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剥夺视角下辽宁省城市经济联系研究

2018-02-15 07:40狄乾斌
生产力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总量辽宁省强度

马 洁 ,狄乾斌 ,2

(1.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2.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城市的发展演变不是孤立的,而是嵌入于整个城市网络体系之中,其发展会受到来自其他区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城市群的融合发展现已逐渐成为地域体系组织形式演进的新趋势[1]。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在分析城市融合或剥夺问题时,应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实现周边城市与功能的相互衔接、匹配与分担,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公平和公正,以期增强城市经济联系,减少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剥夺效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结构的变化,人-地系统的理念愈来愈深入到地理学各个研究领域[2]。中心地理论指出城市体系内不同等级的城市,其职能与发展程度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高等级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为区域内低等级城市提供各种服务与支持。而“增长极”[3-4]和“核心-边缘”理论[5]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核心城市的功能作用。

“剥夺(Deprivation)”概念首先是西方社会学家用来研究社会公平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公平[6]、社会公正[7]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继而引入“剥夺”概念展开相关研究。“空间剥夺”是在开放区域系统条件下,强势区域基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通过市场竞争、政策干预和行政强制等多种途径吸取弱势区域的资源、资金、人口、技术、产业项目和环境容量等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从而构成对弱势区域发展机会的剥夺,是强势区域对弱势区域的发展的一种消极影响[8-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开展国内空间剥夺下城市经济联系的研究十分必要,可为指导城市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相关借鉴。范建红[10]以空间剥夺为视角对乡村贫困做了研究述评;袁媛[11]等从城市宏观空间与个体微观层面,系统分析了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贫困和城市剥夺的空间模式及形成原因;王昱[9]等以吉林中部为例,探究了空间剥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近几年,国内对城市经济联系相关的研究已颇具规模,Zipf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体系空间相互作用研究后,引力模型得到普遍应用。梅志雄[12]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和GIS方法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史琴琴等研究了山西省县域可达性及城市经济联系格局[13];曹小曙[14]探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达性与经济联系;尹鹏、李诚固[15]等探究了东北地区省际城市可达性及经济联系格局;关伟[16]在高速铁路建设下得出辽宁省城市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关系,但以上研究尚未阐明城市剥夺对经济联系的相关关系。

截止到2015年,辽宁省铁路营业里程达12 89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119 362公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针对城市剥夺视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剥夺指标体系和相关数据,探讨城市剥夺与城市经济联系、GDP等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辽宁省内城市经济联系强度,为协调辽宁省内城市的经济合作、统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根据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系统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以表达区域核心地及其扩散关系的空间格局。并运用引力模型测算2005—2015年辽宁省城市经济联系总量的变化。

1.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两地区的交通可达性不仅与某区域的空间区位和交通基础设施有关,还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本研究选择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城市空间可达性的评价指标,表达式如下:

(1)式中,At表示城市节点i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也是节点i交通网络的可达性水平,其中Ai的值越小表示节点的可达性越好,反之,表示节点可达性越差。Tij为节点i通过交通网络中通行时间最短的路线到达节点j的时间距离,取两城市间的最短旅行时间;Mj为节点i的GDP,用来反映城市的经济水平;n为除i点以外的节点总数。

2.引力模型。引力模型[17]是用来计算城市间相互联系强度[18-19]的常用方法,是衡量区域内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在原有基础上采用城市间综合交通最短距离时间成本修正引力模型,对辽宁省14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测度,其公式[20-21]如下:

(2)、(3)式中:Rij为 i、j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强度;Pi、Pj为 i、j两城市的人口数;Gi、Gj为 i、j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为 i、j两地区间基于道路网络最短路径的旅行时间距离(min);Fi为i城市对外经济联系总量,反映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弱程度。

(二)城市剥夺指标体系

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存在资金、人才、技术上的集聚吸引,人口剥夺和经济剥夺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城市的空间剥夺。根据剥夺的作用媒介、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素选取以下数据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主客观结合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该体系主要从就业、资本、生活质量、公共服务、交通、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综合分析辽宁省城市空间剥夺的问题。

表1 城市剥夺水平指标体系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市级行政区域作为基本空间研究对象,所涉及的辽宁省相关数据以及城市剥夺水平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辽宁省统计年鉴》(2006—201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6)和《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6—2016)。另外,辽宁省各城市之间的最短旅行时间来源于全国公路里程表查询网①http://lcb.sxwl.com.cn.和中国铁路网客户服务中心②http://www.12306.cn.,由于部分城市铁路数据的缺失,故缺失数据采用两城市的公路最短时间距离。

二、城市剥夺的相关性分析

(一)关联度结果分析

将城市剥夺强度与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城市GDP做相关性检验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城市对外的剥夺强度与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城市GDP都呈明显的正相关,从总体上看,辽宁省城市剥夺水平与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波形增长趋势,即在一定年份相关性达到最大后会逐年减小。在2008年出现第一个峰值,2015年相关性达到最大,说明城市之间的剥夺力与经济联系度越来越密切,两个城市的经济联系度越高,相比于其他城市的剥夺力也就越明显。辽宁省城市的剥夺水平与城市GDP之间呈正显著关系,而且自2005—2015年二者的相关性都保持在0.9以上,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说明已有结论是稳健可信的。

表2 城市剥夺强度相关性检验结果

(二)城市剥夺分析

核心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对周边城市存在人才剥夺、自然资源剥夺、资金剥夺、财政投入剥夺、项目剥夺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心城市的发展,部分是建立在对周边城市的剥夺基础之上的,通过分析城市之间的剥夺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健康发展。

