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2018-02-18 08:49李冬霞
甘肃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提问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李冬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提问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4—0115—0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也就没有了数学的生命。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更要积极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题。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发挥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模仿中提问

学生的提问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教师善于提出认知水平较高的问题,学生则会以教师为榜样,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做好提问的言传身教工作,不仅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问,为学生的提问进行示范。长此以往,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潜移默化,他们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

二、设置问题悬念,使学生在好奇中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产生提问的欲望。

如,教学“乘法简便算法”时,教师设计一组题:64×125、125×24、25×36、56×125。教师与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生开始迅速地计算,力求能超过教师。当教师第一时间准确地算出结果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询问教师:“老师,为什么您能算得又对又快呢?”学生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乘法的简便算法,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巧设认知冲突,使学生在矛盾中提问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教师故意把几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个信封里,先露出一个直角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由于有一个角是直角,学生很快就猜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教师再露出一个钝角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由于有一个角是钝角,学生又很快就猜出这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最后教师再露出一个锐角让学生猜是什么三角形,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又很快就猜出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结果教师把谜底揭开,学生就发问:“咦!怎么会猜错呢?这是为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

四、适时开展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中提问

动手操作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体验。而学生会在动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先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的圆柱体纸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然产生了问题:侧面不知道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围?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物体,并展开想象;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演示圆柱体侧面展开图的学具,使学生明白了“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的是一个长方形”。当学生正要动手制作时,又引发了另一个新问题:围成的长方形纸的长和宽各应该是多少呢?此时,教师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并得到结论:“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圆柱体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五、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应用中提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进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同圆半径相等”的道理,教师设计了一道实践趣味题(抢宝盒游戏):六位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距离起跑线12米處有一宝盒。此时,有的学生就发问:这样设计游戏公平吗?那该怎么样设计才算公平呢?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索出“画一个半径12米的圆,抢宝盒的学生站在圆上,把宝盒放在圆心上”,这样设计才公平、合理。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提问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