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方方
什么是食育?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这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但吃饭这件事,却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或许都曾为吃的问题烦恼过。吃什么?怎么吃更健康?孩子不爱吃饭,是不是要追着喂?孩子不吃蔬菜,总是挑食又该怎么办?
以上这些内容都属于食育的范畴。食育,可能听起来是很新鲜的词,却是最贴近生活的教育,用每天都有的三餐来与孩子共同学习,让厨房成为最好的教室,让餐桌成为最好的课桌,让食物成为最好的教材,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通过食物可以感受生命及自然、文化,最终达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目标,这就是最好且易得的教育。
其实,食育这件事中国自古有之,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人人耳熟能详。但食育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在1896年提出的。2000版的日本《现代用语基础知识》第一次出现了“食育”词条:“食育,是使孩子们具有选择食物能力的教育”。发展到今天,食育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已经把饮食教育延伸到了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
近年来,食育概念也在国内悄然兴起,这归功于一些公益人士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广。首先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我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在不断攀升,儿童的健康问题频发。2017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1985~2014年,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由0.5%增至7.3%。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至2030年,我国0~7岁肥胖儿童数将增至664万,7岁及以上超重肥胖学龄儿童数将增至4948万。这说明儿童中不良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另外,他们认为食育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形式,以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来源于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一饭一蔬为载体,不仅可以学习与饮食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实现礼仪、文化、环保、感恩等更多的教育内容。
说到底,食育其实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关于饮食的教育,其中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为深远的意义,既关乎一个人的健康,也关乎一个家庭的希望,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
食育缺失:健康问题频出
食育推动计划发起人刘璐,是较早在国内开始进行食育实践的先行者之一,而她做这件事的初衷源于一次志愿服务。
2012年2月,刘璐到广西某所小学上营养健康课,课间休息时发生的一幕让她很震惊:竟然有孩子把学校发的牛奶当滋水枪玩!放着新鲜健康的食物不吃,他们跑到小卖部买5毛钱的零食,如辣条、甜饮料等。后来,刘璐相继去过很多山区学校,发现了同样的问题:饮食结构单一,口味重;爱吃零食,不吃早餐;浪费现象严重。
深入了解后,刘璐发现,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儿童,长期和老人一起生活,继承了以腌制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父母为了补偿他们,就多给零花钱,在老人的溺爱下,买零食等不良行为更是有增无减。
事实上,还有更多触目惊心的事实与数据。一名16岁的高中生就被查出患上了糖尿病,空腹血糖值是上限值的5倍还多,原来,从家里经营食杂店起,他就一直拿饮料当水喝,连续3年几乎不喝白开水;甚至3岁孩子也成了糖尿病患者,血糖超过正常值的3倍以上,而原因竟是他用方便面和饮料代替了正常的三餐……
吃饭喝水本是再简单不过的生活日常,竟然也能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过一个健康公式:健康(100%)=遗传(15%)+环境(17%)+医疗(8%)+生活方式(60%)。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显而易见,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而事实证明,很多家庭并没有真正把吃饭当一回事,也沒有意识到吃饭也是需要教育的,包括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以及怎么吃才能更健康。
而饮食教育的缺失,也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而是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2006年发布的《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学龄儿童约有1790万患有高血压,约有59万患有糖尿病,563万血脂异常。
