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溯源*

2018-02-19 23:53
学海 2018年1期
关键词:空想科学制度

束 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①。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论断,是一篇嘹亮的时代宣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到底,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唯其如此,当我们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中国故事的时候,不能忘记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人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艰辛探索。

美好愿景: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想

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求索恒久绵长。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理想的最初形态,是在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诚然,空想社会主义是客观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然而,因其缺乏实现的途径,仅仅停留在人们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上,最终不免成为一种“空想”。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16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形成,资产者和无产者作为两支新生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③资本主义从简单协作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土壤,地理大发现、德国宗教改革、法国启蒙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素材。

随着无产阶级要求改变遭受剥削和压迫现状的愿望日益强烈,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和温斯坦莱等人用文学的形式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种种灾难和罪恶,阐述他们对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的构想,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基础。18世纪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全盛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摆脱早期纯粹虚构的幻想,使社会主义思想由文学游记形态发展为理论形态。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等人从法理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逐渐确立了“平等”在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核心地位。19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进一步激化。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吸收了法国启蒙学者的理论素材,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病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构想,将空想社会主义推至一个高峰。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中,已经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④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减少空想色彩而增加现实因素的过程,在对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罪恶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基础上,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未来美好社会进行了粗略勾勒,其中不乏大胆的制度构想。

首先,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公有制。莫尔认为,“假使私有制度存在,假使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我以为国事的进行就不可能公正顺利……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类不可能获得幸福。私有制存在一天,人类中绝大的一部分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分将始终背上沉重而甩不掉的贫困灾难担子。”⑤因此,未来社会应实行财产公有,大家都热心于公事,“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⑥。闵采尔明确提出通过暴力推翻私有制,建立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消灭压迫和剥削,平等民主幸福的“千载太平天国”。康帕内拉构想了一个实行绝对公有制,没有阶级区分,没有贫富对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太阳城”社会。梅叶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是自然权利,号召人们通过起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财产公有,财富平等享有的平均共产主义制度。马布利提出要建立一个以自由、平等和劳动为基础的公众福利共和国,在这个共和国里,“人人都是富人,人人都是穷人,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是兄弟,这个共和国的第一条法律就是禁止财产私有”⑦。欧文认为私有制“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根源”⑧,他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改造方案,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和谐公社”,“在合理组织起来的社会里,私有财产将不再存在”,“个人日常用品之外的一切东西都变成公有财产”⑨。

其次,改变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实行共同劳动和合理分配的制度。摩莱里批判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他在《自然法典》里用“基本法”的形式规划了未来理想社会的三条基本准则,即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参加劳动为社会公益尽其所能,人人都从社会中获其所需。圣西门提出,要“各按其能,各按其劳”。傅立叶提出要依据“资本、劳动和才能”对社会消费品进行“令人满意的分配”⑩。欧文通过对资本主义企业赢利的计算,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资本家“毫无合理目标地掠夺和折磨生产阶级,并为他们制造低劣、有害和罪恶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消灭货币和实行按需分配的思想。

再次,消除商品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进行有计划的社会生产。莫尔提出,为了避免盲目性,未来社会的生产应该按计划组织起来。巴贝夫认为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奴隶的制度、无耻的制度和饥饿的制度”,未来“平等共和国”要用有计划的生产代替无政府状态,工业和手工艺乃至整个社会“不再有盲目经营的危险,不再有任意生产或生产过剩的危险”。傅立叶指出,要用自然的、协作的、诚恳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下“虚伪的、分散的、欺诈的、令人厌恶的生产”,构建以社会的普遍协作为基础的“和谐制度”。

最后,在国家管理中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乃至改变传统国家的统治模式而实行新的社会组织制度。莫尔设想,未来社会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首领由人民选举产生,废除专制独裁。马布利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共和国应该采取代议制度,人民代表机关是最高立法机关,最高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机关选举产生,同时,要有遵循“自然秩序”的公正无私的法律制度。圣西门认为,在其理想的“实业制度”下,未来社会的政治将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国家将由统治人的机构变为管理物的机构,这种管理机构的目的在于提高无产阶级的福利:“人们应当把自己的社会尽量组织得有益于最大多数人,以最迅速和最圆满地改善人数最多阶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作为自己的一切劳动和活动的目的。”傅立叶提出,新社会的基本组织是生产单位和生活单位融为一体的“法郎吉”,内部设置被称为“谢利叶”和“小组谢利叶”的专业劳动队,各级公职人员均由选举产生并且要从事劳动生产。欧文认为理想的社会是“有科学根据的协作社”,这种公社将组成一个统一的大家庭,每个成员将尽其智能彼此团结互助,而公社与公社之间也用同样方式联结起来,这种联合家庭是“崭新的人类社会组织的基层单位”,其功能是对公社成员进行管理、分工和教育,“在这种新制度下,大城市所造成的邪恶将被消除,同时新的公社将把大城市的一切优点集中于一身,而没有大城市所造成的任何害处”。

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无产阶级对社会进行改造的本能渴望,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时代条件特别是无产阶级自身发展的局限,存在着许多片面和不成熟之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难能可贵的是,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如闵采尔、温斯坦莱、巴贝夫和欧文等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或社会实践,组织农民、工人等劳动群体将其提出的制度构想付诸试验,虽然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功,有些甚至被世人所取笑和嘲弄,但却在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学途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质与现实样板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热切期盼新的理论指导,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身工人运动,同时进行艰苦的理论探索,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

