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增长:美好生活的动力来源

2018-02-20 06:11张思扬
学习与探索 2018年6期
关键词:内涵式绿色经济

马 艳,张思扬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在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为更好地完成转换工作,我们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工作原则,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原先走在黑色发展和崛起的征途上,所以尽管我们即使按西方工业文明的标准未达到发展和崛起的程度,但是黑色发展和崛起的一切代价和后果我们都已经尝到了”[2]。因此,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我国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实现增长,真正做到“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基础,将几千年来物质变换所形成的化石燃料用于数百年的经济过程,不仅过度消耗了资源,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损害。自此,环境危机事件频发,这些屡屡告诫人类,以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终将会反作用于人类。因而,已经完成工业现代化的部分发达国家学者主张,实行收缩型或者适度经济增长换取生态环境保护。以此为契机,发达国家将全球环境恶化的责任推卸至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这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十分不公平。

但是,为了生态环境就要放弃经济发展吗?绿色发展的提出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新解,也为千年以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究做出了回答。它将绿色融合于发展,最终实现绿色增长。绿色增长是人类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关键方式,将成为人类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

二、绿色增长的理论内涵

绿色增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增长过程中的新探索。马克思内涵式经济增长理论是绿色增长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绿色增长是内涵式经济增长的深化和升华。

(一)绿色增长的思想来源:内涵式增长

马克思根据资本有机构成的主客观性质差异,将经济增长方式大致分为两类,即外延式增长和内涵式增长。前者是资源环境破坏的直接原因,而后者蕴含着以节约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思想。

首先,外延式增长是基于劳动客观条件的改变,通过产量的扩大以追逐利润的发展模式,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马克思在分析当时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工业时期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工人的现实命运时指出,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会不断地改进技术、增加生产设备等,以扩大产量,追求利润的增加。也就是说,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增加,而可变资本不断下降,进而引致外延式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即“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3]118外延式增长以资本的趋利性为前提,以损耗大量资源为基础。外延式技术进步使得不变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而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的可变资本则占比越来越低。这一过程不仅让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造成劳动的异化,而且割裂了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生态危机越加严重。恩格斯曾这样形容当时英国的空气污染情况:“这里的空气由于成打的工业烟囱冒着黑烟,本来就够污浊沉闷的了……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肮脏恶臭的环境中,在这种似乎是被故意毒化的空气中,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们,的确不能不降到人类的最低阶段。”[4]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正是外延式的增长方式。

其次,内涵式增长是基于劳动主观条件的改变,通过技术创新以提高产品效率和品质,是一种集约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马克思在其经济理论中已经考虑到了劳动主观条件的作用和影响。他曾指出:“劳动的生产力,由许多事情决定,其中有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程度的发展程度,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数量和效力,以及各种自然状况。”[3]53“计量劳动时间的,除了它的‘外延量’以外,还有它的密度……因此,较紧张的一小时的产品同较松弛的1.2小时的产品相比,会具有相同的或者更多的价值。”[3]472可见,马克思已注意到了劳动的内涵式变化。考虑了劳动主观因素变化的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增长属于内涵式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强调劳动主观因素的作用,包括劳动者的研发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的价值创造作用。这种增长模式强调以劳动者为主体,不会异化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最后,内涵式的增长以劳动者本身的价值创造为内在要求,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蕴。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能够通过劳动影响自然,同时也因劳动而受到自然的制约。正如其所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5]外延式增长方式割裂了这一关系,资本凌驾于一切的想法让人产生了人能够征服自然、驯服自然的错觉,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但内涵式增长方式强调人的主观创造性劳动,是不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因此真正重视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着绿色的思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6]可见,马克思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增长方式,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也是内涵式增长的题中之义。

(二)绿色增长的理论内涵:增长绿色化

绿色增长是马克思内涵式增长的拓展和延伸,进一步强调了内涵式增长中的绿色意蕴,这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增长方式。绿色增长是指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路径的增长方式,旨在实现增长的绿色化。具体来看,包括以下三点内涵。

