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雪松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线”,始终践行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两大路线”,始终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理论传承、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结合的“三对交线”,始终树立科学目标导向、有效需求导向、精准问题导向与正确舆论导向的“四根导线”,始终坚持逻辑眼光、历史眼光、发展眼光、时代眼光与全球眼光的“五维视线”,不断在理论上作出新创造、实现新飞跃,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2页。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遵循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与基本线索,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篇章。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定要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果不结合,那就不行。”[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0页。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理论创新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建构,是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矢”射中国这个“的”的理论生成。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主线。[注]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三个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党的理论创新不是用理论剪裁实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化”,而是理论适应实际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对“以什么化”“化什么”及“如何化”与“谁来化”的深度思索,是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主体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与政党主体的整体驾驭。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线”为统领,形成“四点一线”的理论创新原则:即理论创新的根本点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出发点是准确把握中国实际,着力点是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关键点是政党主体性发挥。
首先,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的认识前提。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7页。毛泽东强调:“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1~332页。一方面,从内容上看,党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精髓、精神与精华的新阐述与新表达,而不是固守经典作家不合时宜的个别论断。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79页。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在全球阐释的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毛泽东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78页。
其次,认清中国实际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石。毛泽东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页。邓小平指出:“就算你用的公式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也难免犯错误。”[注]⑧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8、180页。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理论创新立足中国实际、聚焦中国问题、坚守中国立场、提炼中国经验、展现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与彰显中国话语。
再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理论创新的根本方法。由于理论与实践具有异质性的张力,理论创新是两者共同作用的“化合物”,既不能只看理论普遍性的“森林”、也不能只见实际特殊性的“树木”,要克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认识极端。毛泽东说:“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把主观和客观二者之间好好地符合起来。”[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9页。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是在“结合”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对理论传播、实际发声、思维变革和形态转化进行综合思考。江泽民指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最后,责任担当是理论创新的主体风貌。马克思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0页。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理论创新及其成就大小与政党的责任感、能动性与方法论有着密切关联。邓小平说:“这决不是改头换面地抄袭旧书本所能完成的工作,而是要费尽革命思想家心血的崇高的创造性的科学工作。”⑧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不断强化主体意识,以强烈的使命感、高度自觉性与科学方法论实现理论创新的新跨越。首先,强烈使命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职责任务赋予其理论创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使命担当。其次,高度自觉性。理论不自觉,思想就麻木,责任就淡薄。理论自觉是理论创新的自觉而不是理论认同的自觉,理论认同的自觉是理论自信,理论自觉是党应有的思想境界。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线,那么践行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则是贯穿其中的两条红线与生命线。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体”、以践行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为“两翼”的基本架构。其中,思想路线是认识路线,群众路线是实践路线,践行这两大路线是党对理论创新机理与路径的深刻把握。
一方面,理论创新要践行党的思想路线。习近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6页。理论创新作为思维的突破与超越,要求主体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来实现主客观、主客体相统一。江泽民指出:“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注]《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0页。改革开放40年来,党始终抓住思想路线这一理论创新的灵魂,打破习惯势力与主观偏见,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理论新成果。可以说,没有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就没有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没有与时俱进的哲学阐发就不会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没有秉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在场就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出场。
另一方面,理论创新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唯物史观认为民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创造者,理论创新作为特殊精神财富的生产必须走群众路线。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遵循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与技术路径,检索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发展动力、思想素材与检验尺度。首先,一切为了群众。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注]《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9页。一语道破理论创新的党性要求,要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立论代言著说”的落脚点。改革开放以来, 从“三个有利于”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其次,一切依靠群众。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注]《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1~42页。党的理论创新虽有主体的直接与间接之分,但民众都是以各自独特方式协同推进理论创新的进程。江泽民指出:“理论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注]⑥ 《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132、66页。再次,从群众中来。毛泽东指出:“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3页。党的理论创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群众经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建构,是不断概括总结、吸收提炼、撷取加工与创造转化的集思广益。江泽民指出:“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指导我们的工作。”⑥最后,到群众中去。理论创新既要“化大众”也要“大众化”,创新成果只有被民众认可、掌握与运用才会变成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始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与理论传承、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辩证统一。
首先,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离开创新的理论创新是空洞的,离开理论的实践创新是盲动的。习近平指出:“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65页。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交互中推进“理论出新”与“实践出彩”。一方面,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理论创新既不是主观臆造也不是照搬照抄,实践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理论创新的进度与程度。当代中国正在全面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个伟大”广泛而深刻、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给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习近平指出:“应该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44页。另一方面,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得益于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指引。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70页。
其次,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继承相结合。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0~471页。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9页。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视继承为创新之根本,视创新为最大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形成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承前启后又继往开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出具有同根同宗、同脉同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2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指出:“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335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创立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注]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11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指出:“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这个结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注]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党建研究》2011年第7期。
