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花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为其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单位实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均为35例。对A组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对B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死亡情况、院前抢救情况、运送情况,及急诊、球囊扩张、溶栓、住院、下床活动的时间。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休克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大(P>0.05)。A组患者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患者;急诊时间、溶栓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天数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B组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与运送成功率,均高于B组患者,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为其实行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减少患者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和运送成功率,加快急救、溶栓、球囊扩张、下床活动的时间,促使患者及早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预后效果;疗效分析;抢救;转运
在临床急诊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急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由严重并且长时间的心肌缺血而造成的心肌坏死,可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甚至威胁至患者生命安全。该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目前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由于该病具有并发症较多、病情严重、进展快速等特点,并且具有心肌酶谱异常增高、心电图改变、胸部持续剧烈疼痛等临床表现,故此大量研究表示,对该类患者实行院前急救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率,提升其生存质量。为进一步分析该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我单位对此做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于我院实行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每组均为35例,均经伦理委员会通过,及患者知情同意。其中A组患者有2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龄42~81岁,平均(62.4±10.5)岁;梗死类型:9例高侧梗死,11例前问壁梗死,7例前壁梗死,8例下壁梗死。B组患者有27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43~82岁,平均(63.8±11.7)岁;梗死类型:7例高侧梗死,13例前问壁梗死,6例前壁梗死,9例下壁梗死。对比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B组:对该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包括止痛镇静、吸氧、溶栓、心电图监护、病情观察等常规护理干预。
A组:在B组基础上对该组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具体如下。(1)在接诊患者后,应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主诉等作出准确判断,同时严密检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具体操作为:为患者选择卧位,做好患者头部与肩部的支撑措施,以放松患者机体肌肉,而后快速测量患者的心电图、血压与脉搏等。另外,还应对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肩痛、痛、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进行特别观察,以及时发现患者异常现象及时有效给予处理。为防止患者病情加重,应严禁患者自主翻身和翻动患者,应为患者选取平卧位;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应为其选取半平卧位,同时还应给予其吸氧。(2)吸氧给予:在通过鼻导管给予患者吸氧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应给予4~6L/min的氧流量,对于病情较稳定的患者则可给予2~4L/min的氧流量,对于需要进行休克纠正或是心衰的患者应给予1~4L/min氧流量。(3)建立静脉通道:需选取粗大且直的肘部正中静脉,同时选用合适的静脉留置针,确保穿刺一次性成功,同时确保急救药物的顺利输入,可给予患者抗凝、扩血管、强心、营养心肌、利尿、镇痛、纠正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而后将其妥善放置与固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输液量与输液速度进行适当调整,滴速可设置为15~20滴/min;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设置为0.5~1.5mL/min。(4)止痛镇静:给予患者0.3mg硝酸甘油于舌下含服或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患者相应药物进行止痛镇静。(5)溶栓干预:对于近期无手术史和外伤,以及sT抬高、胸痛症状典型的患者,可给予其溶栓治疗。(6)安全转运: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解释转运事项,告知其转运期间可能会产生的意外事项,并征求患者及家属的同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签字后,才可开展转运工作。之后紧急联系医院,简要汇报患者的病情和性别,以使医院提前准备好适合的床位,并做好抢救准备、安排好抢救设备等。在搬运患者时,需使患者保持头高脚低的体位,动作应平稳、迅速,避免动作幅度较大使患者产生心理负担。在转运期间,应确保各种管道通常,确保药物输入的持续性,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还应确保各种设备运转正常,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入院后及时向医生详细介绍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急救情况等事项,以为医生施救提供可靠依据。
1.3观察指标
于护理后,观察两组患者休克、心力衰竭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急诊时间、溶栓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住院天数及下床活动时间等临床指标,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抢救情况及运送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数据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0.0比较分析,使用(x±s)表示数据中的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使用(%)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表示数据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死亡情况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休克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A组患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B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比较
A组患者急诊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溶栓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B组;下床活动时间快于B组,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院前抢救情况及运送情况比较
A组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及运送成功率,均高于B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见表3。
3讨论
在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心血管急症,具有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特点,其中发病突然、进展快速、病情严重等因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通常情况下,患者在发病24h内若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使死亡风险大幅度提升,即使抢救成功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另外,该病多出现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同时伴有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异常增高等临床表现,可使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此,若能够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及早为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则可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从而可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患者生存治疗、降低患者死亡率。大量研究表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重要环节,在转运过程中为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稳定患者情绪、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帮助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进行全面治疗。院前积极护理是指于患者发病时,第一时间去到患者所在位置为其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死亡风险,确保转运治疗顺利进行,从而为患者取得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提升其急救成功率。在彭晓玲研究中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护理干预后,其死亡、休克、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不良症状的发生率,远远低于非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的患者。在本研究中,对B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在B组基础上对A组患者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后,结果显示A组患者死亡率仅为2.86%,休克发生率仅为5.71%,心力衰竭发生率仅为14.29%,心律失常发生率仅为11.43%,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17.14%、25.71%、37.14%、34.29%,与彭晓玲研究结果一致。另外,在杨惠淳研究中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后,与未实施该项护理干预的患者相比,其急诊时间、溶栓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更快,住院时间更短。而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其急诊时间、溶栓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快于B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B组患者,由此说明本研究结果与杨惠淳研究结果一致。而在齐红等的研究中显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后,患者院前抢救成功率与转运成功率,均较未实施该项护理干预的患者高,本研究中,结果同样显示A组患者的院前抢救成功率与转运成功率均高于B组。由此,更进一步说明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在抢救急症患者生命、确保成功转运、减少患者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过程中,院前急救护理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抢救成功率,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