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共产党是否保持先进,是与其人民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活力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有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人民性 人民利益 人民群众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概念
什么是人民性?简单地说,维护人民利益的思想、行为和立场就是人民性。那么人民又是指什么呢?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没有给人民抽象地下定义,而是把人民的历史内容和阶级内容结合起来,指出人民是指由进步历史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所构成的,占社会人口多数的社会成员的总称。本质上,人民是一个政治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包括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而这些阶级或阶层既有共同的政治利害基本一致的一面,又有着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信仰。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问题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揭开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之谜。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著作中多有表述。从中学毕业论文《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为“公众谋福利”考虑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的概念的解释,都说明马克思已开始对“人的解放”,尤其对劳动人民的解放的关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早期的文章中,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认为呗国家“剥夺了面包的人变成了也被剥夺了道德观念的人”。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逐渐成熟,人民群众已经逐渐成为了他们关注的焦点。《共产党宣言》直接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在解除自己锁链的同时维护自己的利益并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列宁特别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并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列宁认为,对于领导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在他看来,“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创造性,苏维埃俄国让群众参与管理,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群众性监督活动,充分体现了苏维埃政府的人民性特征。然而在列宁斯大林之后不久,苏共的领导人逐步违反列宁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领导人严重脱离群众,干群关系紧张,官僚主义格外严重,不能及时把握民意民心,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重损害了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导致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虽然苏联解体的原因非常复杂,但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没有体现人民性,失去了民心,无疑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问题的思考
毛泽东坚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而不是由少数杰出人物或英雄人物创造的,他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動力。”基于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上的肯定,他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毛泽东本人也是时刻提醒自己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
邓小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了唯物主义的“人民为本”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的价值追求,以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后的检验标准。为此,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提出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和实施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他强调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特别是我们党把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更是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胡锦涛同志继承我们党的人民主体思想,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施政理念,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需求,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同志也格外重视帮助人民群众谋福祉,他在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致辞中提到,我们的“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表现了我党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传统,更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深刻体现。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没有人民性,马克思主义发展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克思主义就会变得虚无缥缈毫无生气。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我们党从当初势单力薄的革命党,发展成今天举世瞩目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键在于我们党长期以来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己先进性的最高追求。实现人民利益,犹如一条历史红线,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历程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84页
[2] 《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页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作者简介:刘丹(1989-),女,汉族,湖南娄底,助教,法律硕士,中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经济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