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桂峰
一是监管部门大力推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三农”、民营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对经济冲击影响较大的大型商业银行制定更高标准的监管要求,以国有商业银行带动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事业。二是银行业的经营范围被监管部门严格限制,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等被禁止或置于更严格的监管标准下。监管部门对于银行业的理财业务提出多项新的管理规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等作出一系列的限制性规定。譬如:加强商业银行发行分级理财产品的规定,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发行。三是金融创新将更加理性化和规范化。银保监会针对银行业开展的“四不当”专项治理,主要就是对银行业不当创新业务进行专项检查,以规范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活动。
对金融体系的有效监管必须建立在清晰的监管边界和足够明确的监管范围。我国目前的银行业监管体系正向着消除监管盲区的方向发展,按照监管目的划分,未来银行业监管范围主要围绕两大类日趋全面。一是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作出的一系列监管新规定,目的就在于有效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二是为有效防范由投机和过度杠杆化造成的金融危机为目的。银保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对表外业务按照全覆盖、分类管理、实质重于形式、内控优先、信息透明的原则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防范有可能造成的金融危机。
现代银行业的监管要求对金融体系进行宏观审慎监管,相比而言,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已无法满足由规模庞大且高度关联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形成的现代金融体系。一是对银行业整体行为的监管。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对银行业整体行为的监管,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国家层面来讲,引导银行业回归金融的本质,让银行更专注主业,避免脱实向虚,提高银行业整体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必须进一步提升监管的有效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业系统的稳定性。二是对银行业内部相互影响的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因银行内部相互影响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维护经济金融秩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一直以来都是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重点监管的业务。银保监会因此出台了不少有关银行业做好信贷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真正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目前受监管新规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国家将房地产定位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房地产本身应以民生和保障为主,这就为房地产信贷政策指明了方向。银保监会陆续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文件均明确了“因地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健发展”“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防范房地产领域风险”。下一阶段房地产领域将继续成为调控重点,不排除会有新的监管政策不断出台。
中长期来看,监管新规对信贷发展主要起正面引导作用。一方面,不规范的不合理的资产、负债业务会在日趋严格的监管中逐步萎缩,如存款的稳定性将会逐步得到提升,对于信贷业务的收费现象将得到有效的遏制。另一方面,支持实体经济的传统业务将真正得以照常开展,创新业务会得到监管政策的鼓励,如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以企业品牌为基础的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贷款、绿色金融债、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
受金融脱媒步伐日益加快、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外,外部监管政策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几乎可以说是对中间业务冲击最大的一个外部因素。监管部门将投行顾问类业务、对公理财、理财融资等业务情况都列为重要检查内容。银保监会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系列专项治理检查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针对中间业务收入质价相符的监管检查力度有增无减。对公板块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托管业务等与信贷业务密切相关的收入受影响较大。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理财业务收入、托管业务收入等均有部分来自“息转费”,不同程度存在质价不符的监管风险。
自2013年以来,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政策在不断规范和持续收紧,成为监管部门重点整顿的业务领域之一,严监管对理财业务产生以下五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新规严格了银行理财的准入门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理财市场环境;二是未来理财投资非标通道仅限于信托,有利于风险隔离,但也可能会提升理财投资非标成本;三是高度强化托管,有利于理财资金监控,但可能会提升托管成本;四是新规明确了多项限制性投资,未来银行业对私人银行客户和机构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五是监管新规要求理财业务要提取风险准备金,虽不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利润,但可能会影响经济增加值。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资金面的持续紧张,推动利率的不断上涨,市场由“资产荒”转变成“资金荒”,这对银行资管的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和流动性管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理财业务监管新规的出台,必将倒逼商业银行的资管向真正的资产管理转型。
2016年9月,银保监会制定发布首个全面风险管理的统领性、综合性规则,为银行业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房地产领域风险、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债券波动风险、交叉金融产品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外部冲击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等十大领域进行风险防控,其中既包含传统领域风险,又有以信息科技和互联网为代表的非传统领域风险。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强调了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金融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对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监管将更加严格。银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新规治理风险,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促使资金脱虚向实的目的明确。面对经济回稳向好,未来或有更加严厉的监管政策出台,商业银行要提前做好金融去杠杆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防范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实体经济不强,是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充分认识支持实体经济对银行业长期稳健发展的重要意义,自觉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回归本源、专注主业、下沉重心,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方向,加强决策、执行、监督、评价等治理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银行业要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水平。坚持“知悉客户”原则,根据实体经济需要开发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实现金融资源精准投入。二是加强政策研究,找准工作方向。金融监管部门历来高度重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工作。近年来,根据中央最新精神和当前内外部经济环境制定相关指导意见,这些指导意见对银行业如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方向、较为具体的工作措施。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更不能脱离监管部门管控,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方针,真正按照监管政策的要求规范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才能得到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才能保证经营方向不出现偏差,才能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和应对措施。三是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和发展战略转变应对挑战。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冲击,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依靠贷款盈利的模式,促进商业银行由传统信贷服务向综合服务的现代化金融企业转变。商业银行需将“以客户为中心”放在第一位,加快业务经营转型,通过强化架构建设、客户分层管理、营销服务体系、结构调整等措施,依托信息化、集约化和差异化管理,打造特色核心竞争优势,实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成为专业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才能抵挡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是大力发展投资银行等新兴中间业务。树立“大投行”理念,围绕债券融资、投资并购、股权融资、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重点领域,打造“融资+融智+融信”为一体的投资银行服务体系。做好地方债投资,发挥地方债对财政资源的吸附作用。把握产业升级和重组机会,大力发展并购财务顾问业务。稳步推进代客理财业务,探索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工作。大力拓展跨境供应链、跨境电商、跨境融资等国际业务客户群,推动国内信用证、出口买方信贷、福费廷二级市场以及掉期、择期等交易类业务发展。二是银行理财将向真正的资产管理回归。一方面,理财要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资产管理本源,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为投资者创造最大化的投资收益,这样才可以在整个大资管的背景下,与券商、基金这样的较为市场化的机构形成有效的竞争。另一方面,理财要有大类资产配置的思维,不仅仅要局限于当前的固收类业务,更要关注权益和商品等这样的资产领域,从而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差异化和个性化的分层产品,资产管理业务独立运作将成为多数机构的最终必然选择。三是加快布局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进一步扩大平台应用范围,做活C端客户,做强B端商户,做到线上线下营销覆盖、对私对公产品覆盖、系统内外场景覆盖、数据分析客户行为覆盖、网点网络获客全网覆盖。适应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提供和改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发展消费信贷,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满足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升级型消费的金融需求。线上活动平台要创新活动模式,主动融入本地商户商圈和客户生活圈,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推广。四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服务收费管理。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层次,切实帮助客户防范融资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对于个性化服务、定制化服务等,按照市场规则规范管理,有效降低企业成本。要严格落实服务价格相关政策法规,大力整治不当收费行为。持续开展减费让利,严格控制收费水平,进行规范化质量确保依法合规、质价相符。
一是风险管理根据环境变化进行调整,与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等相适应。二是建立覆盖各个业务条线风险管理的系统,包括本外币、表内外、境内外业务;覆盖所有分支机构、附属机构、部门、岗位和人员;覆盖所有风险种类和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部管理环节。三是建立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赋予风险管理条线足够的授权、人力资源及其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合理的报告渠道,与业务条线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四是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结果应用于经营管理,根据风险状况、市场和宏观经济情况评估资本和流动性的充足性,有效抵御所承担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