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套房可以用来做什么?看看这个80后小伙子的选择

2018-02-18 01:09贾方方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8年12期
关键词:护工养老院家属

贾方方

问你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获得了35套房子,坐拥数千平房产,你会做什么?

先别说出来,我们来听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为爷爷奶奶建个养老院

主人公名叫陈卿,1982年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团结村,2012年留学回国,在北京一家投资公司工作,年薪20多万元。照这个速度,过不了多久,他就能直达小康,勇奔中产。就在这时,父亲来了电话,说拆迁房下来了,总共35套,共4000多平方米。瞬间,陈卿成了 “拆二代”。中产进程被极速提前,确切来讲是超额完成了。

那么,问题来了:坐拥数千平方米房产,要做些什么呢?和陈卿一样面临这个问题的同村人还有很多,有人打保险牌,做起了包租公包租婆,一年收入可达百万以上;有人胆子大一些,卖了几套房做起了收益更高风险更大的股票;也有人干脆把部分房子变现,开启了买买买的享乐人生……而所有这些都没能让陈卿心动,因为在他心里,有颗小种子正呼之欲出,那是和爷爷奶奶有关的回忆。

陈卿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每天只有被奶奶搂着才能睡得踏实。有一天,陈卿半夜醒来,发现奶奶不在,“哇”地大哭起来。直到奶奶回来,他才安静下来。打那儿以后,奶奶再也没在晚上出去过。在陈卿心里,奶奶比父母还要亲。后来,奶奶卧病在床,没多久就去世了。陈卿是哭得最凶的那个,他甚至不顾一切地跳进了坟坑里。陈卿从没想过奶奶会离开,他想,如果有机会,自己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她。

陈卿的遗憾源自他的无能为力,而陈卿父亲的遗憾则源于错过。打陈卿记事起,爷爷就一直瘫痪在床。父亲忙着做生意,很少有时间陪伴在旁。卧床六七年后,由于医疗条件差、护理不够专业,爷爷走了。一年多后,奶奶离世。这时,父亲终于扛不住了。自己没日没夜地辛劳,就是为了给家人最好的生活。可如今,好日子还没来,最亲的人却相继离去。陈卿能感觉到,一夜之间,父亲苍老了许多。

父子间总有着各自隐藏的脆弱,陈卿的不舍和父亲的遗憾就这样深埋在了心底。直到有一次,陈卿考砸了,因为怕责罚,鼓起勇气约父亲谈谈。意外的是,父亲并没有生气,只是絮絮叨叨地讲自己经历过太多,希望陈卿可以靠知识过得更自在些,不必那么忙,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他还说,真想建一个养老院啊,为那些忙于生计的子女分担,也为那些无人照料的老人送福,就算他们疾病缠身,也可以被好好照顾,体面地离开。陈卿听得懵懵懂懂,只知道因为要建养老院,自己少挨了一顿揍;如果建了养老院,爷爷奶奶也许能活得更久些,父亲也会更开心些。

2003年,陈卿出国留学,父亲说想把自家的两栋楼房改造成养老院。那时的陈卿已经深知这件事对自己、对父亲意味着什么,无奈当时总有拆迁的消息传出,他们担心会半途而废,迟迟无法动工。2008年,终于开始拆迁。2012年,房子分了下来。那一刻,陈卿和父亲不谋而合:可以动工了。随即,陈卿辞职回到武汉,开始探访武昌区多家养老院,学习经验。然而,一路走访下来,他的感受很不好。第一,那些养老院基础设施太差,有味道;第二,光线太昏暗,很压抑;第三,没有生机,老人们无所事事,眼神涣散。陈卿很清楚,这不是自己想要的。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陈卿做足了预算,以很低的价格卖了9套房凑了300多万元,又把另外21套房全部腾出来打通,作为养老院的房屋基地。装修时,选用的全是环保材料,虽然贵些,但质量有保证。为了让环境更加明媚,他打造了独家的空中花园,设置了独立的晾晒区,让衣服被褥时刻能充满阳光的味道。陈卿尤其重视娱乐活动区的设计,涵盖了健身室、图书室、广场舞基地等,让每位老人都能老有所乐。

