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宋爱林?贺伟
摘 要 论文结合国家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战略规划,以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为主要考量依据,从论文总数、引用效率、高水平论文、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构建基于文献计量的“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文献计量 双一流 学科评价 指标体系
分类号 G250.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11.020
“双一流”,简而言之就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与世界一流的学科。学科是大学的细胞,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双一流”建设重点就是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因此,“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2],构建服务于“双一流”建设的学科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国际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和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分析
1.1 全球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简介
纵观全球大学排名及学术评价体系,当前公认的全球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主要有四个,即美国的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BGU)、英国的THE世界大学排行榜(THEWUR)、英国的QS 世界大学排行榜(QSWUR)、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ARWU) [3]。
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4]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以原汤森路透(现为科睿唯安) 提供数据作为唯一文献计量数据来源,根据InCites研究分析解决方案提供的5年学术声誉数据及5年Web of Sciences学术论文数据等进行综合计算发布的大学排名。其一级评价指标组成为:学术声誉指标(25%)、文献计量学指标(65%)、 学校层面的指标(10%)。其中,文献计量学指标又分为六个二级指标,具体指标组成为:论文数(12.50%)、归一引用影响(10%)、总引用(10%)、高被引论文数(12.50%)、高被引论文百分比(10%)、国际合作(10%)。
THE世界大学排行榜[5]是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 杂志以原汤森路透(现为科睿唯安) 提供数据作为唯一文献计量数据来源,根据各大学的国际化程度、教学质量、论文产出等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发布的年度排名。其一级指标组成为:经济活动与创新(2.5%)、国际化程度(5%)、教学与学生(30%)、研究指标(30%)、学术论文影响(32.5%)。其中,涉及文献计量的指标为:学术论文发表数量(4.5%)、学术论文引用率(32.5%)。
QS世界大学排名[6]是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以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提供数据作为唯一文献计量数据来源,根据各大学的雇主评价、论文产出、师生数据等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发布的年度排名。其一级指标组成为: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40%)、全球雇主评价(10%)、单位教职的论文引用数(20%)、教师/学生比例(20%)、国际学生比例(5%)、国际教师比例(5%)。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7]是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现为上海软科)以Nature、Science、SCIE、CSSI等作为文献计量数据来源,根据各大学的诺贝尔或菲尔兹奖、高被引研究者、论文产出等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发布的年度排名。其一级指标组成为:获诺贝尔或菲尔兹奖的校友折合数(10%)、获诺贝尔或菲尔兹奖的教职员折合数(20%)、各学术领域获引用次数最高之科学家人数(高被引研究者人数)(20%)、 《Nature》 与《Science》 期刊论文发表量折合数(20%)、SCIE、SSCI收录之论文折合数(20%)、上述指标得分的人均值(10%)。
上述四个全球大学排名指标体系,除THE世界大学排行榜外,其他指标体系的文献计量所占比例均在6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文献计量已成为大学学术排名及评价中重要的评价指标。
1.2 国际主流学术评价指标体系简介
当前,受国际普遍认可的主流学术评价体系有:美国的科学基本指标数据库(ESI)、英国的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8]、上海交通大学的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ARWU)、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见表1) 等。
科學基本指标数据库[9]是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为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以原汤森路透(现为科睿唯安) 的SCIE/SSCI近11年的论文数据作为文献计量数据来源,按被引频次的高低确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居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科学家、研究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
自然指数排行榜[10]是英国自然出版集团以全球68本顶级期刊为文献计量数据来源,以各国或各科研机构对每年发表的约六万篇高质量的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作为计算依据,通过论文计数、分数式计量、加权分数式计量等三种计量方法追踪科研机构的年度指数。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是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现为上海软科)以原汤森路透(现为科睿唯安)SCIE/SSCI近五年被InCites数据库相应学科收录的Article论文数据作为文献计量数据来源,通过论文总数、论文影响力、国际合作论文比例、顶尖期刊论文数量、获权威奖项数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对各科研机构的学科进行排名。