所以,饮食健康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经济状况上,更重要的是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2012年底,刘璐所在的机构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启动了“关注留守儿童健康”公益项目,以食育课堂的形式在小学展开,专注于解决儿童对零食的不良选择、食物浪费、不健康饮食行为习惯以及饮食文化与礼仪缺失等问题,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他们设计的食育课程包括食物认知、合理膳食、习惯与健康、饮食礼仪、饮食文化以及感恩的心等6个方面。刘璐说,课程是根据食育的两个层面来设计的。一是饮食教育,实现营养均衡;二是通过饮食做教育,提升综合能力,包括自我保持健康的能力,知道如何选择食物,以及自理的能力、独立处事的能力、感恩的能力、爱的能力等。
按理说,最有利于开展食育教育的场所应该在家庭,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形成于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虽然潜移默化,但根深蒂固,甚至贯穿一生。但在项目推动过程中,由于人员有限、资金不足等问题,无法在家庭中进行大范围推广。于是,刘璐团队开始尝试从学校突破。
公益实践:食育推动计划
2014年,刘璐偶然得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的郝堂宏伟小学当时已经有了食育工坊,正在寻找合适的食育老师。双方一拍即合,在同年4月,合作建立了第一所食育试点校。
志愿者们每月在宏伟小学上两节课,分为理论课和实操课。每节课都有一个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情感、技能3个方面。知识和技能方面,如学习如何吃、怎么选等知识,掌握包饺子、做馒头、种菜等生活技能。情感方面,如带着孩子们做彩色馒头时,会启发他们,“和面累不累啊?”很多孩子回答说,以前觉得很简单,做了才发现真不容易。“平常都是谁给我们蒸馒头呀?” “那今天你做了小馒头,会把它送给谁吃啊?”年底开家长座谈会时,有个妈妈眼中含泪地说,孩子送给她那个馒头时已经不能吃了,可她特别感动,因为这是孩子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向她表达爱。
推广效果是喜人的。在郝堂宏伟小学,通过一年的食育教育,学生对“奶制品主要功能”“富含维生素C食物”“食物中毒原因”的知晓率均高于之前;经常吃零食的比例由75.5%降至63.9%,经常喝饮料的比例由44.9%降至35.2%;有30.5%的学生基本不吃薯片,较前显著提高(18.1%);每天吃方便面、豆制品零食、饼干和糖果以及喝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乳味饮料的比例也都有所降低。
2014年,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被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为全国首批健康促进县建设项目试点县。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健康工作,也很认同刘璐团队的食育理念,随即将该项目引入到健康促进示范县项目中。在政府的积极参与下,食育实践遍地开花。目前已经有了两所食育试点校—新县光彩实验学校和新星小学;还为当地70所学校培养了100余名食育教师,解决了食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新县光彩实验学校经过不断摸索,目前已初步建立学生课堂—食育功能教室—班级菜园—营养餐厅—家长食育课堂的食育体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学生课堂上,普及营养知识的秘密武器是“小宝塔大健康”,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模型将营养和对应的食物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孩子们知道哪些东西可以补充哪些营养。同时,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比如将一片薯片点着可以滴7滴油,现场勾兑彩色甜饮料等。老师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课程。在备课时,耿老师发现很多孩子不爱吃鸡蛋,于是手绘了鸡蛋的结构,讲解鸡蛋的多种做法。几节课下来,不受待见的鸡蛋变成了魔力无限的营养蛋,很多孩子已经能做到每天吃一个了。
食育功能教室是孩子们的乐园。一进门,左边是宽敞的厨房,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右边是展示架,摆放着很多饮料和零食。每瓶饮料前都有一个小袋子,装的是与该饮料的糖含量等量的方糖。每袋零食前都有一个小试管,里面是与该零食的油含量等量的油。老师们把零食分为红黄绿3类,绿的可以经常吃,黄的偶尔能吃,红的则尽量不要吃。学完这些知识后,孩子们吃零食的现象明显好转。记者在学校门口转了转,竟然没有看到一个小吃摊,因为孩子们都不去买了。
教室中间是一个大操作台,整齐地放着迷你厨师衣帽。平时,老师会带着大家一起做沙拉、面包等;传统节日时,一起做月饼、包粽子,了解饮食文化;春节时,还举办了厨艺大赛。
为了让孩子们从源头上认识食物,学校专门开辟了一块菜地,把种菜变成了一门课。一走进食育苑,课堂就开讲了。正对面是神农氏的雕像,寓意感恩食物;左边是 5个大小不一的粮仓,寓意五谷丰收;右边是稻草做的牛羊狗鸡鹅猪,寓意六畜兴旺。再往前走就是每个班各自认领的小菜地了。
每个班由4~5名家长志愿者带领,分成了捉虫组、浇水组、观察记录组等。大家各司其职,不亦乐乎。捉虫组手动除虫,将环保进行到底。浇水组太积极,没几天就把菜给浇死了。不过,吃一堑长一智,孩子们后来就慢慢掌握了浇水的技巧,再也没发生类似的“惨剧”。
观察记录组的同学每天都来观察,图文并茂地记录全过程。“今天我非常开心,因为又可以到菜园看可爱的白萝卜了。哇!有个萝卜长了大约20厘米,长得又高又胖。”“我们每个人提着一个小水壶,来回浇了好几次。等小萝卜喝饱之后,我们都累得满头大汗,但心里还是甜的。”“一起去收萝卜喽,好像又一波敌人来了,哈哈。”
丰收后,孩子们变身“小菜贩”,精心包装,协商定价,争相向家长们推销。有些孩子以前不爱吃青菜,现在却主动要求买回家做着吃,而且一点儿也不浪费。入账的钱留作班费,准备购买下一季的种子。整个过程对孩子们来说,有生命的体验,有劳动的快乐,既掌握了食物知识、建立了商品意识,还学习了团队协作、独立动手的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核心素质的培养。
