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勋
(中国人民解放军65316部队,辽宁 瓦房店 116300)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或“扳机指”,是手指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的常见病之一,临床起病多缓慢,多见于手工劳动者的右手拇指、中指及环指,以掌指关节活动障碍、局限性疼痛、伴屈伸扳机样动作及弹响为特点。2014年7月~2017年12月我院应用注射针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8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一般情况: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2月期间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6例,女51例,年龄25~56岁,平均37.6岁。单指者52例(59.8%),双指者17例(19.5%),多指者6例(6.9%)。共104指,其中拇指58例(55.8%),中指27例(25.9%),环指11例(10.6%),食指8例(7.7%)。病程18 d~2年,平均10.6个月。
1.2治疗方法:①体位与定点:患者取仰卧位,掌心向上,平放治疗台上,术者用拇指检查患指的屈指肌腱,嘱患者活动患指,感受肌腱在拇指下滑动,并可感受结节随之活动(拇指屈指肌腱腱鞘炎患病部位为掌指关节横纹正中,其余4指腱鞘炎患病部位为掌远横纹尺侧端与掌中横纹桡侧端两端点的连线上)可触及压痛点或圆形结节。应用痛点检查器查及最小痛点及结节范围,于痛点或痛性结节近端确定治疗点,记号笔做好标记。②针刀操作:术野消毒,铺巾,戴手套。首先于痛点处用1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 ml局部浸润麻醉,待麻醉生效后,用4号注射针刀垂直刺入皮肤,刀口线沿肌腱走向,垂直刺入,缓慢进针,直达屈指肌腱,嘱患者活动手指,此时可以看到针刀随肌腱活动而移动。然后稍退针刀,再次向上或向下刺入,即为病灶处环状韧带,刀锋向上,刀体向近端倾斜45°,沿肌腱走行方向由近端向远端纵行切割,有突破感后或切割阻力感消失后,嘱患者屈伸患指或医者协助被动屈伸患指,关节弹响如果减轻或消失,说明环状韧带已被切开,屈指肌腱卡压解除。否则再重复前述动作,至弹响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若经2~3次切割后仍存在弹响也应该停止继续切割。退刀至皮下。取药物(倍他米松注射液2 mg,Vit B12注射液250 μg),经注射针刀注入药液,针刀操作与药物注射同时完成,压迫数分钟。术毕。③注意事项:注意无菌操作,针刀刺入点选取要准确,刀口线不可与肌腱走形垂直,确定到达肌腱后立即停止进针,沿肌腱走形调整针刀方向,找到环状韧带后切断环状韧带。进刀深达腱鞘表面为宜,不要深至骨面,以免损伤腱纽中的血管和神经[1-2]。倍他米松注射液用量不可超过2 mg,激素类药物虽有较好的抗炎和防止粘连作用,但用量过大亦可造成肌腱脆性增加。术后第2天适当活动患指,严禁频繁使用患指,未治愈者,10天后再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
1.3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患指疼痛、弹响消失,活动完全恢复;好转:患指疼痛、弹响明显好转,活动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本组87例患者治疗1~2次,平均1.2次。治愈83例(95.4%),其中1次治愈80例(92.0%);好转2例(2.3%),总有效率94.3%。
屈指腱腱鞘由腱纤维鞘和腱滑膜鞘两部分组成。腱纤维鞘由指深筋膜增厚而成,在掌骨颈与掌指关节侧形成骨纤维性管道,其纤维分环状部和交叉部。环状纤维在掌指关节处增厚形成环状韧带,由于手指屈伸频繁,屈指肌腱和腱鞘因摩擦劳损,肌腱在环状韧带近侧或远侧缘上长期摩擦后,可发生肌腱和腱鞘的积累性损伤形成无菌性炎性反应,使环状韧带的纤维鞘管增厚,形成环状狭窄,受到卡压屈指肌腱在环状韧带两侧形成类葫芦形膨大,此时在皮下可触及痛性硬结。发病初期,掌指关节疼痛,活动不便,以晨起为重,活动后减轻,局部有压痛、肿胀及手指放射痛,随病情发展疼痛逐渐加重[2]。手指屈伸时,屈指肌腱膨大的结节滑过狭窄的环状韧带环时,出现扳机样动作或弹响,故称之为“扳机指”。严重时,无法自主活动,只能被动屈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该病治疗的重点是,用针刀切开环状韧带的狭窄,解除环状韧带对屈指肌腱膨大部位的卡压,恢复肌腱正常活动性。针刀医学认为,屈指肌腱腱鞘损伤后引起粘连、瘢痕和挛缩,造成局部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上述临床表现[3]。用针刀将狭窄的环状韧带粘连松解或切开,使屈指肌腱活动不受限制,手指部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此病得到根治。注射针刀可一次性完成切割松解和用药治疗。局部注射少量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具有镇痛、解痉、抑制粘连、营养神经、改善局部新陈代谢、促进无菌性炎性反应吸收的作用,又可疏通经络促进愈合。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可提高疗效。本疗法操作简单、创伤小、无瘢痕,一次性治愈率高,值得基层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