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校创新大赛赛前指导工作的冷静思考

2018-02-16 11:01周晓东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18年3期
关键词:职校大赛科技

周晓东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武进分院,江苏 常州 213161)

0 引言

科技创新是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进入21世纪,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务之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当下,职业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主要通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取得的业绩体现出来,业绩大小与创新大赛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息息相关。笔者调查了本校、兄弟学校的科技创新大赛指导工作,既横向交流,又纵向比较,重点研究了职业学校科技创新大赛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1 职校科技创新大赛的现状

截止2016年,常州市已经连续7年组织针对职业学校的科技创新大赛。比赛项目有科技创新作品评比、创业设计方案评比。2016年,在原有创新、创业作品评比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比赛项目:科技创新论文评比、创新微课评比。教师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可喜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知晓率、参与率正在稳步提高。

2 职校科技创新大赛赛前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在“科技创新大赛”方面的投入太少。职业学校的技能大赛起步比科技创新大赛早,且每年有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职业学校的校长会把技能大赛的努力目标(金牌数)分解到各个系(部),因此,全校上下都会把精力、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技能大赛”中,技能大赛的指导工作呈现指导教师多、指导教师的水平高、指导工作有章可循的态势。多数职业学校的领导重视“科技创新大赛”的程度远不如“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有边缘化倾向,学校投入的精力、物力、财力、人力远远少于技能大赛。职业学校科技创新大赛指导工作存在指导教师少、指导教师不稳定、指导工作没章可循、参赛作品时有时无的客观现实。因为学校领导不够重视,所以在科技创新大赛指导工作上没有形成 “协调各方力量支持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局面。

某些学校各系(部)都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但在科技创新工作上基本处于各自为阵、独立打拼的状态,没有构成资源共享互促互进的多赢局面。这种状态不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做好创新大赛指导工作,毕竟一个创新作品往往是多学科的结晶,需要多个系部的实训设备的支持。

笔者所在学校有教职员工六百多人,但直接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人数很少,比例约为1.7%。以2013年为例,笔者所在学校参与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教师数大约是:建筑系2人、汽车系2人、电气系3人、机械系2人、信息系1人。纯文科的系部连续几年没有教师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但是,全校参加技能大赛或做技能大赛指导工作的教师约有50人次。许多学校情况雷同。

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教师中,以专业课教师为主,而且以理工科的教师为主,文化课教师很少甚至为零。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教师中,以男教师为主,女教师很少。

职业学校教师做科技创新大赛指导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围绕大赛“转”的层面,平时的课堂教学几乎不涉及“科技创新”。少部分教师因为自己是 “科技创新”社团的指导教师而做一些科普工作。平时不用功,关键时刻就难出成绩。

很多职业学校忽视了 “面”(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上的工作、把精力放在“点”(个别学生)上,安排一位创新大赛指导教师重点指导一两位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赛。这样,创新意识和氛围就很小,很难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重视,也违背了政府组建科技创新大赛这个平台的初衷。2015年的调查显示,近38%的学生不知道职业教育有科技创新大赛。

学校创新性学习的氛围不浓厚,加上学生不善于创造、不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和相关知识进行探索,因此加大了科技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难度,让有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望而却步。

调查发现,很多创新大赛指导教师做指导工作没有自己的章法。大多数教师只是机械地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没有反思和总结或反思和总结不够深入。

3 做好创新大赛赛前指导工作的对策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号角吹开了职教供给侧改革的大门。职业学校创新大赛指导工作也要应时而动,积极改革、努力改进工作,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需求侧(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做好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关键因素是教师从事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环境好不好、条件优不优、热情高不高、方法对不对。

截止2016年,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共组织了二十八届青少年(针对普通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每年先有市级比赛、再有省级比赛和国家级比赛,工作的连续性非常强。截止2016年,常州市教育局等部门共组织七届针对职业学校的科技创新大赛(常州市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有市级比赛但不一定有省级比赛。起步较晚的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大赛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相关领导能做好上层设计,增强工作的连续性,让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大赛每年既有市赛又有省赛,就能从政策层面引起学校领导、指导教师、学生的重视,这对教师做好创新大赛指导工作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充分整合学校的实验实习设备,适度开放这些设备,让学生去使用,学生对科技创新就会产生兴趣。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想,相当于把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关口前移至平时。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创新作品的原创性、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将大大提高。系部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是当务之急,也是创新大赛指导教师的期盼。例如汽车工程系学生做创新作品“防堵水管弯头”,因为涉及计算机CAD画图、机械加工、化学粘接,甚至涉及电气PLC,所以学生就要跨系部(机械系、电气系、信息系等等)使用实习实训设备才能完成作品。可见,资源共享是多么重要。教育供给侧改革就要打破(系部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需求侧(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是衡量创新大赛指导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

创新大赛指导工作应该从“娃娃”抓起,这儿的“娃娃”是进入职业学校的一年级学生。笔者尝试每年调查并掌握一年级学生中曾经参加过各级各类比赛的学生信息。这些学生具有心理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爱思考、善创新、学习能力强、积极上进等优点。笔者只要稍加指导,学生就能很快进入“备战状态”,成为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大赛的中坚力量。而且,通过这些学生以点带面地帮助一些人(参赛学生)、吸引一批人(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就能扩大创新教育的“面”,大大提高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成效。这样既涵盖了创新教育的“面”,又顾及了创新大赛的“点”,两全其美。但在职业学校,具有上述特质的学生几乎是凤毛麟角。

