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青
【摘 要】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机械取栓与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基于此行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治疗。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效果进行评定,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预后。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治療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预后方面,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低于30%残余狭窄率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而颅内出血及术后半年内死亡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机械取栓与超选择动脉溶栓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机械取栓;超选择动脉溶栓;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预后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2--01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发病原因为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其血流受阻引发部分脑组织梗死,该疾病可造成患者听力异常、头晕头痛、肢体功能障碍等症状,且具有较高死亡率,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均产生了极大的威胁[1]。溶栓是治疗该疾病常规方案,本次择取72例患者开展不同溶栓方式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6例。对照组内男女患者分布为20例和16例,年龄45~70岁,平均(55.8±2.4)岁;观察组内男女患者分布为22例和14例,年龄44~72岁,平均(56.3±2.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可行性较高。
1.2 方法 观察组行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患者常规局部麻醉,在其下肢右股动脉处进行置管,全身行肝素化处理后在导管处置入支架取栓器,其到达患者血管闭塞处可直接取出血栓,或将其挤碎。行全脑造影处理,经超选择至定位血管后给药尿激酶,取5万~30万单位尿激酶,经过生理盐水稀释后通过微泵持续泵入给药。
对照组机械取栓操作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①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2]对组间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的改善效果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越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越好;②统计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包括血管再通率、低于30%残余狭窄率、颅内出血,术后行半年随访,调查患者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行统计学软件(SPSS17.0)计算,经()表达计量资料,行t值做统计学检验,经百分比表达计数资料,行X2做统计学检验,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显著至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组间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40.25±1.33)分;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40.32±1.28)分;数据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80.25±3.54)分;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94.18±2.03)分,数据差异经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组间换预后结果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26例,再通率72.22%;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33例,再通率91.67%;对照组低于30%残余狭窄8例,狭窄率22.22%;观察组低于30%残余狭窄20例,狭窄率55.56%;数据差异经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颅内出血3例,出血率8.33%;观察组患者颅内出血1例,出血率2.78%;对照组患者术后半年内死亡2例,死亡率5.56%;观察组患者术后半年内死亡1例,死亡率2.78%,数据差异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了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健康,该疾病病因为血管内形成的血栓导致血流受阻,因此该疾病的治疗目的是溶解或取出血栓,恢复其血流通常[3]。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导管技术的发展,各种介入材料相继问世,使得脑血管急性闭塞患者血管再开通率大大提升。机械取栓是近年来新发展出来的一种溶栓方式,通过置入导管和取栓器直接将患者血栓击碎或取出,为药物溶栓效果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可有效减少各类溶栓药物的应用剂量和溶栓时间,有效规避了术后出血并发症。同时机械取栓还可以缩短患者血管再通时间,避免患者缺血脑组织细胞受损,联合尿激酶选择性动脉溶栓进行临床治疗,能够有效溶解残留血栓,以及流至血管远端的血栓碎片,促进患者血流量及流速的恢复,降低残留血栓引发新的梗死病灶,进而有效提升了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率[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效果显著,说明联合疗法对患者疗效更理想,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机械取栓联合超选择动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因此该种治疗方案可用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姜长春,李月春,王宝军,等.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60-63.
章敏,黄文国,颜冬润,等.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5):107-108.
赵朝刚.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及预后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9):15493-15493.
熊波,李航,史树贵,等.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与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7,26(3):185-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