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上广”城市名简称看汉字文化印记的承续

2018-02-19 14:17
新疆社会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印记中华文化汉字

刘 欣

内容提要:文章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名简称“京沪穗”被异化为“北上广”为例,论述汉字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认为中华文化得以延续五千年而不间断,与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性有关,是其承载的文化印记通过文字的活化得以留存;在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承、保护汉字及其承载的中华文化印记应是当代社会各界的必然担当。

“文化”是个很难准确界定的复杂概念,其内涵相当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范围也很广;但其中有一层含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71~1372、1568页。我们权且将这一定义看作“文化”一词的狭义意涵。当然,论说文化,自然要说到文字。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注]崔崟、付贵贞:《汉字缘何成为中华文明的印记》,《现代语言学》2018年第2期。“印记”一词,义为痕迹,[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71~1372、1568页。如我们常说的“雁过留痕”。可理解为,万物只要动便会留下痕迹或印记;而世间万物,动是其永恒的规律。其实说白了,文化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演化的“动态”过程,文字便是记录这一过程的工具或载体。汉字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留痕(记录)作用,故而汉字的文化印记实质上就是中华文化印记。所谓“承续”,“承”,奉也、受也;“续”,连也,[注]〔汉〕许慎:《说文解字》,〔宋〕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53、273页。即继承延续。史有:“陛下践祚,奉遵鸿绪,为郊庙主,承续祖宗无穷之烈,上当天心,下猒民望。”(《后汉书·顺帝纪》)可见,承续是文化得以发展、延续、一脉相传的关键所在。历史地看,很少有哪种文化能脱离文字而得以流传,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历时五千年不曾间断,流传至今,汉字功不可没。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北上广”的城市简称,探讨汉字的中华文化印记及其承续。

一、汉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化载体

汉字从甲骨文演变到今天的现代汉字,其间蕴含着诸多文化信息。汉字作为当今依然“活着的”语言文字,具有总数多、常用字少的特点。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笔者注)收入87 019个汉字,而已经通过专家鉴定的北京国安咨询设备公司的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 251个,据称这是目前全国最全的字库。[注]《总数有九万多、常用只有三千五,最新汉字统计出炉》,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l/2001-09-26/366542.html。此处的“有出处”,即为有据可查,是有含义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是其重要特征;换言之,每个汉字都是有来历、有故事的。当然,中国人能认得9万多个汉字的已寥寥无几,当代中国人能认得数千汉字即可畅通无阻地与人交流、书写文章。[注]作者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我国1988年出版的字表,内收通用汉字7 000个(含《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 500字)。这个表亦代替了1965年出版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6 196字),规范了中国大陆的印刷字形标准,另外亦恢复了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被淘汰的15个异体字为规范字。《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中国大陆现行规范汉字的依据之一。汉典-字词典网站,http: //www.zdic.net/z/zb/ty.htm。随着2013年6月《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停止使用。这得益于汉字相对稳定的字形、字义,它为中华文化的承续奠定了坚实的文字基础。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拥有4 500年以上的历史,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世上留存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记录着前人的社会生活轨迹。我国各地虽有不少发音各不相同的方言,但它们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的书写记录体系,人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沟通、交流,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使用的语境不同其功能亦有别,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有研究认为,汉字具有极高的“使用效率”,2 000个左右常用汉字即可覆盖日常98%以上的书面表达需求。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使它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总体而言,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所用文字都少。[注]《汉典》,汉典-字词典网站,http://www.zdic.net/appendix/f21.htm。

可以说,汉字是迄今为止人类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至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活的)的高度发展的表意文字,[注]刘佳璇:《汉字的自信》,《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10月12日。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人们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不断破译着人类数千年前的历史密码,从而步入动态的历史文化圈。人们能从数千年前造字者的逻辑里发现与当下生活的相似面貌,并就此形成中华文明的自我延续性。[注]史林静、李碧念:《汉字之美书写文化自信》,中国社会科学网,www.cssn.cn/zx/shwx/shhnew/201709/t20170920_3647199.s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8年7月1日。而现代中国之所以被看作是古代中国的延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五千年而没有中断和消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和标志就是汉语言文字从来没有中断和消亡;我们中国人至今可以读懂古代汉语、能够从大量古代文献中了解并继承中华文化,就是因为现代汉语言文字是在古代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有些文明古国的文字已成为留存于博物馆的“死文字”,其后继者已无法读懂前人留下的文字,更不用说使用前人使用过的语言了。[注]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由此可见,文字、尤其是汉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在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之重。