施工期间,陈卿全程跟进,不断调整,反复打磨,一切以方便老人居住为标准。比如卫生间做出来之后,发现并不适合需要有人照看的老人。他二话不说,全部拆掉重做。考虑到老人身体状况不一,他还设置了单人间、双人间、三人间以及多人间等多种房型。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陈卿又陆续卖掉了5套房,总共投资500多万元,养老院才最终顺利完工。每个房间都有地暖、空调、独立卫生间、浴室,总共198个床位。

2013年7月,一位中风老人入住,陈卿的“大家庭养老院”正式开业。

别把老人遗忘在角落

从接收第一位老人起,陈卿就定了一个规矩:家属必须每月交一次款,而且必须亲自来院里交。有家属说自己太忙,没时间。对此,陈卿表示理解,但仍会坚持,“我不限制你具体哪天来,只要这个月交了,不拖到下个月,什么时候来都可以。”之所以定这个规矩,是因为调研时,陈卿深切地感受到,老人们一旦住进养老院,就像被遗落在了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孤独、失落、无望。

很多家属一次交半年或一年的费用,然后两三个月才来探望一次,有的甚至干脆就不来了。尤其是一些失智失能的老人,家属来得次数更少。他们以为老人已经无法感知到什么了。可陈卿分明看到,當自己握着老人的手时,他的眼里闪着光。要求每月当面交款,就是希望家属别忘了这些老宝贝儿,哪怕只是看一眼、说句话,对他们来说,都是莫大的开心。

如果能每天都有家属来探望,自然能让老人感到快乐,但陈卿也理解家属的无奈。要想让老人多些快乐和幸福,还要靠他们自己。为此,陈卿花了很大精力来抓住老人们的注意力。早上一起来,就有人带着老人们晨练。吃完早饭,老伙伴们一起聊聊天、赏赏花、看看书、种些菜。其间,护工会给他们做一些护理和按摩。到了9点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活动室唱唱歌、打打麻将、看看电视。一个小时后,工作人员会带着大家练习大合唱,做课间操,再玩儿些小游戏……总之,让老人们在这里不只是活着,而是能够真正地生活。

为了调动老人们的积极性,陈卿还会给身体状况好的老人分配一些工作,让他们尽可能地发挥余热。老人特别害怕自己因为衰老而被社会遗忘和抛弃,他们需要被重视和看到。有人热心助人,被升级为工作人员的小助手;有人擅长唱歌跳舞,被推选为合唱团领队;也有人身兼数职,既是太极教练,又是花园园丁……每位老人都很珍惜自己的荣誉,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件事。得到夸奖时,也会像孩子一样求奖励、求抱抱。就算没有职务,老人们也会很热心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一次,老人发现电视没关,自己又关不了,就跑来找陈卿,“电视没关,太浪费电啦。”陈卿乐呵呵地跟着过去把电视关了,他知道,老人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心里特别温暖。

按照陈卿的设想,只要基础设施完备,服务质量优良,床位住满应该问题不大,更何况人口老龄化是个大趋势。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他算了算,每个月至少亏损5000元。儿时的情怀固然暖人,创业的壮志固然振奋,但赤裸裸的现实还是让陈卿打起了退堂鼓。这时,父亲给他打了一针强心剂。他说自己还干得动,一年能给养老院贴补二三十万,让陈卿别有太多压力,只管做好自己的事就好,“别担心,有我在。”父亲永远那么坚强,默默支持着他。陈卿坚定了信心,只要自己不忘初心,用心去做,一定能成功。

陈卿开始认真探究出师不利的原因。他发现,人们对养老院的认识还不够,养儿防老的心态居多。此外,有一些养老院被曝出虐待老人的丑闻,负面形象深入人心。要想打开局面,他必须让更多的人看到信得过的服务,感受到舒适的体验。为此,他开始跑社区,做推广,还带着家属和老人来院里参观和体验。慢慢地,人们看到了这个养老院的不一样,更有人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入住的老人在逐渐增加,除了附近居民外,还有不少外地老人慕名而来。2016年,养老院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如今,已经实现了一些盈利。

