委会职能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流程,采取多种形式工作,是实现编委会职能的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编委凝聚力,是实现编委会职能的保障。
科技期刊;编委会;编辑部;职能
编委会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起着指导、监督和咨询的作用,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职能包括:审定期刊编辑方针、办刊宗旨以及编辑部的编辑出版计划;定期检查指导编辑部的工作,对期刊学术质量进行指导和把关;研究解决编辑部提出的有关编辑出版问题,审查评议期刊编辑排版、印刷质量和出版发行中的问题[1]。其中最主要职能是:审稿工作、组稿工作和宣传工作[2-3]。编委会通过审稿把握期刊的学术质量,通过组稿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通过宣传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环节[4]。
但是,目前多数期刊编委会在运行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如编委荣誉化、官员化、挂名化现象严重,编委会工作制度执行不力,缺乏激励机制、考评制度,编委会机构臃肿,编委与编辑部沟通有限,编委不尽责,等等[1,5],使得编委会的职能虚化,极大地影响了编委会重要作用的发挥。
如何调动编委的积极性,发挥编委会的职能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本届《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会为2017年换届的第四届编委会,编委会的组成沿袭往届编委会组成的思路,兼顾了学科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地区结构等,由顾问、总编辑、副总编辑、委员会委员、通讯编委、常务编委、特邀编审、特邀编委等271名成员组成,属大型规模编委会[6]。编委来自于全国,多为麻醉学专业(亚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等,且与《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会成员多有重复。
对于《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而言,由于期刊的发展历史、国内优秀稿源的外流、同类专业期刊的竞争等原因,我刊尤其重视编委会对期刊学术质量的指导和把关职能,即审稿和组织优秀稿源。但目前现状是,本刊编委会职能作用发挥并不如人意,前述的种种弊病均有体现。相较于中小规模的编委会而言,我刊编委会机构臃肿、凝聚力不够、职能效率低下尤其明显。对于期刊最为切实的需求——审稿和组织优秀稿源来说,没有发挥应有的职责,具体表现为:送审稿件不能按时审回、无端拒稿、审稿意见不够详细,没有推荐稿件,不撰写稿件,对期刊相关事项不关心。
编委会对期刊办刊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编辑部要充分认识并重视编委会职能发挥对期刊发展的重要作用。编辑部将如何实现编委会职能作为最迫切的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从通常的认识上来说,编辑部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负责期刊出版的日常工作,体现编委会的指导意见,贯彻编委会的办刊方针,执行编委会的工作决策。从编委会的组成来看,编委会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大多数编委的职责也都是兼职的,因此编委会职能的实现缺乏主动性;而编辑部是一个专职的部门,有专职的人员,具有较好的主动能力和执行能力。但在编委会层面上,种种原因导致了编委不积极作为的现实;在编辑部层面,基本上是在等待决策、被动执行。编委消极的工作态度及编辑部的被动等待,不利于工作的积极开展,只能使得编委会职能虚化。
张艳霞[1]、程宁[7]等指出,正确处理好编委会与编辑部的关系、提高编辑部的主动性是编委会职能实现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
因此,编辑部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编委会对期刊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决定变被动为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主动引导、协助编委会职能的实现。期望编委会和编辑部工作互相促进,从而发挥出各自的职能作用,促进期刊的健康发展。
如前所述,我们已经梳理了编辑部目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了解了目前编委会存在的问题,如何在目前实际状况下破解难题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编委会的职能实现和发挥还是要通过当届编委会内部资源的优化来完成。既然要优化资源,首先就要掌握信息和资源。
以期刊的长远发展为出发点,以解决目前实际问题为重点,编辑部结合期刊当期现状编制并发放了编委调查表,内容包括编委的个人信息、专业信息、审稿信息、兼职信息、科研信息等,并请编委对期刊建设发表意见和建议,以期全面掌握编委会的现状,分析编委会职能虚化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编辑部的有关工作,积极配合编委会职能实现。
经过对反馈信息的梳理,相对精确地掌握了编委会成员的信息,分析印证了我们对部分现象原因的推测,也收到了诸多编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调整编辑部工作流程和制定相应措施提供了依据。如在稿件送审时,根据审稿人的年龄、亚专业、审稿速度等分配稿件和审稿频次,以避免“鞭打快牛”现象。
通过分析调查表数据我们发现,本届编委会成员中:83.1%的编委为硕/博士生导师,77.4%的编委有行政职责(科主任、副主任),68.4%的编委承担3种以上期刊的审稿工作,且绝大多数编委还有临床诊疗工作,76.2%的编委认为每月审稿1~2篇是合理的。因此,我们认为,工作繁忙、时间紧张是导致编委不能及时审稿、拒稿、审稿意见不够详细的原因之一。
另外,我们对审稿流程进行了分析,我刊原审稿程序中专业审稿有两次审稿,分别为编委审稿和副总编审稿,其中编委审稿是同时送审3位编委,等到3位编委的审稿结果全部返回后,再根据编委审稿结果的不同组合结果,按需进行副编审审稿。这种审稿程序达到了尽量公平的目的,但带来的副作用是审稿时间的延长。