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是英国教育组织以爱思唯尔出版集团Scopus数据库近5年论文数据作为文献计量数据来源,通过基于同行的学术声誉、基于雇主评价的学生就业声誉、论文被引用率、h指数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对各科研机构的学科进行排名。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各主流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在针对科研机构进行学科评价过程中,一定时间区间内论文总数及论文引用情况是学术评价的重要指标。
1.3 基于国际主要大学排名和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不足之处的思考
从全球大学排名及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内容中可以发现,通过对大学及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论文数及引用情况进行文献计量,已成为大学及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考量依据,但这些评价指标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文献计量数据源相对单一,非英文文献数据源的考虑权重不够,不能客观反映非英语语种区域、或国家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二是文献计量区间相对分散,区间变化曲线加权不充分,不能客观反映发展中、或创新型国家科技快速发展现状;三是学科细化分类相对模糊,学科分类定制功能不完备,不能客观反映基于国家层面的学科分类及学术聚焦。对此,笔者认为,国内高校的“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不应盲目照搬当前主流评价指标体系,而应结合国内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为主要考量依据,从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研究价值、交流合作等方面来加以构建。
2 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原则
构建基于文献计量的“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应以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为文献计量依据,以国际公认的“论文发表及引用效率”为指标评价依据,以教育部发布的一级学科为学科分类依据,并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 导向性原则。在正确评价“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的同时,注重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建设,逐步引导科研工作者将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2) 系统性原则。在学科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科研积累与科技创新、论文数量与论文质量、引用数量与引用影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3) 科学性原则。在学科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做到标准规范、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符合“双一流”建设与高校科研的实际,经得起历史与现实的考验。
(4) 可操作性原则。在学科评价数据的获取过程中,要求做到评价指标便于数据量化,量化数据便于采集获取,评价数据便于比较分析。
2.2 构建思路
构建基于文献计量的“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在于逐步削弱SCIE/SSCI收录论文在我国学术评价中的绝对地位,引导科研工作者将学术论文发表国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稳步提升我国“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成果体系”在国际大学及学科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现就学科评价体系主要建设思路说明如下。
(1) 文献来源。以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为文献计量数据源,通过论文总数、引用效率、高水平论文、国际合作等考核指标对数据源进行计量分析,客观反映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学科建设成果及建设水平。
(2) 学科分类。以教育部一级学科划分标准为学科分类评价对象,在国外学科分类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专家评分及问卷调查等确定学科差异性指数、学术期刊差异性指数,对涉及途径的学科及学术期刊计量对象进行修正处理。
(3) 文献跨度。以近5年发表的国内外高水平学术论文数据作为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主要评价计量对象,再以近2年发表的国内外高水平论文数据为大学及科研机构的补充计量对象,两者比重拟确定为8:2,经文献调研、专家评议结合实证分析后再行确定,主要用意是客观反映大学及科研机构的近远期学科建设动态。
(4) 时间修正。以发表的国外高水平学术论文为评价起点(80%),以国内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作为评价补充(20%),通过论文平衡指数λ(2%)逐步修正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占比,通过10年的修正,使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评价占比为6:4,让“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1]。
2.3 指标设计与权重
该体系在综合国内外著名机构大学排名及学科评价的基础上,引进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学科评价的合理补充,通过论文总数、引用效率、高水平论文、国际合作等四个一级权重指标,SCIE/SSCI论文数、北大核心论文数、总被引、篇均引用数、高被引论文数、顶尖期刊发表论文数、国内外发表的国际合作论文数等八个二级指标对各大学学科建设进行文献计量,具体见表2。
2.4 指标分析与说明
