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的根深植在教室里

2018-02-19 08:09朱永新
新教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字教室班主任

朱永新

11年前的一个秋天,我在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个15岁的女孩在父亲被车祸夺去生命后惊愕无措,班主任将她爸爸在“家校联系簿”上的留言,转成了遗言,变成了爱的纪念,鼓励年幼的学生走出没有父亲的悲伤,走向坚强。从那时起,我开始注意这位老师,她就是于洁。

8年前,于洁发来自己的书稿《草尖上的露珠》,请我写序。我再一次注意到她。这本书,是她为学生写下的20多万字书信的选编。我说它的意义堪比《傅雷家书》,所不同的是,它没有父爱的严厉,只有母爱的仁慈。虽然她只是学生的班主任,而不是他们的母亲。

这些年来,虽然与于洁联系不多,但我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知道她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等许多殊荣。11年后,于洁再一次让我惊喜。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秦文苑老师发来了于洁新书《我就想做班主任》的电子版,希望我再写点文字。虽然知道她的许多故事,但是读了书稿,我还是心生诸多感慨。

“我就想做班主任”,这是于洁做了20多年班主任后的想法,朴实,诚恳,没有任何矫揉造作。这份态度、这份坚持、这份笃定、这份幸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翻开书稿,动情的细节描写,深刻的教育思考,牵出一个班主任应该关注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初心、班级的管理、教师的修炼、学生的沟通……于洁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自己的教育思考,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淡淡的叙事,是生命自然的流淌。

其实这就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教育叙事”。新教育所提倡的教师写作,不以博取外在的名利为目标,也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而是对教育生活的总结、归纳、剖析、反思和提升。通过这样的写作,教师将会以全新的方式审视并悦纳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于洁老师无疑把握了这一要义,她主动提笔,用心记录,以“生命叙事”的形式,而不是文件模板式的八股,记录下因材施教的心语。在这样的文字中,能看到她教育生活的充实,师生关系的谐美。

于洁是新教育理念的探路者、实践者。可以说,她的文字,不是用笔书写的,而是用生命记录的。品味这些朴素的文字,你能发现,她不是为写作而写作。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不因文字有多美,布局有多巧,立意有多高,而因为这样行云流水娓娓道来的教育叙事之中,有爱,有理想,有坚持。

我们强调教师写作,为的是改进教育生活,提升教育品质,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于洁做到了。通过她的文字,我们听到了学生生命拔节成长的声音,也看到了她在教育生活中展露出的幸福微笑。在《我就想做班主任》一书开篇《我为什么要做班主任》一文中,她说:“他们让我深深明白,我的一言一行将会对我的学生的人生产生影响,也许很小,也许很大,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我曾说,有资格评价教师好坏的人,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静下心来,你问自己:和学生在一起,我幸福吗?我们双方都能成长吗?如果你毫不犹豫地由衷地回答“能”,那么,你一定是个好老师,一定是个幸福的好老师。这就是我们期待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生活,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享受成长的幸福。

于洁用生命书写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关注、呵护学生,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又一个案例。于洁的这种幸福,只有扎根教室扎根学生心灵的教师才能感受得到。教师最要紧的是能够“沉”下去,沉到课堂里去,沉到学生中去,沉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进入教室,和学生一起,通过教育随笔,通过教育叙事,通过课堂,通过交流与活动,与父母、孩子共同编织有意义的人生。

曾经有人诘问新教育:完全的草根运动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新教育实验走过了18个年头,不长也不短。虽然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但我欣喜的是,新教育路上,携手前行的同路人,最多的,已非初始狂热的追随者,而是厚积薄发的一线教育者。他们像于洁一样,像泰戈尔所说的过了青春期的生命,在美丽而平静的秋天,优雅地成熟,幸福地收获。他们冷静,成熟,适时調整教育教学状态,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把手中的班级创设成一个个“用教育的理想实践理想的教育”的舞台。

正是于洁这样的老师,成就了新教育实验,成就了中国教育的民间探索。

希望有更多的新教育老师,像于洁这样,把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教育的泥土之中,在缔造完美教室的实践中,书写生命的传奇。

(责任编辑:林彦 黄晓夏)

猜你喜欢
文字教室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313”教室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夸夸我的班主任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班主任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