第一,绿色增长是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增长路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资本”为中心,着重追求资本的累积。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增长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绿色增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内涵式增长不仅强调劳动主观条件变化式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资源节约,也强调将绿色理念直接融于经济发展过程,从而在增长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绿色增长是以绿色劳动为基本脉络,强调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绿色化发展。劳动力的绿色化是绿色可持续增长之源泉,它强调健康劳动力发展,只有健康的劳动力才能为后续经济增长过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劳动对象的绿色化是指劳动对象的节约化、高端化和智能化;而劳动资料的绿色化是指劳动资源的新型化、集约化和可再生化,比如,以新能源这种储量几近无限的能源形式替代传统数量有限的化石能源形式。

第三,绿色增长是以绿色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制度创新为依托,旨在经济系统的绿色化运行中实现增长。绿色增长不同于以往的增长路径,它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形式,绿色技术创新也将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创新是工业革命的动力源。绿色技术创新主要是以新能源技术、智能化技术为主的创新技术体系。绿色制度创新是指包括减排、节约资源、生态文明等生态制度体系,包括绿色正式制度和绿色非正式制度两大方面。绿色增长是与传统以资本积累为中心的制度体系的根本性决裂,强调经济系统的绿色化运行而带来的增长。

三、绿色增长与美好生活的理论逻辑

绿色增长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现实要求,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将与美好生活相契合,将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包括为美好生活提供可持续经济动力、健康循环动力和未来发展动力。

首先,绿色增长将为美好生活提供可持续经济动力。绿色增长能够形成“资源——生产——消费”的绿色体系并提供可持续的经济动力。一是资源的绿色化。绿色增长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资源的绿色化就是强调以新型能源体系为主,形成新的资源网络以替代传统能源系统。二是生产的绿色化。绿色增长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的生产技术,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中附加产生的污染物,还能够提高生产资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减少污染。此外,生产中还会运用清洁技术对污染物进行清理,降低生产过程中最终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的污染物。生产的绿色化降低了生产活动对自然的污染和破坏,能够持续地为美好生活提供生产动力。三是消费的绿色化。资本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易发生“异化”,导致商品拜物教。消费异化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生态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尔认为消费异化使人把消费当作目的本身,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占有,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绿色增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不会对自然产生过度消费的心理,因而不会造成消费异化。三者和谐地绿色化运行,能够为美好生活提供可持续经济动力。

其次,绿色增长将为美好生活提供健康循环动力。绿色增长是以人为本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这里的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以健康的劳动者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二是以人为“本”,强调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美好健康生活。无论哪种含义,都离不开健康二字,因为健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要求,绿色增长既需要健康劳动力的运作,同时也塑造了健康劳动力的美好生活,进而可以循环运行起来。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最终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相关研究表明,各类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加剧这类疾病的爆发[7]。《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评估报告》进一步指出,2010年中国的室外空气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2500万健康生命年(用生命质量来调整生存年数而得到的指标)的损失。因此,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必须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保障。

最后,绿色增长将为美好生活提供未来发展动力。绿色增长不仅可以为当代人的美好生活提供动力,还能够持续地为将来的经济和生活提供动力。一方面,绿色增长将为子孙后代留下大量的绿色财富,使得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仍然拥有良好或更加美好的自然基础;另一方面,绿色增长能够为未来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健康的劳动力,形成未来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未来劳动力的青少年,其健康成长关乎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由于青少年还处在发育期,他们面对环境污染的应激性和自我保护性都不强,因此自然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影响比成年人更加明显。有研究指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每增加1%,会导致幼儿死亡率提高0.35%[8]。中东欧国家的工业化过程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空气污染,给当地儿童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未来的发展[9]。这些历史事实和数据告诉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民族复兴的重大事业。绿色增长不仅不损害当前的生态环境,还为后代留下了“绿水青山”,因而其是美好生活的未来发展动力。

