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史料实证类试题的主要类型以及应对策略

2018-02-18 01:31甘笛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史实史料结论

甘笛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它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近年来,随着命题由“知识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变,各地中考试题也在不断加大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力度。下面以近两年各地历史中考试题为例,谈一谈史料实证类试题的主要类型以及解答这类试题的方法技巧。

一、判断史料的类型

这类试题一般是题干呈现课内外的文字或图片材料,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加以归类,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史料类型判定标准的掌握程度。这是史料实证类试题最基本的题型。

【真题回放】

例1.(2017·辽宁沈阳)图片中的文物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

A.实物资料B.文献资料

例2.(2018·四川成都)口述史料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下列研究抗日战争的史料中,属于口述史料的是( )

A.《卢沟桥事变形势图》B.《义勇军进行曲》

C.《吕正操(抗日名将)回忆录》D.《论联合政府》

【应对策略】

史料是学习历史的主要依据,而辨别史料的类型则是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史料可分为不同类型。目前主要有两大分类标准:一种是按照史料的表现形式划分,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是指用文字记载、评述历史的书籍、卷宗等资料。实物史料是指反映历史的各类遗物,如历史古迹、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图像史料是指反映历史的图片、影像等资料。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历史的口头回忆而整理成的文字资料。第二种是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划分,将史料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直接史料,又叫“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文字资料和遗物等。间接史料,又叫“二手史料”或“转手史料”,它不是当事人的直接记载,而是后人对一手史料的研究解读。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判断史料的类型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考查最多的,也是初中学习历史最需要注意的分类方法。

上述两例主要考查学生对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的简单判断能力,学生只要掌握了相应的分类标准就能够正确区分。例1相对简单,“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是典型的实物史料,故选A。例2给出了研究抗日战争的四种史料,要求判断属于口述史料的一项。口述史料是当事人对历史的口头回忆而整理成的文字资料,故C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图像史料,B、D项则是文献史料。

二、辨析史料的价值

这类试题一般是呈现多种类型的史料,要求学生辨析它的真伪或史料价值,比较史料证据力大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价值标准的掌握程度。对史料价值的判断和比较也是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题回放】

例3.(2017·山东泰安)《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 )

A.《史記》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

B.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

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

例4.(2017·内蒙古赤峰)南京大屠杀是震惊中外的惨案,但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这一事实。以下关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B.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历史著作的记述

【应对策略】

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的史料价值和证据力。一般而言,实物史料证据力强于文献史料,直接史料的价值高于间接史料。直接史料,如遗迹、遗物等,与事件有着直接关系,直接真实反映历史面貌,可以作为事件的直接证据。间接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只能作为事件的间接证据。故直接史料证据力较强。

例3考查的是对黄帝传说这种特殊史料价值的辨析。传说是先民对历史的记忆,在口口相传中被不断夸张和神化。但仔细分析这些传说,我们还是能够解读出一定的历史信息。由于上古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所以传说的历史价值就变得非常珍贵。它虽然不能够全面科学地考证具体的历史事件,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真实的历史演进情况。故选项B正确。《史记》是记述黄帝传说的重要资料,但并不是唯一的资料,因为黄帝传说的记述还有很多,故排除A项;C、D两项对“口头传说”和“文献资料”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判断错误,也应排除。

例4实际考查的是比较史料证据力的大小。这类试题近年来在中考中呈现上升趋势,值得重视。四个选项所给的四个史料都有一定的证史价值,但在论证“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问题上,各种史料的证据力还是有明显差别的。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应该是直接史料,也就是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现场拍摄的新闻照片既是实物资料又是直接史料,可以直接反映当时的事件,是证明历史最有效、最有力的史料。“当年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历史著作的记述”也是证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证据,但它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诠释都带有自己的主观色彩,属于间接史料,比当时的新闻照片的证据力要弱一些。通过比较辨析,本题最具史料价值、最有力的证据应是选项A。

三、考查史料的推论

这类试题通常是题干给出一则史实材料或一个情境,要求学生从中提取出一个正确的历史结论或观点,主要考查学生从史实到结论的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真题回放】

例5.(2018·广东)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上述材料说明( )

A.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

C.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D.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例6.(2017·江苏徐州)史实与推论:科学全面地解读史实或史料,可以得出正确的历史推论。请对下面的推论作出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史实: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新唐书·选举志》

推论:进士科是唐代读书人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径。( )

