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克思主义育人观解决好网络推进中小学家校互动育人中的几个问题

2018-02-19 08:09徐殿秀陈志勇
新教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小学网络家校

徐殿秀 陈志勇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育人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在马克思主义育人观的启示下,本文针对家校互动育人中存在的家校互动意识淡薄且被动、传统家校互动方式耗时耗力且滞后、家校互动途径不畅且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提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双方主体思想认识;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利用网络创新互动育人方式;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借力网络推进家校互动育人等可实施性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育人观 网络 中小学 家校 互动育人

马克思在其写给父亲的信中说道:“对于我经历过的东西来说,哪里有比父母的心这个最仁慈的法官、这个最体贴的至友、这个爱的太阳——它以自己的火焰来温暖我们愿望的最隐秘的中心——更为神圣的珍藏之所!”[1]在马克思的话语中强调了父母是最仁慈的法官,意味着父母教育孩子公平公正,分辨好与坏,判断是与非;强调父母是挚友,给予孩子最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怀;强调父母是太阳,照亮孩子脚下的路,温暖孩子的心。亦可以看出父母在孩子的人生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也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犹如车之两轮,共同支撑起人才培养的重任。[2]

一、新时代利用网络推进中小学家校互动育人的必然性

(一)满足人的需要:家校互动可以满足人们的教育质量需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人的本质和发展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人总是从一定的环境中选择教育和接受教育。当前,我国处于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和新问题。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美好生活需要中,就包含着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要和需求。对人而言,最重要的教育莫过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具有普遍性,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是普遍的、一致的;而家庭教育是具有个性的,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不同。只有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互动结合,才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才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满足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要。

(二)环境育人:家校互动助力家校形成合力共促教育发展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强调社会关系对人的影响和重要性。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活动又决定、改造着社会关系。人从一出生就处于一定的家庭社会关系中,与父母之间建立了家庭教育关系;到了一定年龄,进入校园与学校和老师建立了学校教育关系。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在中小学学生的教育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缺一不可。中小学学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区域除了校园就是家庭,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处于形成过程中,唯有家校互动,形成合力,才能促进教育效果凸显,教育目的实现,教育事业发展。

(三)创新方式:网络为家校互动提供了可靠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指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处于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处模式也出现了新变化。网络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社会呈现出人人“知网”、人人“懂网”、人人“用网”。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受空间、时间、地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处于新时代,网络日益发达,易选易用,为利用网络实现家校互动奠定了基础。早在2015年,中国就已经成为世界上互联网应用最发达国家之一。[5]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信息革命和数字化浪潮,这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6]网络在教育领域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打通隔在学校和家庭中间的那扇“门”,使家校沟通和互动更便捷、更畅通、更有效,使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

二、当前我国网络推进中小学家校互动育人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互动意识淡薄且被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育人要从思想着手。家校互动大多发生在开学的家长会、学生犯错时的“找家长”、家长主动到校了解学生情况等。以开家长会为例,通常为家长收到学校通知被动参加,并且采用一名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家长,通常为老师讲,家长听。个别特殊学生,如学习成绩特别好,或学习成绩特不好,会被当作典型,重点说明情况。大部分家长在家长会结束后,就迅速离开,个别家长匆匆忙忙询问老师自己的孩子在校情况。在日常教学中,老师重在教书育人,家长重在物资保障。看似分工合作合情合理,实则隐藏问题缺乏互动意识。由于缺乏沟通意识,教师通常没事不找家长,找家长定是反映学生的问题情况。家长通常也不会主动找老师,以自己工作忙,不能打扰老师为由,听上去也貌似“合情合理”。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好学校,就是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对孩子在校情况不闻不问不知。结果导致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在校的真实表现情况和学习情况,学校教育成果也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持续跟进,使教育效果难以发挥出来,教育目的难以实现。甚至出现有些学生处于“放养状况”,出现在校不学习家长不知道,在家不学习学校管不到的现象。