二、首字缩并:“北上广”城市简称等当代汉字“亚文化”的生成

所谓“亚文化”,即是在主流文化体系之外的文化形态,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随意性。但是,亚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创新发展有着一定的助推作用。人类的文化(文明)总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但创新的前提是继承。有学者认为:“一切先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成就靠了文字的记载才得以永久流传,一切后人的聪明才智也从文字记载中得到进一步的启示和提高。……文字不单是人类进入文明世纪的曙光,而且是人类文明得以长传并继续发展的承载性工具。”[注]崔崟、付贵贞:《汉字缘何成为中华文明的印记》。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对这一论断极好的实证阐释:汉字在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诸多的文化印记,积淀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注]傅华辰:《汉字中的文化印记》,《殷都学刊》2015年第4期。譬如,我国各省份、诸多城市名称的简称,尤其是城市名称的简称,其中往往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特征等丰富的文化印记,是前人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之一。本文在此仅以北京、上海、广州——“北上广”,三座城市的简称为例,言说汉字的文化承续。

北京、上海、广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中心,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标识,在国人心中意味着开放、进取、机会……总之,是有志者、年轻人筑梦的理想之地,各地的人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孔雀东南飞”般涌向这三大都市。由此,与这三大都市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亦应运而生,如北漂、群租、蚁族、房奴……在笔者看来,“北上广”这个对三座都市名称的简称便是其中较显眼的文化现象之一。它实质上是大众文化的“亚文化”表现。亚文化的生成往往以偏离主流文化或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出现,“北上广”一词的最初启用者,也许仅是为图省事简单地将三座城市名称的首字提出合并,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可能并未顾及其文化背景。

就笔者查询来看,“北上广”一词出现在官方媒体的较早时间是2010年7月29日,人民网-人民日报发布了一篇网文——《年轻人正逃离北上广,称外地人在大城市越来越难》。此后各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自媒体等)开始广泛使用这一名词探讨相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影视界更是创作了“北上广”系列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2015)、《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2016)等作品,并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北上广”一词随之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对三大都市的简称。依笔者粗见,这即是大众为了方便,使用简单粗暴的“首字缩并”法创造的新词。这虽是个便捷之法,但实则抛却了传统文化已有的文化成果。而传统文化抛弃容易,重拾则很难。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城市名称的简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沧海中的“一粟”。北京、上海、广州三座城市很早就有自己的简称,我国中小学生使用的所有版本的《新华字典》附录中均有我国各省、直辖市、省会城市的简称,“京、沪、穗”便是这三座都市的简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已忘却了这些文化精华。不要说大众多已淡忘了这些城市简称,就是在一些国家媒体中,这些城市简称也已渐渐远去。因为工作时间的原因,笔者常年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一档晚高峰节目,其每天的节目中都会邀请至少一位评论员参与节目播出。从内容来讲,这是一档脱口秀节目,选择的话题与听众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窗口。但据笔者对节目的收听观察,在论及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相关的话题时,仅有一位周旭东(依读音)评论员在点评时用“京沪穗”这一提法,其余多名评论员均用“北上广”之说。而这些占多数的评论员多为名校毕业、腹有诗书的资深传媒人士,他们尚且不关注这些问题,又遑论普通大众?!笔者曾随机询问身边的亲友对“北上广”与“京沪穗”城市简称的认知,得到的多是人云亦云的答案。殊不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城市简称都是有来历的。