②史实:新纪元以来,中华民国之名,既为世界各国所承认,主权属国民全体,载在临时约法,然而十年之间,有二次之革命,有八十日之帝制,有八日之复辟……

——沈恩孚《五十年来中国政体改革之经过》

推论: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稳定了政局。( )

【应对策略】

这类试题史料丰富,题型多样,通常以“反映”“表明”“说明”“据此可知”等词语设问,引导学生得出史论或者判断观点,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当下考查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最主要题型。这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中考试题,找出规律,加强训练。

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我们的教材和考试试题往往注重它的政治影响,强调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例5视角独特,切入巧妙,通过史实材料着力考查辛亥革命对妇女地位的影响,不仅弥补了教材叙述的不足,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更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经济影响,也有思想、妇女地位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很多,如时间要素:“1912年春”,即中华民国建立后;空间要素:广东、湖北两省议会都出现了女性身影,女性也有参加议会的机会,说明辛亥革命使女性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项的比较不成立,C、D两项的结论夸大了辛亥革命的影响,只有A项的结论比较客观,符合本题的要求。

例6要求判断根据史实推出的结论正确与否,可以说是近几年各地历史中考的创新题型,值得关注。要判断历史推论是否正确,就必须全面准确地解读史料,甚至包括史料的出处都要关注。第(1)小题,史实的意思是在唐朝科举考试的众多科目中,进士科最重要,由进士科进而做官的人很多。因此“进士科是唐代读书人入仕做官的重要途径”的推论是正确的。第(2)小题,“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稳定了政局”这一推论是否正确,需要准确解读史料。由史实“然而十年之间,有二次之革命,有八十日之帝制,有八日之复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虽然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但经常遭到破坏,说明了民主共和政体并不稳定。因此,这个推论是错误的。

四、考查观点的论证

这类试题和第三类题型正好相反,一般是题干给出某一历史观点或结论,要求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能够证明上述观点或结论的具体史实。如果是主观题,则要求学生从学过的或者已给出的史料中举出正确的史实来证明这个历史观点或结论。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史实论证、说明历史结论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史证论的史证意识和科学素养。

【真题回放】

例7.(2018·四川德阳)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中评说,“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能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是光绪帝( )

A.提倡办洋务,推进全盘西化B.提倡办实業,奖励发明创造

C.提倡兴共和,推行民主政治D.提倡新文学,倡导文学革命

例8.(2018·河北)探究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战争的惨痛后果,战胜国的胜利失去了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摘编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依据是什么?

参考答案:交战双方遭受了惨重损失。(意思相近即可)

【应对策略】

回答论证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目给出的观点或结论,然后从所学知识中收集能够证明这一观点或结论的史实。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从教材中遴选史实依据,二是从试题材料中寻找史实依据。在论证说明观点或结论的过程中,有时还要利用多个史实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全面有力。

例7题干给出一个教材以外的历史结论:“光绪帝是满洲皇族中比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颇想有所作为”,要求学生找出一个能够支撑这一结论的史实。要正确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找出与光绪帝相关联的历史事件,选项A是洋务运动的史实;选项B属于戊戌变法的史实,与光绪皇帝有关联;选项C的史实与辛亥革命相关;选项D“提倡新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史实。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接受维新派康有为等人的建议,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说明他有坚定的变法决心。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发布了一系列法令,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奖励发明创造。他还在军事、文化思想教育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高潮得以出现。据此理解,正确答案为B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世界性战争,它将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到帝国主义的厮杀中,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对20世纪的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2018年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特别是影响的考查,无疑成了各地中考的一个热点和亮点。例8正是从战争的影响角度切入,提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的观点。可以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多种。一是直接从材料中找出史实依据:“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二是从教材中提取史实依据:这场战争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

通过对以上四种类型试题的解析,可以归纳解答史料实证类试题的“三部曲”:一要认真阅读题干,最大限度地从题干材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如题干是文字史料还是图片史料,是实物呈现还是情景描述,是史实依据还是历史结论等。二要仔细审读设问要求,看设问要求考查的是判断史料类型还是辨别史料价值,是要求归纳历史结论还是用史实论证历史观点。三是认真答题。如果是选择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结合题意,逐一对选项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排除不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选出最准确、最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如果是问答题,则要依据题意要求,联系所学的有关史实和结论组织答案。

猜你喜欢
史实史料结论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结论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惊人结论
不该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