凡事都有一定的章法。方法对了,效率会高、成效就明显。创新大赛指导教师可以研究总结一套适合学生的指导方法,以便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提高参赛作品的获奖机率、获大奖的机率。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校不同、学生不同、指导教师不同、条件不同……科技创新大赛的指导方法也不同。总的原则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用、见效”。笔者边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边总结反思,摸索出“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1]。教师参照此方案指导学生制作的创新作品有较高的原创性、新颖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成效特别明显,做到了“只要参赛就能获奖”。当然,笔者还在不断地完善这一方案。

平时的课堂教学几乎不涉及“科技创新”的情况值得关注。平时的“科技创新”教育与“科技创新大赛”紧密相关,是“根”与“枝”的关系。没有根的坚实哪有枝的繁茂?笔者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元素,发现并指导创新苗子(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这种作品的获奖“命中率”很高,达到了“只要参赛就能获奖”的境界。平时积累、逐步推进、水到渠成,是笔者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深切体会。各级管理者可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可以尊重教师、学生的首创精神,加快形成以教助赛,以赛促教的良好局面。

培养职校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职校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职业学校、创新大赛指导教师可以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以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充分激发职校生的科技创新欲望。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参赛中完善。

失败是成功之母。很多人经不起失败,一旦失败,就否定自己、怀疑他人。宽容失败,是学校领导、指导教师一定要具备的潜质。既要宽容教师自己参赛的失败,又要宽容创新大赛指导工作的失败,更要宽容学生参赛的失败。失败了,多数学生会懊恼、会很敏感。指导教师一点点的责怪都会给学生打击并可能因此断送学生创新的前程,所以指导教师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失败,更要100%地宽容学生的失败。第一次的失败就是为了第二次参赛时不失败。失败是一笔大财富,要好好珍惜它。

建立奖励制度。这是职业学校加大“科技创新大赛”投入的一个方面。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对职校生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和集体的科技创新成果都要给予奖励,对创新大赛指导教师也要给予奖励。获奖了,要奖励。失败了,也要奖励。因为真心付出的劳动是价值连城的,奖励只是安抚劳动者的上进心。调查发现,奖励力度越大的职业学校,其创新大赛的业绩也相对优异一些。

文理合作,效率翻倍。男教师、女教师、专业课教师、文化课教师都可以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都能做创新大赛指导工作。只要有参与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就有“人人都能指导、时时都可创新”的可喜局面。

4 创新大赛赛前指导工作的体会

首先,笔者致力于创新大赛指导工作,并在指导方法上作了创新。笔者研究学生的性别、个性、研究项目、研究能力等等,给每个被指导学生一个量身定做的指导方案。所以,笔者给学生的指导有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效率也非常高。

其次,笔者善于总结与反思,并摸索出“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家中有粮(指导学生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方案),心里不慌,笔者就能从容地指导任何一位学生。

再次,选准苗子,鼓励其作系列研究。新生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笔者通过调查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参赛经历及成绩,观察学生的知、情、意、行等途径选择创新大赛的选手。笔者根据选手的爱好、能力、家庭背景,给选手一个研究建议,建议其在某一领域作持续的研究。例如,汽车工程系的学生A理科成绩特别优秀、操作能力强、学习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父亲是电工。我建议这位学生在车辆安全保护方面作系列研究。从简单的“防盗报警器”到遏制酒驾的“酒驾语音提醒器”再到复杂的“车库内汽车快速检索器”,学生A的研究能力、作品的技术水平均呈螺旋式上升态势。笔者对学生A既有“点”(技术)的指导,又有“线”(研究规划)的引领,“点”“线”结合,就能融会贯通、百战百胜。

做好创新大赛指导工作还需要三个“励”。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参赛的信心、激励学生创新的决心、勉励学生努力拼搏的恒心。指导教师要有凡事亲力亲为的心理准备。为什么笔者有这么一个感受呢?这和职校生本身的特点有关。多数职校生有“知识面窄、缺乏想象力、动手能力较差、依赖思想严重”的致命弱点。多数学生需要扶持、需要三个“励”才能坚持到“现场展评”这个比赛环节。在制作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大赛的所有环节中,细致观察、发现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中发现创新点,为创新积累素材。开好头、起好步就成功了一半。指导教师还要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开辟新的思想领域。美籍华人、诺贝尔奖的得主杨振宁来华讲学时谈到,在外国学生眼中,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学校还是一流学校,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但他们胆子小,教师没讲的不敢想,教师没教的不敢做,所以中国没有在人文、科学等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确,笔者也觉得现在的职校学生“拿来主义”思想浓厚,一切都以现成的东西为准,很少有人想过要创造出一些东西让别人“拿去”用。

5 结束语

有“赛”就有“劲”,敢 “闯”才能“新”,祝愿职业教育科技创新大赛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发展的更快、更好。

[1]周晓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水平[J].职业教育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职校大赛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
说谎大赛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