根据编委的反馈及对流程的分析,编辑部对审稿流程进行了调整:①减少专业审稿次数。将编委审稿的3人审稿改为2人审稿,一则减少总的审稿工作量,二则可以降低审稿超时的概率。②分散送审,减少个人压力。根据调研的结果,编辑部尽量控制每位编委每月审稿2篇,尽量减少编委个人工作量;对于工作热情高的编委,不受2篇的限制。有时“能者多劳”其实是“鞭打快牛”,是不公平的。③亚专业对口审稿。专业对口审稿会提高审稿意见质量,相对缩短审稿时间。④做好后勤保障工作[8]。编辑预审工作,包括查重、写作要求、专业范围、学术水平等,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审稿提示工作,如编委审稿超时,办公室会与编委联系,提示审稿情况,多数编委随后会审回稿件,这比转审的时间效率高。
约稿是获取优秀稿件的有效手段,但我刊之前通过编委义务、个人约稿等方法约稿收效甚微。经编委会讨论,我刊将专刊或专题形式的主题约稿作为主要手段,传统约稿手段为辅。在主题约稿时,编委会指定副总编作为主题约稿的负责人,并要求负责人撰写或提供一篇高水平的领衔文章,专题出版时显著标注专刊主编或专题主编姓名。
本刊副总编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更有强大的人脉资源,对研究者、研究机构、诊疗机构的能力和水平有较好的把握。通过副总编进行专业主题约稿,相较于编辑个人约稿来说,约稿对象学术专长对题、稿件质量有保证。同时,编辑部通过本刊编委微信群、投稿网站、合作网站发布相关消息,充分发挥我刊编委多的优势,鼓励广大编委通过朋友圈发布消息,以进一步扩大约稿信息受众。另外,如果本刊待刊的稿件中有约稿主题的文章,将其归入约稿主题稿件。
本刊于2017年6月召开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常务编委(扩大)会议,会上确定了2018年出版3期专刊,并指定了专刊主编。目前,3期专刊已于2018年第4、7、9期出版,专刊的约稿数量超出预想,选择余地较大,部分稿件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验证了我刊主题约稿的设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编辑部与编委会、编委之间要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定期不定期进行交流,编辑部把指导意见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主编和编委会,使得编委会可以及时修正意见以便更好地指导期刊的发展,积极、良好的互动会增加期刊的凝聚力,使编委、编委会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利于编委会职能作用的发挥[2]。
编辑部建立了编委微信群,为编辑部和编委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平台在遵守法律法规前提下开放管理,交流信息是丰富的,如编辑部发布期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论文写作中的有关注意事项,每期的目录及文章摘要,转发编辑业务中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等;编委们可以转发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会议消息、编委获奖信息、审稿系统障碍等,也可以是其他的信息。编委微信群的建立,增强了编辑部、编辑与编委间的联系。对于审稿超期未回的提醒,除发出E-mail及短信提醒外,要求编务与审稿编委进行电话沟通提醒,语言的交流有助于感情的交流,效率较高。在编辑部内部,统一思想认识,强调服务意识,要求编辑部所有人员对编委通过各种方式反映的问题及时作出反馈并进行回复沟通。对编委撰写或推荐的稿件予以绿色通道政策。
以上措施提高了编辑部的服务效率,为编委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拉近了与编委之间的距离,以增加认同感和凝聚力。
目前,中文期刊的办刊现状有目共睹,存在的问题也并非一日之久,但我们不能一味怨天尤人,因为无济于事;承认现实,分析现状,勇于尝试,才有可能促进期刊的发展。期刊操作层面的应对之策也多有论述,本文内容也无创新之处,均为经验借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定要解放思想,勇于尝试。
每种杂志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可利用的资源也并不一样,编辑部的措施和方法应因刊制宜,分步实施。本刊编委会的职能还有待继续发挥,编辑部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如逐步完善编委激励机制、考评制度以增进编委的凝聚力,通过组稿制度、选拔青年委员并建立青年委员审稿小组来扩大稿件来源、提高审稿效率等等。希望广大同仁共享实践经验,共同促进期刊事业的发展。
[1] 张艳霞.编辑视角下学术期刊编委会的职能与实现[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8):141-143.
[2] 闵莹,万丹丹,温镭,等.医学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编委会职能[J].天津科技,2016,43(6): 87-90.
[3] 朱晓文,宋冠群.编委会对提高期刊质量所起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3,25(6):564-566.
[4] 李军纪,张策,段志光.《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6):916-918.
[5] 夏青.高校学报编委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181-183.
[6] 朱大明.学术期刊编委会人数规模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33-38.
[7] 程宁.科技期刊编委会的定位与功能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94-96.
[8] 郭红明.影响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6):56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