四、我国绿色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致力于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绿色增长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遗留的问题还未能够得到彻底解决。这将会影响绿色增长作为美好生活的动力支撑。因此,需要直面我国绿色增长中不足的地方,以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推进绿色增长贡献力量。具体来看,我国的绿色增长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经济结构转型不完全。数十年来,我国实行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虽然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但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比如,第二产业内部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型企业产能过剩依然存在,以煤电产能为例,截至2016年底,我国煤电装机已达9.4亿千瓦时。全国纳入规划、核准在建煤电项目及违规项目超过2.5亿千瓦时,如果全部投产,2020年煤电产能过剩将超过3亿千瓦时。而多数制造企业仍以低端加工业为主,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下游,附加值低,而且加工技术或清洁技术不到位,会造成污染问题。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高污染、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依然突出,2016年能源消费总量约43.6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消费量34.9亿吨,占总消费量的80%,而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仅占13.3%。这种产业和能源结构不仅会给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还会进一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二是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尚存较大空间。绿色工业技术主要包括绿色生产技术、绿色清洁技术和绿色制造体系,其中涉及设计、工艺、生产、管理、供应、循环、清洁等制造环节,目的是通过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实现绿色生产。目前,我国的绿色工业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工业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低;工业清洁技术水平较低,资源回收利用率不高;绿色制造体系仍未形成,绿色制造标准较低。同时,劳动力创新能力依然不足,难以支撑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绿色技术创新人才的数量较少,还不能满足我国绿色增长对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创新型人才在各行业的分配结构不合理,过多人力资本集中于金融、地产等虚拟领域,实体经济“人才短缺”。

三是企业的绿色增长理念不足。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要实现绿色增长,企业首先要扭转理念。从企业的生产过程和排放过程来讲,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绿色技术的应用,排放过程中也不重视污染物的治理。2016年环保部发布了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名单,共涉及14312家企业,废水排放企业2660家、废气排放企业3281家,其中不乏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可见环保理念仍未深入人心,“唯GDP论”依然大行其道,还未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目前的经济建设依然以资本为主导,以逐利为目标,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绿色增长理念在短时间内无法被完全接受。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综上所述,我国的绿色增长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认清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既要看到目前工作中已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为了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我们必须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动力之源。根据上述理论和现实分析,我国至少需要构建“理念—企业—产业”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增长格局。

第一,从理念的角度来看,须构建一套与绿色增长相适应的价值理念。“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动地阐述了绿色增长的价值理念。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绿色青山”是根本,实现绿色增长必须牢固树立这一根本理念,将之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首要前提,坚持“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原则;二是“金山银山”是保障,绿色增长最终还要落脚到“增长”二字,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保障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环保与经济工作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多选题,两者也可以兼得,在保护好环境的同时也要保持经济的稳中有升。绿色增长的价值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它强调劳动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作用。因此,构建一套与绿色增长相适应的价值理念将会逐步改变目前以资本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导向,从以投资导向为主转为以创新导向为主。为此,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的价值创造能力,逐步降低资本对生产要素的垄断、对生产对象的影响和对分配过程的控制;在生产领域推广绿色内涵增长的理念,为强化创新型劳动的主体地位提供思想保障;还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约束资本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干预。

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须推进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绿色技术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落后污染的技术体系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若其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无法得到有效清除,也会增加企业成本,甚至会引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力度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一方面加强企业绿色技术水平。在生产环节,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通过自主研发完成现有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也可通过引入外部技术快速实现向绿色生产的转化。同时在治理环节加大投入,升级改造企业的污染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数量和浓度,从源头上切断污染物的排放,减少社会治污压力。另一方面加快提高劳动者的绿色创新能力,结合绿色创新产业的发展,支撑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强化绿色科技研发、绿色技术创新等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劳动者对于绿色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其对绿色增长的贡献。

第三,从产业角度来看,须建立绿色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增长依靠的不是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的快速发展,而是需要从多个产业入手,多管齐下,合力形成协同创新发展的综合体系。构建绿色协同发展产业体系至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扶持环境友好的创新型产业发展,平衡社会资源在落后产能和绿色产业间的分配。加快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去产能,补短板,升级产业结构,引导这类企业转向低能耗、轻污染的新型生产方式;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发展,发挥制度优势,保障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利用政策引导,吸引资金进入绿色产业,加速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科技进步、金融改革等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积累,而创新型人才又必须进入实体经济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协同的产业体系各部分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缺一不可。

因此,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首先要保障实体经济的根本地位,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发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同时加快科技和金融向绿色方向转变,在技术进步和金融活动中考虑环境影响,引导社会资源进入绿色协同产业体系。

美好生活是人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烈期盼,而这些期盼也通过平易近人的表达转化为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让绿色增长方式取代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其作为美好生活“动力来源”的作用。

[1]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年版。

[2] 陈学明:《生态文明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3] 《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18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42页。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6] 《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8-929页。

猜你喜欢
内涵式绿色经济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十九大精神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分析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