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与新征程

2018-02-21 14:32石仲泉
新视野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特色时代

文/石仲泉

新时代与新征程

文/石仲泉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是一般意义上进入了某个发展阶段的定位,而应视为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和1978年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同等地位的定位。其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承启后、继往开来”,二是“两个全面”,三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四是实现民族复中国梦,五是向世界强国地位走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的十八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条:一是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我们国家发了历史性变革;二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校正了和国家前进的航向;三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卓越领导,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史性飞跃。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最根本的有三条:一是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二是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三是要作长期艰苦奋斗的不倦努力。

十九大报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应当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大的政治定位呢?这里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新的历史方位”?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新时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

新中国成立近70年了。党将近70年的某段历史定位为进入“新时代”的不多。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毫无疑问开启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时代。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定位为新中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我们党的“新的历史时期”。这毫无疑问又是一个新时代。此后,我们的党和国家在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党的多次代表大会文献和其他重要文献再没有对新时期以来哪一段历史节点作出这样高的政治定位。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进入了某个发展阶段的定位,而应视为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和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同等地位的定位。为什么这三者会具有同等地位的定位呢?报告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应当是最佳答案。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站起来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富起来了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时代。既然如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位,就属于新中国发展史上最高级别的政治定位了。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离不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正是以近70年特别是近40年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基础,所以习近平在报告中才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的定位

怎样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除了上面引用过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一段话之外,报告还有一段话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段话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涵:

第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是强调要正确地理解“新时代”,不能割断历史。一方面,新时代是经过长期努力,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迎来的;另一方面,新时代要启后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第二,“两个全面”。首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担当的历史任务。

第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有五句话:“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目前,我们还在为实现这个目标的艰苦奋斗和巨大努力的过程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没有完全实现这个目标。只有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才“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报告讲“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再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这个内涵。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实现这个宏伟目标而努力。

第五,向世界强国地位走去。报告讲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对“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论断要有正确理解。它是一个长达至少还有30多年的历史过程,不是“实现了”的完成时,而是“迎来了”的开始时。“站起来”已经实现,“富起来”正在实现,“强起来”正开始起步。

以上五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八大

习近平的报告没有明说这个问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党的十八大为历史起点是非常清楚的。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党的十八大为历史起点呢?报告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习近平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极不平凡的五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什么以党的十八大为历史起点的根本原因。报告展开地论述了这五年怎样极不平凡的具体情况。归纳起来,最主要的有这样三条:

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使我们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面对党内存在的“四大危险”的尖锐性、严峻性和“宽松软”等突出问题,励精图治,砥砺奋进,使多少年来被认为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刹住了,被认为难以攻克的顽瘴痼疾攻克了。回首五年,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谁也不能否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深层次、开创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极不平凡的历史性变革。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党的十八大为历史起点的基础性原因。

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一场伟大的自我革命,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对此,一定要有充分认识。报告历数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所做的极不平凡的努力五年来,主要做了八项工作:(1)推动全党尊崇党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层层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2)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3)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4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5)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6)出台中央八项规定,严厉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反对特权。(7)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8)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习近平总结这些工作的意义指出:这五年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党的十八大为历史起点的标志性原因。

三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卓越领导,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原因。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要有一批识大体、有远见、有能力的领袖。[1]邓小平也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2]党的十九大代表们讨论报告时普遍认为,五年来,党和国家事业所以发生历史性变革,归其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产生了习近平同志这个全党的核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不断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抓各项工作展现的新作风和率先垂范的新形象,说明他具有成为新的领导核心的特质魅力。他彰显领导魅力的特质有很多,有的特质是别的领导也具备的,比如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严格自律,率先垂范等。但有的特质在他身上异常突出,比如充满政治定力,富有担当精神。对于反腐败斗争,他明确表示: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不得罪腐败分子,就必然会辜负党、得罪人民。是怕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还是怕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人心向背的账!对腐败分子,决不能放过去,放过他们就是对人民犯罪。这样的话震天撼地。他不仅有过人胆略,还有那种厉行认真严细,坚持长抓实干到底的工作作风。他能把两者统于一身,这是十分罕见的。他不断强调:“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共产党人最讲认真,讲认真就是要严字当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而是要把认真贯彻到一切工作中去,作风建设如此,党的建设如此,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如此。”[3]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令人十分敬佩。为什么过去三令五申,发了上百个文件,禁不住公款吃喝风呢?就是缺乏这种“做于细,成于严”的作风。他有这种作风,所以成就了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这就说明,新时代以党的十八大作为历史起点,是历史发展之使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战略目标的历史由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要亮点。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此后的战略目标分为两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穿越时间隧道,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了。在国家恢复国民经济以后,毛泽东在1954年提出大概经过50年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设想后,在1956年八大期间又说: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50年至100年时光。在1962年1月七千人大会讲话中,还指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时间我看是不行的。这实际上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随后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大约用三个五年计划,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在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这是我们党最早正式提出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蓝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不断思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愿景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他的战略构想经历过三次变化。先是在1979年对毛泽东、周恩来设想的战略步骤进行调整,提出到20世纪末“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降低了原先的目标。[4]第二次是在1984年解释十二大提出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目标时说:“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5]这个构想,实际上是对毛泽东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的具体化。应当说十九大提出的第二阶段战略安排实际上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邓小平第三次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之前。当时正在酝酿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邓小平对中国国情和发展情况作了新的思考,又降低了对21世纪中叶战略目标要求,由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调整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形成正式“三步走”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6]这个“三步走”发展战略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步明确了大致的时间表。