(二)传统家校互动方式耗时耗力且滞后

目前,在家校互动中常见方式还是面对面的方式居多,如家访、家长会、家长来校咨询等,无论是家长来校,还是教师到家,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等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但仍未达到发达国家的富裕水平。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又离学校较远的家庭,家长到学校一趟的往返路费,可抵家里一个月的生活费了,且大部分时间可能花在去往学校的路途中,往往匆忙见一面后,又得赶回工作单位,而不是谈心交流,实现互动育人。同时,传统家校互动方式具有滞后性,一般为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一定问题,不得不找家长反映,才发生家校互动,或是家长发现孩子态度异常、成績异常、行为异常等,才会到学校询问孩子情况,发生家校互动。但如果此刻的互动前置,那么将很有可能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三)家校互动途径不畅且缺乏制度保障

当前,家校互动途径大多采用电话、短信、家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经常出现,家长和教师的时间不对等。教师上班时间联系家长时,家长也在上班没空回应,家长下班有时间,教师也下班。形成了教师有空家长没空,家长有空教师没空等情况。家校两边的时间较难统一,互动难以产生。即使产生了互动,也是匆匆忙忙,“有事说事,就事论事”。同时,电话和短信无法看到对方,也无法验证是否为学生的真实父母。部分家长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会用QQ、微信等新媒体途径与教师取得联系,但是毕竟是少数,且多为将微信、QQ功能当短信用。互相通知事情,回应、反映问题等。使得看似互动了,实为联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同时,在家校互动中,随意性较强,往往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或安排,决定是否进行家校互动,以及如何进行家校互动,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保障。制度的好坏决定着一种方式或形式是否能够长期存在,决定着其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的运用。要使家校互动途径畅通,使家校互动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制度加以保障。

三、新时代网络推进中小学家校互动育人对策

(一)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双方主体思想认识

家校网络互动是大势所趋,是教育所需,是育人必经之路。家校网络互动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主体的配合。在学校教育中,实施教育者为教师,只有通过多途径多手段提升教师对家校互动的重视和落实,才能使家校网络互动有“动起来”的可能。只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才能使家校网络互动成为现实。

1. 加强教师思想认识,强化家校网络互动意识。教师在家校网络互动的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引领的作用。教师对家校网络互动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家校网络互动的开展情况。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创新家校网络互动方式,跟踪记录家校网络互动的典型案例,并撰写家校网络互动案例,理论结合实践,促进教师对家校网络互动的关注、思考和研究,进而提升教师对家校网絡互动的深刻认识和对家校网络互动的重视。

2. 激发家长对家校网络互动的配合热情,提升家长在网络互动育人中的参与度。在家校互动中,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十分重要的。激发家长的网络互动热情,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激进,不可强迫,而要采用渐进性策略进行引导。例如在开学第一次家长会上,教师就应向家长强调家校互动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家校互动的方式、途径、内容和时间等。日常要注重经常更新家校互动网络平台的内容,并积极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反馈。教师应当主动介入到家校互动中,纠正家长错误的观念、想法和认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理念,正确认识家校网络互动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主动联系家长,在实践中引导和灌输网络互动意识,在实践中提升家长对家校网络互动的思想认识。

(二)坚持以生为本,科学利用网络创新互动育人方式

1. 遵循中小学学生成长规律,互动中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马克思主义强调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人类也是如此,群体和个人的本质特点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有着巨大意义。[7]在育人工作中,要遵循所育之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和保护所育之人的权利,万不可忽略和忽视所育之人,即中小学学生。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在家校互动中,要遵循中小学学生的成长规律,重视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采取适当的方式,科学利用网络。为中小学学生提供易接受、可接受、能接受的教育服务。“易接受”就是要用爱教育学生,用尊重对待学生,使学生内心容易接受家校互动育人的方式,只有内心接受,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接受教育;“可接受”就是学生可以接受且不反对家校互动,可以理解家校互动的初衷、方式和手段。这就要求家校互动要适度,必须注重保护学生隐私,若是不顾学生的隐私,将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排斥,使学生将家校互动误认为“家校合谋”,无法接受家校互动带来的教育环境和影响,则会使家校互动起到相反效果;“能接受”就是家校互动的方式符合中小学学生成长的规律,不拔苗助长,不催促成长,家校合力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教育环境,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家校教育内容、模式和方式。

