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圣涛 吴卓仪 韩 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资的主要方向聚集在环保、民生、先进制造业等方面,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领域的投资增速将放缓,原先银行信贷投放所依赖的政府平台、房地产项目及住房按揭贷款发展速度将放缓,迫切需要实行信贷业务转型,寻找新的投放点。在信贷投放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结构优化促合理增长,以精细管理保障业务发展,多法并举强化清收处置进度,确保资产质量稳步提升。
(一)参与优质客户、优质项目竞争。一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和十大重点领域,寻找优质客户,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的规模发展、优势产业企业的兼并重组。二是提高与现有优质客户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密切关注其业务发展,了解其资金需求,在优化担保的同时提高信贷投放。三是转变经营理念,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准确了解客户的有效需求,整合优质的资源和产品,为优质企业、项目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二)充分利用网点优势,增加小微企业、农户信贷投放。农业银行作为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以服务三农为责任和使命,县域支行作为服务三农的主阵地,要更加重视小微企业、更加重视农村市场,把发展小微信贷业务作为夯实客户基础、优化信贷结构、培育新增长点的战略考量。一是充分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加强资产业务营销,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内的小微信贷客户,支持经营稳定的专业市场商户,支持有优势、有潜力、经营成熟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以及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二是积极支持乡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特色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大对商业化运作成熟的特色产业以及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公共服务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强客户基础建设,提升农村市场占有率,定期拜访政府职能部门、招商办、村支书、三农高级顾问等,同时利用现有系统进行筛选,获取辖内客户名录,积极实施“保、抢、挖”策略,逐户制定营销策略,明确营销目标和责任,确定营销责任人。
(三)以消费贷款为切入点,推动个贷业务转型发展。2018年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营销“网捷贷”,通过代发工资和公积金、个人贵宾客户、社保数据直连等批量获客渠道,批量营销,在把好准入关、管好资金用途的基础上扩大“网捷贷”白名单覆盖,提高用信率,充分发挥其手续简便、放款快捷的优势,满足客户在旅游、教育、医疗等大宗消费领域的信贷需求。加大信用卡分期营销力度,加深与汽车经销商、家装公司的合作力度,重点发展汽车、家装专项分期,以及信用卡额度内分期。稳步发展个人按揭贷款,加深与优质开发商的合作,适当增加首付比例,提高利率定价水平,增加综合效益。高度重视卡分期、农户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细分领域的信贷营销力度,组建专业化团队,促进业务发展。
(一)提高各条线的配合,实现系统化管理。大力倡导“信贷资产质量立行”的理念,奉行“依法合规、稳健审慎、忠诚担当”的信贷文化,规范信贷行为,强化系统管控。在信贷管理的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强调细节,严格执行各项信贷政策,实现业务办理流程化、劳动组合合理化、岗位职责明晰化、操作行为规范化、风险计量精细化,不断发展健全精细化管理方式,增强风险防控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业务运行的质量与效率。
(二)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综合能力。首先,充实优化客户经理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从营销激励考核、等级管理等多个层面研究,优化劳动组合,让更多人转型到客户经理岗位,解决有人干、愿意干、能干好的问题。其次,加强信贷业务培训,通过加强政策传导和业务培训来提升队伍素质,突出强化业务技能培训,不仅要培训信贷的制度、政策和产品,还要培训产行业基础知识、与客户沟通的技巧、材料撰写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调查能力。最后,要强化信贷人员考核,研究制定客户经理等级管理制度,建立与岗位层级挂钩的薪酬待遇体系和常态化的岗位晋级机制,激发和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客户经理末位淘汰制,对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的客户经理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调整。