1989年6月江泽民主持中央工作后,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曲折的严峻关头,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他为核心的党中央,细化了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鉴于十三大已宣布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的第一步目标基本实现,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提出:到建党100周年时,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制度,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十六大后,胡锦涛作为党的总书记主持中央工作10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成功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这10年对党的宏观发展战略虽未做新的调整但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均迈上一个大台阶。2002年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0.2万亿元增加到47.3万亿元,世界排名跃升到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增长了1.4倍。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党中央进一步提出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要求,明确宣布到2020年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以前60多年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不断绘制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全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辛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为习近平在十九大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安排,提供了历史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九大报告有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表述,但是改变过去所作的重大历史判断和理论认识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而格外引人关注。同时,报告又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报告讲的这个“变”与“没变”,乍听起来,有点像“悖论”。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前者的“变”,也不能只看到后者的“没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特征,也是新征程需要把握好的新课题。

先说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十九大前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位,最早是党的八大讲的。1956年党的八大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正确论断。但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改变了这个论断,认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是我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才重新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此后,我们党一直坚持这个论断。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不断变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究竟怎么认识和表述,从21世纪始,不少学者提出了看法,党中央也在思考之中。在起草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就曾有人提议修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在准备十九大报告过程中,这个问题又重新提出来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先不应急于下结论,要深入调查研究,进行认真细致思考。有关方面按照要求,深入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广泛讨论,最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趋于一致。这就是报告中讲的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这是思想的一大解放,也是十九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在理论认识上是一个重要创新。

怎样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新论断呢?最主要地是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生动地反映了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报告实际上也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习近平说: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不就是讲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吗?这比过去讲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更贴切、更实在、更生动。习近平还说: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这是个总论断。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可以充分地说明这个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但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仍然名列前茅。比如:GDP已经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建设进展迅速,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得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惊人,什么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像井喷式地相继问世;自贸区试点不断扩大,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科技不断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现在不仅是制造大国,而且正走向制造强国。目前已冠有三个世界第一:第一工业大国、第一服务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因此,再说“落后的社会生产”,实在与现实情况太不相符了。我们不能再固守半个多世纪的论断,而应当与时俱进,因而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生产”说法。

怎么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呢?对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深切体会,能讲出一大串。最突出的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很不平衡,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也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的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较低。所谓“不充分”,主要指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资源分布和服务质量与广大群众的要求有相当差距。所以,十九大报告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实际情况。

再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问题。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1981年第二个历史决议中已经有这个认识了,最早明确提出是党的十三大,党的十五大又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这里最重要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弄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性是什么;二是弄清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限是多少。十三大和十五大都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概括而言,就是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改变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建立比较完善的经济政治体制,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状况,实现上述任务,需要多长时间呢?从新中国成立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对照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否还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呢?显然还有。国家的面貌尽管有很大变化,但还没有完全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许多特征,只能说还在继续改变过程之中。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必须清醒看到,我们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党和国家要比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群众比较满意,还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问题。

那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什么时候能改变呢?这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什么时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不存在了,什么时候就可以改变。能够改变它的根据和标准,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二是国际国内的认可程度,特别是国内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如果没有形成共识不同看法的距离还很大,不能形成定论,那就像对待主要矛盾的做法一样,宁可等待15年到什么时候大家都认为可以改变了再改变,即使晚一点,没有什么坏处。老百姓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这是决定性的一票。因为改变了至少就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了。

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十九大报告通篇都催人奋进。习近平在讲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这是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也是集结中华儿女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进军的动员令。怎样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呢?最根本的有这样三条:

第一,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去奋力谱写新征程的精神支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党的十九大的主线,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动力源。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再次强调:“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并且,他带领全体常委在巨幅党旗面前,举起右拳、将入党誓词再庄严宣誓一遍。这个宣誓出乎许多人意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十九大报告讲了要开启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这次专程来上海一大旧址这个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来宣誓,就是带领全党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启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向全党发出了号召,同时他们自己首先践行,追逐梦想,从这里出发了!

第二,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毛泽东在提出需要100多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就说过:“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7]习近平在主持起草十八大报告时就主张一定要写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8]显然,这与毛泽东的思想一脉相承。为什么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都强调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前进道路不可能是一片坦途,必然会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从全世界发展环境看,我们生活的地球村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国际形势处在新的转折点上,原有的全球政治经济均衡状态正被打破,新的均衡尚未形成,我国的周边并不安宁。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但是,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从国内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我国正处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转变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迈向中等收入时更多更复杂。前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不安定的因素还不少,要折腾和分裂我们国家乃至将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的势力还存在。在任何时候都要看到形势变化给我们国家带来的风险,这就需要准确把握形势变化,深刻理解面临的新的历史特点中蕴藏的机遇和挑战,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居安思危、知危图安,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应对各种不测,以尽量小的损失,获得最好的结果。

最后,要作长期艰苦奋斗的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成就骄人。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他在讲中国梦时还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这就是说,它是一个更伟大的愚公移山工程。这就需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子子孙孙持续接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注释:

[1]《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卷第526页;第1卷第227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0、365页。

[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93页。

[4]《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94、237页;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64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9、143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0、212、251、256页。

[7]《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2页。

[8]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82页。

D26

A

1006-0138(2018)01-0005-08

石仲泉,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京市,100080。

责任编辑 李铁牛

猜你喜欢
现代化特色时代
边疆治理现代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