2. 明确互动内容且选择恰当网络平台,“点对点”与“点对面”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育人过程中内容和形式都十分重要,既强调内容,也重视形式。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在家校互动中,要明确互动内容,选择恰当网络平台,才能使互动育人事半功倍。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内容是形式存在的意义。只有一定的内容遇到恰当的形式,才能使形式和内容相互作用,相互推进。在家校互动育人中,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互动内容,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互动使中小学学生的内心“种下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引导其从小立志,从小立大志。同时,家校互动要选择恰当的网络平台,实现“点对点”与“点对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互动育人。“点对点”是指教师对家长,利用QQ、微信、短信等,实现家校互动点对点,属于家校的“私聊”阶段,应当放在教师课前或放学后,针对学生的个别性的具体问题,进行互动。“点对面”是指教师对家长们,利用家长QQ群、家长微信群等,实现家校互动“点对面”,属于家校的“公开聊”阶段,应当放在教师工作日,一般由教师针对同学们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通知、说明或解答。

3. 坚持学校主导与家长配合,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在利用网络实现家校互动的全过程中,要坚持分工明确,主次分明。围绕育人目的,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地位,努力调动家庭配合的积极性,在家校互动中形成合力,为中小学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这也是法律的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条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该条对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即学校、教师主导,家长配合。

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在扬弃中不断丰富自我。在家校互动中,也要继承和发展扬弃精神。要将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既要坚持“面对面”,也要利用“网对网”。“面对面”是指家长和教师面对面地互动,这是对传统的互动方式的继承。例如开学初的家长会必不可少,在家长会上,教师和家长可以更近距离地交流和深入地互动。“网对网”是“面对面”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对面”的延伸,是对“面对面”的改革和创新,这是利用互联网实现家校互动育人。教师在互联网的“这头”,家长在互联网的“那头”。在学校教师的主导下、家长的配合下,利用网络使家校互动更便捷、更灵活,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互动育人。

(三)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助力网络推进家校互动育人

1. 要建立培训制度,保障家校掌握网络互动技能。家校网络互动依托于“网络环境”进行,坚持以信息技术培训为先导,增强班主任和家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8]一方面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可以采用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相结合,线下培训和线上培训相结合,教师网络技能培训与家长网络技能培训相结合。另一方面,开展讲座、座谈等培训方式,邀请专家、教授为教师讲述家校网络互动的技巧、方法和重要性。通过培训强化教师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网络互动能力。

2. 要建立表扬奖励制度,促进家校网络良性互动。在表扬奖励制度中,学校作为奖励一方,家长和教师作为被奖励一方。根据每年或每月家校网络互动的数据统计情况,对家校互动的频率、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可以根据家校互动的次数评选出“网络互动明星家长”和“网络互动明星教师”,根据家长在平台或培训中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可以评选出“网络学习能手家长”“最佳网络育人教师”等,根据家长在家校网络互动平台以及新媒体平台的登录次数评选出“网络点击达人家长”等。通过这样的表扬奖励制度,既可以实现家校互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可以使家校保持互动的热情和激情。

3. 建立管理制度,为家校网络注入持久动力。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家校互动委员会负责管理家校互动的相关事务,专人专职负责监督落实家校互动的开展。包括制订家校网络互动细则,起草家校网络互动公约,甚至是家长QQ群、微信群的群规。同时,也要有专人负责搜集家校网络互动的相关案例,通过案例看家校网络互动育人的效果,通过案例总结家校网络互动育人经验,进而提出科学的完善建议。在管理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获得家长的配合和信任,进而实现以管理促互动,以管理保互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02:8.

[2]傅琼,陈钰雯. 同向同行:家庭德育與学校德育的理性选择[J]. 教育探索,2018.04:94.

[3]马克思,恩格思.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00.

[4]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5]中国成为世界上互联网应用最发达国家之一[EB/OL]. 新华网. 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24/c_1116029248.htm.

[6]陈志勇.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N]. 光明日报,2018-09-12.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1:47.

[8]姚瑜洁. 网络家校互动的方式与运作机制初探[J]. 思想理论教育,2011,11:45-46.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中小学网络家校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