一起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陈卿越发觉得,养老这件事,需要养老院和家属双方的配合。

有时候,家属那边走不通,养老院这边可能就走通了。一方面是身体状态的护理。养老院的护工比家属更专业,也更加耐心和专心。3年前,有一个美国的电话打过来,家里老人病重,医生说只剩下半年时间。因为老人是武汉人,儿孙希望帮他落叶归根。可他们已经移民了,无法长期待在武汉,于是全权委托养老院处理老人的一切事务,包括不幸离世的后事。在护工的精心照料下,老人到现在还住在养老院里,上个礼拜刚过完百岁生日,整个家族20多个人都从美国回来了。

事实上,有不少身体不太好的老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身体状态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即便身体状况不佳,康复无望,护工们也会尽力把老人照顾到最好,确保他们身上没有异味,没有褥疮。虽然最后也逃不过要离开,但至少可以在离开前活得很体面。陈卿说,所谓有尊严地离开,其实不仅仅是死亡的那一刻,而是去世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尤其是住进养老院的人,他们大多不能生活自理,更别说掌控自己的命运了。这个掌控权可能就在照顾他的人手里,他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离开,跟养老院的办院理念和护工的照料息息相关。

另一方面是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调节。养老院的氛围更加温和宽容,管理更加规范,可以帮助老人培养良好的习惯。有位中风的老人脾气很差,和家人处不到一起,和老伴儿也离婚了。被送到养老院之后,在护工的照料下,他慢慢可以走路了。以前作息不规律,现在全部按照规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人也没那么焦躁了。考虑到他与别人相处不好,陈卿专门派了一个人负责组建互助小组,一起发掘他的兴趣。发现他爱打麻将后,就找老人陪他边玩边聊天。慢慢地,他也有了一些相熟的老伙伴。每天一起遛遛弯、跳跳舞,有说有笑,不亦乐乎。

此外,老人们也会有心理和情绪上的问题。他们就像老小孩,有时会任性,让做什么偏不做什么;有时会撒娇,为了一颗糖拼命卖萌耍宝;有时也会忧伤,因为家属没能准时来探望而流泪……为了安抚他们,陈卿还找了专人进行陪护和疏导。

有时候,养老院这边走不通的时候,家属那边可能就走通了。前段时间,院里刚收了一位老爷子,一开始还算顺利,两个礼拜后,他突然来了情绪,非要出去。按照护理级别,他是不允许外出的,问他要做什么也不肯说。然后,他就开始摔板凳、骂人。没办法,陈卿只好给他的家属打电话。儿子一来,老人开口了,说自己想家了。最后,家属把他接回家住了两个晚上,再回来时,状态就完全不一样了。

“有時候,家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能给老人带来很大的触动,让他们从不开心到开怀大笑,从无理取闹到乖乖听话……而这些是养老院做一千件事、一万件事也替代不了的。”有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奶奶,一犯病就爱往外跑,嚷着要回家。有一天凌晨,她又犯病了,陈卿和护工轮流看护,不停地安抚,但都无济于事。直到陈卿给她孙子打了个电话,老人才安静下来。话不多,只有简短的3句:“你还好吗?”“你乖乖听话。”“我明天一定来看你。”

为了让家属更好地参与到老人的养老中,陈卿与时俱进地建了一个家属群。工作人员每天会发一些图片和视频,分享一天的活动和安排,让家属能及时掌握老人的各种状况。遇到普遍性问题,就在群里沟通;遇到个别问题,就单独交流。

陈卿说,关于养老,很多人喜欢说“医养结合”,而他更喜欢说“养医结合”,养在前,医在后。因为对很多老人来说,养老院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生的终点,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显得苍白无力。或许,对他们而言,更有意义的就是,养老院和家属一起努力为他们站好最后一班岗,让他们活得开心,走得体面。

猜你喜欢
护工养老院家属
95后玩出网红养老院
四川地区护工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This 11?year?old student brings joy to seniors one wish at a time 11岁学生助梦养老院
搭讪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
Love Counts More爱心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