再次,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相结合。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并取得事业的辉煌与胜利,根本在于始终重视思想富党、理论强党与理念兴党,坚持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与统一思想。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结束了“姓资姓社”的思想争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期党的性质、宗旨与任务;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与防风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从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到全面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再到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全党的政治定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8页。
习近平强调:“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42页。任何理论创新都要有明确的方向指引,否则将陷入无的放矢的窘境。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正确的发展导向审视理论创新的基本向度,始终坚持以科学目标导向实现理论创新的高度,以有效需求导向提升理论创新的强度、以精准问题导向提高理论创新的精度、以正确舆论导向增强理论创新的信度。
第一,理论创新的目标导向。伟大目标构造伟大思想,伟大思想指引伟大目标。围绕特定目标进行顶层设计与谋篇布局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经验,也是提升理论创新层次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年,第44页。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既立足“基层总结”又坚持“顶层设计”,不断在伟大目标愿景下推进理论构造。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为指引创立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目标指引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指引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指引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需求导向。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党的理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基于实践需求的理论诉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的理论诉求不断加快理论创新的进度与密度。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创立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需要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提出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强调:“不断作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步要求和人民群众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概括,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注]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3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需要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三,问题导向。习近平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42页。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推动问题倒逼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鲜明特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不惧怕、不遮蔽、不回避问题,直面时代问题、深化理论思考,将理论创新落到研究重大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与有效办法上来,通过理论创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形成著名的“两问”范式。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与挫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阶级性与纯洁性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小康社会不全面、不平衡与不协调的发展现状,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的战略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指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64页。
第四,舆论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5页。真理是非此即彼的一元而不是亦此亦彼的多元,真理总是在与各种谬误斗争中不断开辟自身发展道路,总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指出:“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注]《毛泽东著作选读》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85页。改革开放40年来,针对各种削弱、歪曲与否定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等错误思潮的蔓延,我们党坚持舆论引导不放松,通过理论创新筑牢思想防线。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党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动向及时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执政党“变化、变形、变质”的质疑;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科学分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伪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理论创新有力地回击各种错误思潮,例如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击普世价值思潮、以坚定“四个自信”回击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回击新自由主义思潮、以“不忘初心”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等,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凝聚共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影响作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审视理论创新的实现程度,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篇章。
第一,理论创新的逻辑眼光。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从逻辑导向上把握理论创新的深度,强调在多变量、组合式理论创新中突出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的逻辑构造,创新变量的联袂出场不是简单罗列而是逻辑排列,数量选取与排序组合都是根据内在逻辑关联,形成内涵丰富、结构严密与层次分明的逻辑体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理论主线、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理论主题、以“三个有利于”为理论主旨、以初级阶段等范畴为理论主项创立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生产力的基础性、文化的先导性与根本利益的目的性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发展主题、凸显发展主旨、谋划发展主项与贯穿发展主线的四层逻辑建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基本方略的逻辑关联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理论创新的历史眼光。逻辑的行程最终是由历史的进程来决定。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全面回顾历史,通过把握历史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梳理历史逻辑、概括历史规律, 化“历史结论”为“科学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深刻总结了我们党80年风雨历程与其他国外政党成败得失,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作出的精辟概括;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高度对人类发展性质和发展经验进行系统、全面与深入的总结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具有无比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国道路中谋篇布局。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注]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2016年7月2日,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2016-07/01/content_38789860.htm。
第三,理论创新的发展眼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81页。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79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发展是硬道理”理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理论要发展,要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发展而向前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2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理念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统筹发展理念创立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3页。
第四,理论创新的时代眼光。时代是思想之母,任何科学理论的发展都是时代的出场、时代的精华与时代的烙印。习近平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第73页。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必须把握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时代要求、回应时代呼声与认清时代使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审时度势基础上不断提升理论创新的进展与进度。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背景下实现理论创新的三大转向: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对外封闭转向改革开放、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秉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形成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连用了五个“新时代”集中阐释这一伟大思想创立的时代坐标。
第五,理论创新的全球眼光。如果说时代眼光具有时间概念,那么全球眼光则具有空间维度。《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注]《共产党宣言》,第31页。理论创新作为特殊精神生产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与世俱进”,不仅古为今用也要洋为中用。党的理论创新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宽广的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创新中深深打上世界性、全球化、国际范的鲜明烙印。毛泽东指出:“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扬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82页。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以全球化的扩展与浓缩,实现理论创新的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的交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双重战略判断造就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指出:“所谓宽广的眼界,一是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一是要有世界的全局眼光。这样来观察问题,我们就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更加清醒、主动地掌握我们自己发展的命运。”[注]《江泽民文选》第3卷,第126页。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强调:“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还要学习世界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注]胡锦涛:《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人民日报》2003年11月26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回应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描绘中国梦的最大公约数又勾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心圆。
总之,中国共产党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遵循理论创新的基本线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