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名扬
夏末的河南汝州,天气炎热,阳光耀眼。千年前,“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这样的景象如今已不复存在。汝瓷,对于没有见过它的人来说,无疑是传说中的珍宝。神秘、珍贵、美丽,这就是人们对于汝瓷的印象。
记者抱着这样的印象,走进了王振芳、范随州的工作室。王振芳老师是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范随州老师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夫妻二人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程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雨过天青云破处
工作室的布置简洁大方,同时又充满中国传统特色。左边是陈列区,展示着两位老师的汝瓷作品,右边是会客区,茶几和沙发均为中式。王振芳老师身着一袭旗袍,或许因为长时间和汝瓷相伴,神情气质素雅、淡然、平和。大厅正中央的墙上,有两位大师所经营的“弘宝汝瓷”的标志:左半边是青色的,有冰裂纹的形状,右半边是红色的,呈火焰状。青色代表汝瓷的颜色和特征,而红色代表烧制的火焰。同时,左半边龙形,右半边凤形,既是中华传统的图腾,也代表着夫妻二人共同经营的事业。
两位老师沏上一壶香茗,又一一给来客倒了茶,香气从天青色的茶碗中氤氲着上升,仿佛时间在这个房间里流淌得比外界要缓慢从容。王振芳发出一句感慨:“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制作汝瓷很辛苦、很枯燥,他们坚持不到有成就感的阶段就灰心了。”以前的生活,可能没有那么发达、便捷,没有那么多机会,但也没有那么多诱惑。所以,反而可以静心做事。
汝瓷是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北宋之后,烧制配方失传,历朝历代都试图仿制汝瓷,但都没有成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无数次研究试验,汝瓷才全面恢复生产。王振芳从小在汝瓷厂附近长大,每天上学都会路过国营汝瓷厂,1987年毕业后便到了汝瓷厂工作。在工作当中,王振芳认识了踏实做事的范随州。每个工种、每道工序,他们基本都做过。接触得越深入,就越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汝瓷,喜欢这门技艺,两个人也渐渐产生了感情。隨着时代的变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营工厂改制,两人便在2000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刚开始做汝瓷看不到前途的时候,每天接触的就只是泥泥水水,并不是什么漂亮的精致的瓷器。所以,现在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了。”
刚创办公司的时候,两人投入了自己多年来积攒的10万元。然而最初的半年,连一件像样的成品都没有烧制出来。因为烧制汝瓷的成功率原本就很低,而且新窑更加难烧,10万元就像打水漂儿一样。工作室里烧窑的师傅也很害怕。而王振芳夫妇内心坚定,他们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积累的失败经验都是未来的宝贵财富。半年之后,终于烧成了第一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那完美的天青色,正是宋徽宗梦中出现过,要求宋代工匠烧制出来的颜色。
之后两人的事业发展也如同雨过天晴,毕竟,只要有了烧窑的成功经验,一切都可以继续下去。两人每3年都会制定一个新的计划,每一年都会制定一个新的目标,用这样的计划把事业稳步推进。从最开始完成基础工作、熟练掌握工序和烧窑技艺,到后来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烧制技艺方面,他们不停改进;在造型方面,不再是仅仅复制古代的造型,而是把古代韵味与现代精神融合在汝瓷当中。
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这些年来,王振芳与范随州从一个小工作室第一炉窑烧起,发展到如今在当地兴建了汝瓷文化园。既有专业人士在文化园中进行研究和烧制,也向公众展示汝瓷的烧制过程,更让青少年近距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的作品“三足洗”“水仙盆”被收入全日制中学美术教科书。
一路走来,两人一起制定计划,一起完成目标,几乎没有什么分歧。回想起来,唯一的一次分歧是在教徒授艺方面。2008年的时候,夫妇二人开始带徒弟,传授技艺,想为汝瓷的烧制培养传承人。无论是工艺、设计等方面,两人都倾囊以授。唯独关于烧制汝瓷的核心—配方,王振芳产生了疑虑。毕竟,在这样的行当里,有句俗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范随州极力主张把配方也完全交给徒弟,王振芳有所顾虑地说:“我们还很年轻,如果把配方交出去,徒弟翅膀硬了,飞了怎么办?”范随州坚定地说:“那证明你对自己不自信。如果你对自己自信,你会觉得他们永远不能超越你。把配方交出去,我们应该给自己定更高的目标,有更高的追求。”
王振芳同意了。带徒授艺,不光是简简单单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应该交出核心技术,让年轻人更好地完全地投入进来。而事实证明,他们培养出的人才一个也没有流失,形成了一个小团队。年轻人的加入,给汝瓷的烧制注入了更多的新法。
“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王振芳一家的信条。
只有秉承这样的信条,才能把汝瓷烧制这件事做好。这些年每一项发明专利,都是他们亲手一次一次试出来的。最困难的防渗漏釉料的制备方法,试验了3年时间才成功。试验的时候,王振芳10根手指有9根都裂了,流出血水,疼痛难忍,只能用胶布缠着继续工作。范随州看到妻子的手,打趣道:“你看你的手,都不像个女人的手了。”30多年的相识相知相伴,历经创业风雨,共渡难关也共享荣耀。王振芳和范随州均称对方为老师,言谈中可以听到这样的句子:“范老师喜欢打太极拳”“我身上的衣服都是王老师给我买的”。这大概就是对成语“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的生动诠释。两人的生活中,永远充满尊敬,充满对对方的体贴和关爱,提起对方的时候,那种由内心生发出的骄傲与自豪释放在眉梢眼角,形成含蓄的笑意。
教育孩子,他们也秉承这样的信条,女儿范晨雨现在是复旦大学华西医学院硕博连读研究生。其实,这样的成绩,并不是在严格的管束之下取得的。王振芳夫妇从来不重视分数,也从来不让孩子上辅导班,只是培养她爱看书的习惯。范随州这样讲:“我想,一个人能力有限,如果让孩子无论什么时候都全身心投入课本,那么她的其他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高分低能。”
女儿还小的时候,寒假时提出想出去义卖,立刻得到了父母的支持,给她批发了一些文具,她自己到街上去卖。女儿10岁的时候,范随州工作再忙,也会领着她读《毛泽东选集》。当时,她并没有太大兴趣。可是去年女儿告诉他,终于明白了让她读《毛泽东选集》的用意。
女儿有时候为未来的生活发愁,说不知道以后可以找到怎样的工作,能否买得起房。范随州这样告诉女儿,不要去想这些事情,先要想自己能给社会做些什么贡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那么一些东西就会随之而来,而不是说要去刻意地追求。
这是王振芳和范随州的人生经验。他们的公司越来越大,但自己对金钱并没有太大欲望,生活一如既往地朴素。范随州每次买衣服,都得是王振芳帮着买,甚至要到衣服穿破了才去买。车是创业时买的车,从来没换过。“穿得朴素,方便劳动。我们平常的工作就是跟泥水打交道,就是工人、农民。”
做好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就开始热心社会公益。他们参与汶川地震救灾捐助,曾荣获“重建汶川爱心大使”称号,并连年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及五保老人;斥资建设国内艺术陶瓷界首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创建国内第一家汝瓷文化传承基地和中原地区最大的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建立科普教育工作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协助义务编写校本教材《汝瓷技艺》,让汝瓷技艺首次走进小学课堂……
最难得的颜色是“雨过天青”,最朴素的家风是“踏踏实实”。只有踏踏实实,才能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也才能真正懂得欣赏那一抹雨过天晴的温润与从容。
(感谢河南省妇联、平顶山市妇联、汝州市妇联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