(三)切实加强基础管理,提高信贷管理水平。第一,强化尽职调查,严把信贷准入关。严格遵循“双人调查、客观审慎、勤勉尽责、结论明确”的原则,实地调查与间接调查相结合、定量分期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如实反映客户情况,严格规范调查行为,做好规定动作,确保调查真实、可靠,坚决杜绝贷前调查走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确保第一还款来源合法有效。做好信贷业务真实性核查,实地走访客户及关联人、查阅客户财务报表及其他内部资料、查看客户生产线、押品、在建项目等,同时通过征信系统、公开媒体、信息查询平台、司法机关、金融同业、客户上下游企业等间接手段全方位了解客户信息。核查过程中保持合理怀疑和审慎判断,对相关资料综合分析,发现疑点深入挖掘、充分揭示潜在风险,为后续环节信贷决策提供有效支持。各部门应明确职责与分工,信贷业务的调查、审查、放款、贷后管理等环节都应承担起真实性核查的责任。第二,加强押品管理。要始终坚持核心资产抵押是防范化解信用风险的有力抓手,大额不良贷款成功化解的经验告诉我们,掌握了企业的核心资产抵押,就掌握了不良处置的主动权。同时要强化押品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功能定位,不得以抵质押担保充足为由放松对第一还款来源的要求,严禁“见押即贷”。第三,做实做细贷后管理。明晰贷后管理责任,明确贷后管理要求。信贷前后台部门要切实履行贷后管理职责,要严格执行总分行贷后管理相关办法及风险分级监控的管理要求,认真按照监控等级相应的贷后管理频次开展贷后管理,提升贷后管理质效。按规定频次召开贷后管理例会,提高贷后管理例会的质量,审议、把握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化解措施,真正发挥贷后管理例会审议风险、决策督导的作用。信贷管理部门要真正起到贷后管理例会办公室的作用,对例会提出的针对性化解措施,加强落实情况的督促,及时向行领导和贷后管理例会汇报。第四,强化合规责任管理,认真落实问题整改,严格责任追究。对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要求逐项抓好整改工作,认真分析落实责任人和整改方案,举一反三,确保做到落实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不能就整改而整改,更不能为整改而虚假、违规整改。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中严格加以规范、改进和提高,对屡查屡犯的,给予严肃处理。
(四)加强风险管控,加大潜在风险客户退出力度。一是加强政府类信用业务风险防控,严格新增地方政府信用业务,严防存量信用风险。二是加强集团客户风险防控,注意防范过度授信、过度投资风险。三是强化房地产行业风险管控,严格控制房地产项目数量,强化贷后管理和资金监管。四是加强个人贷款风险管控,严格资金受托支付,明确专人负责逾期催收。五是加大潜在风险客户的退出力度,一企一策逐户制定风险处置方案和信用压降计划,因地制宜逐步化解担保圈。
(一)明确责任,用好政策,提高处置效率。一是明确行领导的清收处置责任,支行一把手行长对全行不良资产管控和清收处置目标的完成负总责,主管行长是清收处置的直接责任人。信贷管理部门是不良资产清收处置的总牵头部门,各条线要牵头落实好本条线不良资产清收及处置事项。严格落实清收人员清收责任,将清收处置和不良管控目标完成作为领导班子履职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清收团队,组建一支精通信贷业务、熟悉法务知识、有协调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工作使命感和责任心强的清收队伍,保障不良资产处置取得有效进展。三是认真学习上级行下发的文件,深刻领会文件精神,逐户剖析不良贷款清收处置路径,制定工作时间表。强化尽职调查,落实清收处置方案,突出工作重点,有效运用政策,多策并举,打好诉讼、减免、核销、转让政策组合拳,以清收力促处置条件的创造,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
(二)强化法律支撑,充分发挥诉讼清收在资产处置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合理把握诉讼时机,提前做好维权准备。对于信用风险做到早识别、早介入、早处置,对于已有潜在风险或风险已初步暴露的逾期贷款积极利用法律手段,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对于自主清收效果不佳或其他债权人拟启动诉讼、保全,危及农行债权安全和担保权益的,及时采取诉讼手段清收,把握最佳诉讼时机,避免滞后诉讼和轮候查封现象。二是重视诉前准备,提前做好可行性分析,衡量诉讼成本和预期收益,确保胜诉可执行、执行有效益、收益覆盖成本。诉前对信贷资产全面梳理,确保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及登记的合法性、完整性。做好诉前调查、证据收集以及时效核对,对可能影响诉讼的问题提前采取补救措施,多渠道、多途径搜集线索,密切关注债务人、担保人和其他债权人资产动向,在具有较强胜诉和顺利执行把握下及时起诉。三是合理确定诉讼策略,积极推进诉讼进程,对于决定诉讼的案件,认真制定诉讼方案,对债权做到全覆盖,最大限度维护银行权益。拓宽思路,积极尝试运用多种诉讼手段,除向债务人、担保人追偿外,积极尝试其他可行路径,从追索对象、诉讼请求上进一步开拓思路,拓展维权空间,在适当条件下利用刑法震慑力,以刑促民。四是牢牢抓住有效资产,推动保全和胜诉执行,通过执行收回有效资产。发现财产线索或抵押物出现风险信号可能影响第二还款来源的,要及时申请保全,争取首封,获得处置的主动权。
(三)加强基础管理,提高风险资产管理水平。一是按时展开尽职调查,落实清收处置方案,大额不良资产逐户制定清收方案。财产线索的查证做到全面、细致、准确,全面查找借款人、担保人财产,分析用信企业及关联企业经营情况,既要查找房地产、车辆、存款等易查资产,还要查找核实库存、应收款、对外投资等难核资产,对查找到的财产线索及时采取强制措施,结合市场行情和相关影响因素对调查的财产线索进行估值,判断可收回价值、实现的途径及方式。二是强化不良客户基础管理,配足不良客户管户经理,明确日常履职要求,将不良客户管理纳入年终考核,推动不良贷款客户基础管理水平。三是抓好处置内控制约和案件防控,把风险防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清收处置内控机制,抓好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工作,严格执行处置管理相关制度,加强业务合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