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孩子智力水平快速发展、心智加速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实行思维教育的黄金阶段,在小学时期培养一个孩子理性思考、灵活思辨、热心学习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数学作为一门讲求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如果老师不能带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中“过五关斩六将”,必然会给学生的认知结构带来影响,从而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成效。而在进行深层次的数学解题过程中,有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学生去认真落实——读题。题目是学生解题的依据,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或者理解成了错误的题意就会给解题过程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会做出与原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来。因此,训练孩子的读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也能为孩子将来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题;训练;教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于我们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一切思维都从题目中发散出去
数学思维从广义上认为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其实它不仅是一种学科思维,更可以引申为一种普适地对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问题—寻找解答—验证方法—发现新问题”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解答。“题目”提供了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依据,题目中的题眼、关键词等既是思考题目的出发点,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关键点。可以认为,题目是思维的起点,是否正确地理解了题意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方向是否正确,正确理解题意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思考,错误的理解题意会阻碍学生的思考过程。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数学学习来说,计算的过程一般比较简单明了,不存在太多的曲折,因此看准题意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旦题目看错就可能直接导致错误的产生。其实会看错题目有很多因素的干扰,不仅仅是所谓的“粗心大意”,我们想要杜绝这种审题不当的行为,就要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上找问题,不能治标不治本,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来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审题上的错误以及培养一个良好的读题习惯,有了良好的读题习惯,读题能力也就不难培养起来了。
二、深入学生心理,拔高读题能力
1.“想当然”的心理引导:当我们长期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孩子就会对于那几天所提供的习题有一种想当然的做法。例如:当我带着孩子学习四则运算中的乘法运算时,由于上课所举的例子都是一些生活中的需要运用到乘法原理的计算,所以孩子在那几天所接触的也都是乘法的运算。而所对应的课后习题自然也是配合乘法运算而做的提高训练,在大量的乘法运算习题中,有一类习题——应用题,如果采取想当然的心理就很容易会出现错误。学生在抓取到题目中的一些数字部分之后发现都是要运用乘法运算进行计算的,因此在做了几题之后就会不假思索地从题目中提取连续的几个数字把它们进行相乘,最后得出结果之后就迅速地进入下一题。
把应用题当做计算题来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应用题比计算题要灵活多变得多,它可以根据所给出的条件引申出不同的问题,而其中的文字描述部分根据中文释义的不同计算方式也会产生变化。比如“当”字,就约束了条件发生的情况,“当A条件成立时,则B条件”,换言之,如果A条件不成立则不应该使用到B。在出现这种字眼时,学生就应该先判断分析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条件,如果符合再进行B条件的计算,如果不符合则再读题,寻找不符合该条件时的做法。再有可能,题目要求将几个乘法的结果相加起来,比如不同数量的文具单价相乘,最后计算出所花费的总价格。如果不假思索地把所有数字相乘,最后得到的结果则会是一个庞大的错误数字。要记住一点,题目是问题的根本,是我们进行思维的依据。一切疑问的起点都能在题目中找到答案,如果粗略地进行快速阅读,然后写出答案,很有可能就会产生滑稽的结果。想当然的解题过程折射出孩子解题时浮躁的心理。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做题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进行读题,不能跳句子,更不能只看数字等关键词,应该认为,题目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用的,每一个字都应该被认真对待。可以提供一些具有“陷阱”的题目,作为一个专题来给孩子们进行练习,这些题目的难度不宜过大,这样一来产生错误就会集中在读题过快、喜欢跳句子读题的孩子身上,有利于我们分辨出这一类孩子,并进行批评教育。
2.畏难心理下的错误读题:有一些孩子对知识点产生畏惧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每到有关那个知识点的题目就跳过不做。看到一些符号略微复杂,或者文字描述自己难以理解的题目时,不愿意多动脑筋多想一会儿,而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思去理解题意,强行把题目曲解成自己认为的样子。他们显然并不是对那个知识点一无所知,也许他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不至于能独立完整解决一道大题,可能只是一些零碎的知识点,此时我们就应该帮助他们把它们整合起来,通过这个过程就可以做到对思维的锻炼效果。
我们可以让孩子先不要顾及该知识点最复杂的应用,而先从一些简单题下手,甚至是一些基础概念,让孩子们回答,当他们完成之后我们就确保了基础知识的稳定。然后第二阶段可以给出一些需要“多想一步”的题目,如果教材中缺少这些题目,我们可以自己出一些题目给孩子做,这个阶段是比较痛苦的,因为他们需要迈出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的重要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反映适时给出提示,跟着孩子一起进行“读题”,看着孩子是如何进行读题的——是一字一句地读,还是挑着关键词读,在哪些地方進行了“停顿”。尤其要注意这些停顿的地方,它们很可能是孩子会产生畏惧心理的地方,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种描述,甚至有可能只是一个数字,但是其背后隐藏的问题是很多的。如果孩子能磕磕绊绊地大体完成,那么我们就要适当逐步提高难度;如果孩子只有一些破碎的思路,但是不知该如何下手,那么我们可以给出一些其他相同或类似思路的题目的解法提供参考(但绝不能给出他所在做的题目的答案信息);如果孩子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那么我们就该反思自己的第一步是否有所纰漏——也许孩子并没有掌握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的“度”就在于引导的手段和方法,我们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些“旁边”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独立做出,给他们能解出题目的希望,但是又不给他们完成一切的轻松感,时刻有着新的任务,时刻有着完成上一个任务的成就感,孩子们在这种自我肯定、自我追求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着心态上的放松、紧绷、放松、紧绷,如此一来他们不但可以认识到读题过程是一个反复而螺旋上升的过程,也在独立完成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出了思维的连贯性和缜密性。
3.“思维的萃取”:没有人是天生的智者,思维是需要被“萃取的”,简单来说,思维的锻炼需要自我的精细化过程。读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巧。在经历了逐字逐句的精雕细琢之后,我们应该对孩子的读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找到一种符合自己的,既能不遗漏地阅读题目的关键意思,也能对一些重点进行筛查挑出,对一些次重点进行一遍记忆后稍稍放下一点(但绝不是不管),而去进行核心问题的思考。在进行对一件事物的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深”,还要求“广”,从多个角度来对数学问题思考。从一个小点出发,延伸到许多其他的数学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进行类比思考,找到他们其中的差异和相同之处,从而思考出应对不同问题的策略。思维的培养要有一种从一个水平面上拔地而起的“立体感”,而不应该是在一个平面之上漫无目的的摸索,帮助孩子建立这种宏观的意识就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来说,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何全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是有挑战的,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传播、传授知识点,更多的是要传递学习的方法激活学习的兴趣。引导小学生从小具备任性品质,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对于学生思维的激活、引领,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数学是一门艺术,题干是艺术中的精品。我们之所以强调数学中的读题,是因为我们想教育出一批真正具有认真态度的、能把读题技巧用于应试答辩中去的新时代学生,“读题培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章日兴.低段学生数学读题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3-12-15
[2]徐守文.关注小学生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N].江苏教育报,2010-09-09
[3]吴国飞.数学学习从“读题”开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