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谷子高产优质栽培合理施肥灌水技术

2018-02-17 09:53刘亚男
现代农业 2018年11期
关键词:粒肥穗肥种肥

刘亚男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辽宁建昌分校,辽宁 建昌 125300)

1 对水肥需求特性

谷子耐干旱瘠薄,怕水涝,不宜重茬,最好选择地势高、排水方便、质地疏松、富含有机质地块种植。播种到出苗,要求播种层土壤水分不低于10%;出苗到拔节,苗小对水肥要求少,不需追肥和灌水;拔节到抽穗,谷子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需要较多水肥供应,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这一阶段是谷子需肥、需水最多时期,尤其在抽穗前10 d更为敏感;谷子开花以后,需水、需肥量逐渐减少,开花期如阴雨过多,会影响正常授粉,空粒增多;灌浆以后,此期要求保持土壤有适宜水分、养分供应,有利于谷子根系和叶片功能期延长,实现高产。

2 合理施肥技术

谷子是喜肥作物,对肥料反应比较敏感,施肥一定要做到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谷子根系比玉米、高粱细小,相比之下,吸收养分能力较弱,现在大部分又种植在山坡地、旱地。所以,丰产栽培一定要根据谷子需肥规律,做到合理施肥。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轻施苗肥,重施拔节肥或穗肥、巧施粒肥。

2.1 施足基肥

由于谷子不同品种、地块、栽培和气候条件对谷子合理施肥影响较大。基肥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为主,在配合施氮、磷、钾肥,可将全部有机肥、磷肥、钾肥、微肥和1/3左右氮肥作基肥施用。一般667m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000 kg为好,结合翻地或起垄时施入土中。在施肥方法上,浅施不如深施,撒施不如沟施。如果有机肥数量有限,一定要沟施。地膜栽培,后期不能追肥,一定要施足底肥,除有机肥外,最好667m2施高效复合肥(氮:磷:钾=15:15:15)60 kg。

2.2 精施种肥

可以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或速效化肥,或者将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后随种子施入。一般每667m2施入磷酸二铵 5~7.5kg,硫酸钾 2.5~4kg,尿素 1.5kg,将上述三种肥料混合均匀,在播种时随种子施在沟内。土壤如果干旱,要尽量减少种肥应用数量。由于尿素中含有缩二脲,这种物质影响谷子种子发芽出苗,一定要将种子与肥料适当隔离,防止出现烧苗现象,以免影响出苗。

2.3 及时追肥

追肥以氮素化肥为主,拔节到抽穗期是谷子需氮最多时期,约占全生育期需氮量40%,因而这时追施氮素化肥,能够显著增产。

2.3.1 苗期追肥。基肥、种肥施用充足,苗期不用追肥,如果基肥、种肥不足,可少量追施,一般每667m2追施速效氮肥尿素5 kg。

2.3.2 拔节期追肥。土壤肥力较低、容易脱肥地块,在拔节以后一定要及时追肥,重施拔节肥,一般667m2施入尿素15 kg;土壤肥力较高、基肥足地块要轻施拔节肥,一般667m2施入尿素10 kg。瘠薄地,低产田,谷子容易早期缺氮,就应早追肥;坡岭旱地应掌握降雨规律,本着“宁可肥等雨,不能雨等肥”的原则,搞好雨前追肥。

2.3.3 穗期追肥。在谷子抽穗前5~7 d施的肥料为穗肥,丰产田一定要分两次追穗肥,一次在拔节后(早熟种)或11~13叶时(中、晚熟种),另一次在孕穗中后期,每667m2共追尿素10 kg。施穗肥可以与中耕培土和浇水结合起来。谷子开花期如果出现脱肥现象,应结合浇水追施少量氮肥,特别是保肥能力差沙性土壤要增加追肥次数,随时补充肥料。

2.3.4 粒肥。粒肥要巧施,如果后期不脱肥可以不施,一般每667m2追尿素3~4 kg。

2.4 根外追肥

不同肥料所喷施浓度不同,如前期缺肥可用1%~3%尿素水溶液喷施,中后期可用0.3%~0.5%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施,或用2%~4%过磷酸钙浸出液喷施,要把叶面和叶背都喷到。另外,避免高温阳光足中午喷施,一天最佳喷施时间上午8~10点,下午4~6点,这个时间有利于叶片对肥料吸收,不产生药害。

3 谷子合理灌水技术

谷子从拔节、孕穗到半吐半秀,是需水的临界期。此期土壤水分应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5%~75%。谷子浇水要及时,防止造成“胎里旱”或“卡脖旱”,特别是抽穗前,正当花粉母细胞发育时,谷子对水分很敏感。如遇“卡脖旱”,有灌水条件的,要及时浇好丰产水。

谷子生育后期土壤有适量的水分,是丰产栽培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干旱高温对灌浆期影响最大,及时灌水对籽粒饱满、减少秕谷有重要作用,但要防止大水浇灌。在平地、洼地,大雨过后一定注意排出积水,并进行浅中耕松土。

猜你喜欢
粒肥穗肥种肥
种肥施用关键技术与原则
种肥施用关键技术与原则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粒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初探
穗肥施用时期对喀斯特区域杂交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小麦高产不可忽视种肥
控(缓)释配方肥和粒肥在粳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荷兰创新的种肥形态实现精准施肥
东北寒地单季稻区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减少氮磷、优化钾肥用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