唯物史观认为,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条件和理论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这对基本矛盾的日益激化,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趋于尖锐。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的爆发,标志着欧洲的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最终失败,又表明了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取解放的目的,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领导。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现实依据,欧洲的三大思潮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唯物史观,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全面、系统地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另一块基石。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在空想社会主义者们提供的理论素材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系统研究了人类社会的现象和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最终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架构。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标志性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受邀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党纲而共同创作的《共产党宣言》。“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是党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完整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同时,严厉驳斥了资产阶级及其辩护者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责难与诽谤,无情地抨击了打着各种旗号的社会主义学说,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由解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不仅将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分别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而且促进了这两大运动的融合,社会主义运动因为以工人运动为依托而找到了实践的载体,工人运动因为有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而找到了发展的方向。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场颇具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根据革命需要,资产阶级暂时联合了无产阶级,从而使这场革命打上了无产阶级的烙印。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密切关注时局,而且投身革命斗争,他们科学地总结了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写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如恩格斯的《德国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农民战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等等,系统地阐述了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策略。

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领导和参与第一国际的工作中,通过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观察与思考,进一步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工人阶级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在普法战争中卖国的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公社虽然只存在了72天,但公社的英勇实践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雏形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样板。马克思及时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撰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法兰西内战》,恩格斯也发表了关于巴黎公社的一系列著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第一,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武装是夺取革命胜利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巴黎公社革命爆发时,国民自卫军工人营成为巴黎人民击溃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的主力军,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掌握武装,以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第二,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马克思指出,巴黎公社革命的伟大创举之一,就是将旧政权的合理职能“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任的勤务员”。恩格斯指出,巴黎公社采取了低薪制等切实措施,防止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第四,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获得农民和其他劳动阶级同盟军的支持。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工人阶级陷于孤立的境地。第五,无产阶级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巴黎公社革命没有一个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指导,布朗基派、蒲鲁东派、新雅各宾派等不同政治派别的内耗和纷争加速了革命的失败。马克思针对性地指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工人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

19世纪末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恩格斯晚年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恩格斯对欧洲革命时期制定的无产阶级斗争策略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工人阶级应该利用包括议会道路在内的和平方式来反对资产阶级,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恩格斯特别强调了无产阶级保留革命权的重要性,“决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革命权的”,“须知革命权是唯一的真正的‘历史权利’”。这充分表明恩格斯并没有把斗争形式绝对化,而是要说明,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革命斗争策略。

回顾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正确的,必须始终坚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二是,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而不是教条,其运用必须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恩格斯曾明确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

实践载体:十月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后,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在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无政府状态有所缓解;在政治上,资产阶级调整统治策略,实行了一些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西欧,受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影响,第二国际内部出现思想混乱,在实践领域,工人运动出现了分化并陷入低迷。

在俄国,列宁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科学分析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阐明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若干重要问题,论证了俄国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形成了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党建理论和帝国主义理论,锻造了集中统一的、有纪律的布尔什维克党这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核心,从而为俄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相结合,根据帝国主义时期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在理论上指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落后的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在实践中成功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无产阶级夺取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运动到制度的跨越,社会主义制度从此有了实践载体。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事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成了现实。其次,沉重打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再次,激励和推动了落后国家,特别是被侵略被压迫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最后,极大地提升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了一大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正在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人民和中国的先进分子,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带领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人民开始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究竟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史无前例的新课题。列宁曾经将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象地比喻为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非常险峻的高山”,其中要经历无法想象的危险和困难,“在这里既没有车辆,也没有道路,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什么早经试验合格的东西”。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在平息国内反革命叛乱和打退外国武装干涉的过程中,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陆续采取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政策和应急措施,主要包括:全部工业实行国有化,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和农产品买卖;实行商业国有化,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成年人普遍的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短期内取得战争胜利、捍卫和巩固新生政权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然而,这样的政策措施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脱离了当时俄国的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严峻形势,列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根据列宁的建议,通过了关于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租让制、租赁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增强了布尔什维克党和苏俄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列宁一贯认为,建设社会主义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在晚年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列宁仍不懈探索,在《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著作中留下了许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思想,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从革命到经济建设的转变;过渡时期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要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等等。

客观而言,列宁直接领导并经历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短暂,但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理论素养、敏锐眼光和非凡勇气,开创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先河,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承和领导了列宁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了巩固和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创造性探索,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使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德意日法西斯的过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二战结束后,社会主义从苏联一国发展到世界多国,社会主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和体系。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苏联在实践探索中既积累了重要经验,也留下了深刻教训。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苏联模式发挥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严重弊端。苏联模式在理论上的僵化和局限,导致了实践中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为:盲目追求单一公有制,严重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忽视经济规律和市场调节作用,把计划经济绝对化,削弱了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人民日常生活水平低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党的领导变成党委包揽一切,党内民主受到严重限制,形成个人集权制和职务终身制,造成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泛滥;夸大阶级斗争,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以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思想文化建设,导致文化生活缺乏活力等等。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实践表明,正是苏联模式的僵化和固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逐渐丧失了生命力。同时,苏联领导人长期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把苏联模式普遍化和神圣化,依靠强力“输出”模式,极大地损害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克服这种模式的缺陷,苏东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过一些改革尝试,却终究积重难返,成为日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重大隐患。

抚今追昔,世界社会主义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恢宏历程,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胜境。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国的面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四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接续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他指出,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并非尽善尽美,但是“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他在晚年曾经自信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结 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凝心聚力、共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首阔步迈进了新时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中华民族当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障,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综上所述,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坚持和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这一时代命题,要求我们既不能自卑又不能自满,其基本要义必然包含着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艰辛探索的崇敬与珍重,包含着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积极借鉴与深刻汲取,包含着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5-636页。

⑤⑥[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4、115页。

⑦《马布利选集》,何清新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170页。

⑩《傅立叶选集》第3卷,汪耀三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98页。

猜你喜欢
空想科学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警惕“空想”
点击科学
小老虎种花
科学大爆炸
警惕“空想”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