京,即京城,历史上多为“天子之居(国都)”的专有名称,这一意义源于西周。西周的天子之居(国都)位于镐京,即我国最负盛名的国都——长安(西安)。我国历代各朝均称都城为“京城”。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平,并将其改称“北京”。清朝继续称北京,将南京改称江宁;1853年,太平军攻克江宁,改江宁为天京,以为都城。中华民国时期,建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认为普天之下只能有一个“京”,即国都),“京”是当时南京的简称。1949年以后,北平重新恢复北京之名并被设为直辖市,简称“京”,成为我国新的“京城”。[注]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045728。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大约在6 000年前,现在的上海西部即已成陆,东部地区成陆也有2 000 年之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上海别称为“申”。在4~5世纪时的晋朝,当地以捕鱼为生的居民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 “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滬(沪)”。[注]《“申”与“沪”由来上海》,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hio.gov.cn/sh/xwb/n809/n814/n815/u1ai13621.html。上海简称“沪”由此得来。

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居于此的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揭开了广州人文史的初页。传说古代有5位仙人,骑五色羊,羊衔谷穗,降临广州,把谷穗赠与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 故而广州又称为羊城、穗城。[注]《广州建制沿革》,广州市情网,http://www.gzsdfz.org.cn/zjgz/gzgk/。这便是广州简称“穗”的来历。

也许有人会说,像城市简称这样的文化传统在中华文化宝库中实如一粒尘埃,但是别忘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之古训。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乃为各种微细的积淀而成。以“京、沪、穗”三个简单的汉字用作城市简称相较“北上广”,将多少历史文化都包含其中,体现了更多的中华文化内涵。我们万不可为图省事、简便而抛却原有的文化传统。在当今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大数据时代,公众常常贪图信息的“闪”得,闪读闪弃近乎常态地成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多少人将“明日黄花”[注]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指重阳节一过,赏菊的节令就过去了,菊花日渐枯萎,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14~915页。今人所谓“昨日黄花”实乃误用。用成了“昨日黄花”,又有多少人将“差强人意”[注]差强人意,意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34页。理解成“不尽人意”?!

前文已述,每个汉字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同一个汉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词组,其意涵可能大相径庭。如“京沪穗”这样的城市简称,在文化事项中看似事小,但对中华文化的承续而言,我们则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我们要守住的是中华文化的“根”。

三、极速扩散: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

文化的承续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当今时代,成本低廉、受众面广、传播讯捷、多向互动等是信息传播的特征,并连带文化传播的特点亦如此。以往一种文化现象传至大众层面并获得认可也许得用数月甚至经年;但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个文化现象可能在瞬间传遍神州大地甚至传遍全球。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城会玩儿”系列词,可能在初创者键入该词的下一秒就成了网络热词。这种传播的迅捷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其特征即为:极速扩散。

新媒体时代讯息的传播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有本质的不同:形式多样,音频、视频等直观的方式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网络游戏桎梏了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网络游戏当仁不让地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热门网络游戏有很多是以一定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为背景打造而成,如《太极》《北冥有鲲》《鹿鼎记》《大宋群侠传》《三国魏蜀吴》(“三国”系列的游戏尤多),其中往往蕴藏着诸多传统文化信息,很难说青少年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是通过网游获得的;传播多向,这是一个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的传播时代,移动互联网实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随时随地“现场直播”。不假思索、毫无内容的“直播”,偷取了很多人的宝贵时光、浪费了多少信息资源!可以说,这些虚化的传播是严重异化了的、所谓的“文化”传播,对文化的传播毫无实际意义可言。有道是:“今天的整个社会缺乏面对思想问题的争论和讨论,知识群体普遍地学院化和专业化,缺乏对新事件、新问题的介入,接受和传递信息依赖于成像和解读等迅速的印象式图画。在不思考和快闪文化中长大的青年一代,其所集聚、形成情感和思想的情形恰如现代传媒一样,聚焦迅速、强烈。正由于这样,情感和思想消解、消失得也很快。”[注]雷启立:《新媒体的传播偏向与大众文化》,《传播前沿》2009年第6期。这几乎是当今青年大众生活的惯常状态:总是才出一波“文化热”,又入另一“文化热”,这样最终会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多样态是一种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却很难说是传统文化承续的福祉。随着新一代计算机输入系统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文字书写正日渐式微,许多人已是“提笔忘字”,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退化;又因多数人使用智能输入系统时喜用各种拼音输入法,由此导致了不少网络文章中的汉字使用错误,如将“折服于”写作“折服与”,前者中的“于”为动词后缀,后者中的“与”为介词,意为“跟,向”,虽似近音,但不可混用。这类问题,在网络传播中俯拾皆是。可见当今网络传播对汉字的使用极为随意,人们早没了过往的字斟句酌和推敲,对汉字的文化传承之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我们不能因技术的进步而失去对汉字文化印记的承续!