论文总数主要考量高校的科研产出情况,主要分为SCIE/SSCI发表论文数、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等两个二级指标,以各学科近5年在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总数为主要考量依据。为肯定高校近期学科建设的成效,同时引入各学科近2年在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的論文总数作为数据修正。具体计算公式为:论文总数=近5年论文折合数×75%+近2年论文折合数×25%。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凸显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引入年度论文发表平衡指数λ,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的权重年度递增2%,通过10年的累积,实现各学科SCIE/SSCI发表论文数与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在论文总数中的影响为6:4,逐步提升大学教师在国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积极性。
引用效率主要考量高校的研究效果情况,主要分为总被引、引用影响等两个二级指标。总被引以各学科近5年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在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体系内被其他学术论文的引用总数为考量依据,具体计算公式为:总被引=以近5年SCIE/SSCI总被引×60%+近5年北大核心期刊总被引×40%;引用影响以各学科近5年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篇均引用情况为考量依据,具体计算公式为:引用影响=(近5年SCIE/SSCI总被引+近5年北大核心期刊总被引)/(近5年SCIE/SSCI论文数+近5年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数)。
高水平论文主要考量高校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情况,主要分为高被引论文、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等两个二级指标。高被引论文以各学科近5年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前1%高被引论文总数为考量依据,具体计算公式为:高被引论文=近5年SCIE/SSCI前1%高被引论文数×60%+近5年北大核心期刊前1%高被引论文数×40%;顶尖期刊发表论文以各学科近5年在SCIE/SSCI及北大核心期刊平均影响因子前20%的期刊发表论文总数为考量依据,具体计算公式为:顶尖期刊发表论文=近5年SCIE/SSCI平均影响因子前20%期刊论文数×60%+近5年北大核心平均影响因子前20%期刊论文数×40%。
国际合作主要考量高校科研的国际合作情况,主要分为国内发表合作论文、国外发表合作论文等两个二级指标。国内发表合作论文以各学科近5年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总数为考量依据,同时考虑到国内发表国际合作论文起点不高的现状,为进一步扩大国内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在权重设置时进行了一定的倾斜,权重值设置为10%;国外发表合作论文以各学科近5年在SCIE/SSCI发表国际合作论文总数为考量依据,同时考虑到SCIE/SSCI发表论文的客观因素,在权重设置时进行了一定的控制,权重值设置为5%。
3 结语
按照国际标准,世界一流大学强调科研贡献,强调国际公认的学术水准,因此遵循学科逻辑,展开同型竞争是建设“双一流”的基本策略[12]。本研究以“双一流”的学科建设为切入点,尝试建立基于文献计量的“双一流”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论文总数、引用效率、高水平论文、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对“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论文成果进行评价,在指标体系设计中引入北大核心期刊论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旨在推动国内高校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重视把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高水平论文发表在国内学术期刊上,体现大学建设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地方的宗旨。“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大学与学科的建设,作为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的主要载体,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建设也应是“双一流”建设关注的重点内容。只有在国内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的基础上,充分融合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学科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反映“双一流”建设的成果,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国家“双一流”战略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 1 ]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4-7,19.
[ 2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EB/OL].[2018-05-10].http://www.gov.cn/xinwen/2015-11/05/content_2960898.htm,2015-11-5.
[ 3 ]李鹏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排名、学科及挑战[J].现代教育管理,2017(3):24-28.
[ 4 ]殷晶晶.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路径探究:基于世界大学排名分析[J].江苏高教,2017(5):25-28.
[ 5 ]张庆君.世界大学排行榜“THE”与“ARWU”的稳定性与差异性分析[J].高教论坛,2016(10):107-111.
[ 6 ]刘强,潘鹏飞,王玉清.变革中的大学学科排名:QS世界大學学科排名最新进展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15(12):35-41.
[ 7 ]程莹.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体系[J].世界教育信息,2012(Z1):34-35.
[ 8 ]方勇,杨京宁,颜佳佳,等.自然指数和基本科学指标在基础研究领域影响力的差异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7):56-60.
[ 9 ]杜昊.基于ESI数据库的学术评价研究热点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6(5):90-94.
[ 10 ]赵蓉英,赵月华.信息计量工具发展研究[J].情报科学,2013(12):19-26.
[ 11]齐芳.我们该建立怎样的科研评价体系[N].光明日报,2016-11-18(009).
[ 12]周光礼,武建鑫.什么是学术评价的全球标准:基于四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实证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