1.城市可达性分析。基于研究区域内的综合城市实力和公路交通最短旅行时间,根据公式(1)计算得出2005年、2015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时间,并用Arcgis10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做出各地级市可达性的空间格局(见图1)。

图1 辽宁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时间

根据图1可得,从时间上分析,2005年和2015年辽宁省各地级市可达性时间总和分别为40.10 h、25.62 h,平均时间分别为 2.92 h、1.83 h,可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时间得到大幅度提升。

(1)2005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时间均在2 h~5 h之间,其中,大连的可达时间为4.38 h,排名最末,原因在于大连市位于辽宁省最南端,与省内其他城市距离较远。另外,除大连、朝阳、葫芦岛、丹东和沈阳外,其他各市的可达时间都比较均衡,其中以沿海地区盘锦和营口的可达性最好,分别排名第1、第2位。

(2)2015年,辽宁省各地级市的可达性时间均在2.7 h以内(除朝阳外)。其中,腹地城市的可达性时间逐渐趋于均衡,朝阳则由于经济原因可达性排在最末;营口最好达到1 h以内并一直保持在排名的前列,可见沿海城市的可达性时间总体上稍逊于腹地城市。相比于2005年,城市可达性的提升幅度也十分明显,2015年相比于2005年提高了36.11%。

2.城市剥夺与GDP分析。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周围其他城市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会产生一定的剥夺作用。由图2可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对外剥夺力也相对较高,相比于2005年,2015年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间的剥夺水平相对减小,剥夺力总体上有一定的提高。

(1)沈阳、大连作为辽宁省的核心城市,把握着辽宁省的经济命脉,加上政府政策的支持,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剥夺力都处于优势地位,两极作用十分明显。比如,重要的建设项目、重大会议以及专项资金等大多直接流入核心城市。

(2)空间剥夺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由于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区域差异日渐缩小,城市空间剥夺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3)在地域差异上,2005年剥夺力最强的为沈阳(1.021),大连(0.572)次之,其他城市的对外剥夺力相对较弱且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15年大连市经济水平高于沈阳,剥夺力水平也明显提高,分别为沈阳(0.998)、大连(0.834)。2015年鞍山、营口、盘锦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剥夺力也得到相应提高,除此之外,其他城市的提高程度则相对较小。

图2 辽宁省城市剥夺力与GDP发展趋势图

三、城市经济联系分析

(一)经济联系总量分析

根据上述引力模型公式(2)、(3),对辽宁省 14个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进行测算,得出2005—2015年共11年的辽宁省各地级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曲线变化图(图3),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

时间上,辽宁省各地级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在2005—2015年期间得到大幅度提高,2005年、2015年14个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分别为1 855.60万经济度、9 832.46万经济度,在研究年限期间提高了429.88%,说明随着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综合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总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图3 辽宁省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变化图

空间上,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变化存在巨大差异,存在地带性分异的特征。2015年,辽中南地区经济联系总量高达7 556.97,相比于2005年增加了6 211.86;辽东地区的经济联系总量为1 147.03,比2005年增加了1 003.06;辽西地区的经济联系总量为1 498.33,比2005年增加了1 126.73。由此可见,辽宁省城市经济的地域分异特征明显,整体上辽中南地区的经济联系强度远高于辽东和辽西地区。2005—2015年,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提升幅度最高的前三位分别是沈阳、大连和鞍山,其中,沈阳市提升幅度高达1 300以上,本溪、鞍山分别为965、983。此外,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朝阳(308)、铁岭(255)和阜新(119)。

综上,辽宁省城市经济联系总体都有显著提升的同时呈现出极值化的特征,沈阳、大连作为辽宁的核心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远快于其他地级市,经济联系强度也是所有城市中发展最快的。

(二)经济联系等级划分

把2005年经济联系总量以100万经济度作为区间隔断,2015年以200万经济度作为区间隔断,划分出四个等级:经济联系总量高(Ⅰ级)、经济总量较高(Ⅱ级)、经济联系总量一般(Ⅲ级)、经济联系总量低(Ⅳ级),具体划分如表3、表4所示。可以看出,2005年经济联系总量并未出现Ⅰ级城市,Ⅱ级城市也只有沈阳和大连,其他城市主要以Ⅲ级、Ⅳ级为主,说明2005年辽宁省城市经济联系强度较弱,城市联系相对较少;2015年则发生了明显改善,首先出现了沈阳、大连和鞍山3个Ⅰ级城市,城市联系度迅速提高,其次,营口、抚顺、本溪、盘锦的地位也由Ⅲ级上升为Ⅱ级城市,铁岭、朝阳和丹东由Ⅳ级上升为Ⅲ级城市,仅有阜新地位没有发生改变。说明在此期间,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经济联系有较强的推动作用,使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度明显加强。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并且中部城市的对外联系度要优于边缘地带的城市。

表3 2005年辽宁省城市经济联系总量等级分类表

表4 2015年辽宁省城市经济联系总量等级分类表

四、结论

以城市社会学和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城市空间剥夺和经济联系强度的关联性分析,在城市空间剥夺的视角下,对辽宁省城市经济联系和空间剥夺做出以下结论:

第一,空间剥夺的最显著效应是区域发展机会的空间异质性,并与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波形增长的正相关关系。

第二,辽宁省各地级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在2005—2015年得到大幅度提升,以沈阳、大连为核心的辽中南城市群经济联系度增加最为显著,且中部城市的对外联系度要优于边缘地带的城市。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经济联系就越密切。

第三,城市经济联系总量出现明显的等级现象,由2005年城市经济联系较高到2015年城市经济联系高的整体转变,其中沈阳、大连和鞍山等级提升最快,对外经济联系度处于最优地位。

猜你喜欢
总量辽宁省强度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总量控制原则下排污权有效配置的实施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