有鉴于此,我们要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时刻铭记对中华文化的承续,用好、用活汉字,青年一代尤需如此。虽然每一代人都被上代人所不满,最后还是接了上一代的班,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以致有资格再来批评下一代人。[注]钱理群:《我与青年》,三联书店演讲稿,全文由“三联书情”微信(ID:sanlianshutong)2014年12月22日刊发,题目为《启蒙主义者的困惑与反省——我与青年的世纪故事》。但我们要在批评别人前,先具备批评别人的资格。

四、传承引领:社会各界责无旁贷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化成果,而且还蕴含着过去向未来的发展基因。[注]马振超:《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国家安全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其实质就是要有文化自信。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这一论断更加明确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

当然,文化自信不是虚无的,它是要有内容和底气的。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生存和传承的一种载体,与它所深深植根于其中的文化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注]黄长著:《语言多样性与文化传承》,《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无形资产往往需要长期积淀,它绝非形成于一朝一夕。因此,文字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尤其是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载体——汉字,其文化印记是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成分。作为“活着”的文化符号,汉字的古今同脉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汉字对中华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它客观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还在于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典文字,超越了文字记录语言的一般属性,成为独具特色的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系统。”[注]史林静、李碧念:《汉字之美书写文化自信》。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地球秒变一个“村”,在这种交流、交往、交融便利、便捷的背景下,如何承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命题。

由于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汉字不仅是中国人使用的文字,日文中也有不少汉字,韩国、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也曾经使用汉字。[注]笔者注:这些国家如今已去除文字中的汉字,其目的似是“去中国化”。因此,我们不仅要用好汉字,更要守护好汉字所承载的中华历史文化印记、守护好中华文化的根。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注]⑤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07、206页。要引领大众了解、喜爱,进而钟情、守护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化的传播、承续中,大众的力量不容小觑,因为“大众”乃由宰制的力量决定,也就是说,“大众”总是在其回应宰制性力量的时候得以形成;但宰制者无法全盘控制大众所建构的意义以及大众所形成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注]〔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56页。因此,在文化承续中对大众文化一定要有引领。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⑤为了强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社会各界、尤其是官方的声音和努力至关重要。如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推出《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节目,采集了大量曾经盛极一时但如今日渐衰落的我国各地的方言、工匠技艺、地名、民间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可谓是文化人的“良心”之作。然而,对文化传承我们仅仅只停留在呼吁的边界吗?!显然不能,我们必须行动起来!2016年10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对语言文字的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将语言文字发展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推广到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做到语言文字“从娃娃抓起”。

当然,也有人提出,中国文字要与世界接轨,提倡汉字“拉丁化”。岂不知,汉字“拉丁化”怎能表现汉字的表意特征、又如何能使人“望文生义”、汉字承载的文化印记又该如何留存呢?!

语言文字是文化承续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尤其是汉字,其表意文字的特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匪浅。窃以为原本带有丰富文化特征的城市简称“京沪穗”被“北上广”替代,实为文化的异化现象,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漠视,理应予以更正;可如今似是“木已成舟”,更替乏力;但却可以成为前车之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官方应通力合作,守护好汉字的中华文化印记。因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在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中,语言文字更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汉字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姚喜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人民日报》2016年7月18日第5版。。

以上为笔者拙见,还需见教于方家。

猜你喜欢
印记中华文化汉字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过去一年,国家立法的深刻印记
30年印记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狮城印记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