不只在课堂上,学校还把食育落实在了食堂的餐桌上。首先是确保营养均衡,与食育推动计划的毛春蕊老师共同调配健康食谱,每周一换。其次是餐桌礼仪的落实,学生们排队就餐,八人一桌,由组长来分餐。餐前朗诵感恩诗,餐中做到食不语。坚持光盘,杜绝浪费。吃完饭,餐盘由值日生送到指定的位置,并迅速将餐桌打扫干净。刚开始,学生们很不习惯,需要值班老师不断地提醒。如今,他们已经很习惯了。记者现场感受了一番,确实井然有序。而且一餐下来,除了一些菜汤外,基本没有其他餐厨垃圾。
目前,这个项目在全国已有36家志愿者服务站,合作学校800多所,覆盖15个省、两个直辖市、两个自治区,每年开展2000多场健康教育讲座。为了使食育项目更持续广泛地开展,刘璐及团队正在筹备编写小学生食育教材,同时发动更多的人加入。
家庭应成为食育主战场
孩子们的健康问题表面上看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教育的缺失。学校已经行动起来,持续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家庭和父母也应该尽快承担起食育的责任。
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还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由于工作太忙,很多父母经常不吃早餐,无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營养知识,父母在养育孩子时或盲目地追求营养和价格,什么好什么贵就吃什么;或一味地惯着孩子,想吃什么吃什么。学生就算在学校坚持得再好,可毕竟一周还有两天在家里,加上寒暑假,时间就会更长。如果家里没有合适的环境,好习惯也很难建立起来。
为此,光彩实验学校特意开办了家长食育课堂,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活动,由学生来带动家长,用自己学的知识影响他们。有的家长很积极,努力学习健康理念,认真改进厨艺,比如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就学习如何把它做得更可爱,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光彩实验学校的陈兵副校长告诉记者,他负责监督儿子少吃冰淇淋,而儿子也多次提醒他做饭时要少油少辣。做好食育工作,学生和家长必须互相监督,形成合力才能共同进步。
2015年10月,北京育才小学成立了第一所城市“食育兴趣班”,定期定时开展食育课程。同时,孩子们还要根据所学的健康知识与能力,在校园等场所进行食育内容展示。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和孩子们一起查资料、出小报、写体验报告,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加强了亲子互动。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食育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变化很大:吃饭不浪费了,吃多少拿多少;也不挑食了,爱上了蔬菜和水果。为了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不少家长还以身作则,尝试调整一家人的饮食习惯:改掉不吃早饭的习惯,一日三餐准时准点;不再只吃精细粮食,而是多吃五谷杂粮;冰箱里的各种饮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牛奶、酸奶和水……
除了食育兴趣班,还有亲子食育体验营项目,组织家庭在大自然中体验种植、采摘、制作美食、游戏、挑战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和了解食育的重要性,共同践行健康的生活理念。很多家长表示:在参与这些活动之前,他们是不了解食育的。直到看了孩子的巨大变化后,他们才深刻感受到食育的必要性。而通过亲身参与,他们也感受到食育的推广和落实既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他的孩子一天中至少有两顿饭是在家里吃的,家长有着怎样的营养观念,家庭有着怎样的饮食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孩子。
所以,家庭要在食育这件事上做更多的尝试,发挥更大的作用。家长们不仅积极参与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配合孩子完成各种实践活动,同时还应主动从理论到实践武装自己,购买食育相关的书籍和课程,重塑自己的饮食观念;参加烹饪课堂,为孩子制作更加健康美味的食物;学习传统的餐桌礼仪,充实厨房和餐桌的教育作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一起相互配合,做到两手抓,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家庭在食育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孩子对食物的认知、餐桌的感受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都受到家庭,尤其是父母的直接影响。就像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题“家庭与糖尿病”,旨在让家庭成为预防糖尿病的主战场。同样的,食育的主战场也在家庭。
家庭是妇联工作的主要着力点,而食育可以成为家庭教育中最为生动和有效的一种形式,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如果各级妇联组织也能行动起来,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力量,动员更广泛的家庭参与进来,探索更多实践的可能性,食育推广工作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会走得更持久更深入。
(感谢河南省妇儿工委和新县妇联对此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