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桂雅,刘宇,龙顺钦
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全球的新发恶性肿瘤人数超过了1 400万,约800万人数死于恶性肿瘤,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2010年以来,恶性肿瘤己经成为中国人群第一大死因。恶性肿瘤在我国已是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据统计,我国2011年的肿瘤发病和死亡人数与上年相比均不同程度的增长[1]。当今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虽然治疗疗效和预后有所改善,但不良反应众多。中医药在肿瘤防治方面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切脉针灸是一种中医的绿色治疗方法,在肿瘤治疗的不同时期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3]。俞云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广东省针灸学会切脉针灸委员会主任委。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并随诊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笔者通过深入剖析梳理切脉针灸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原理本质和立意主旨,对其在恶性肿瘤的分期治疗做一探讨。
切脉针灸乃俞老师授首次提出,其通过继承发扬《内经》中所蕴含切脉的理论,提出在针灸临床中应先切脉,通过辨别人迎、寸口、趺阳、太溪脉象变化,以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的一种针刺手法[4]。如《脉经》有言:“审而知之,针入病愈。”《灵枢·终始》亦言:“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高度概括了切脉对针灸的指导作用。
俞老师提出作为医者针灸时必须诊脉。《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指出在针灸的临证中强调先切脉,从而判断机体气血、阴阳、津液的运行和虚实,了解正气的不足、病气的有余,指导针灸的治疗,以达到提高针灸疗效的目的。《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阳。”切脉针灸治疗的中心思想与中医学一致,在切脉基础之上,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将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通过切脉针灸使机体状态由阴阳失衡向平衡转化,达到阴阳调和的最终治疗目的。
中医学认为,肿瘤多由外因(六淫)、内因(情志所伤、饮食劳伤等)致脏腑失调、气滞血瘀、痰湿热毒内结,久而积聚成形,发为癌瘤。如《医宗必读·积聚》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景岳全书·积聚》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俞老师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出发,指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肿块仅仅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的治疗首要为保护患者的脏腑气血。提出肿瘤的治疗应着重于缓解症状,延长生命;再次为控制和缩小肿块;最后的目标是消灭肿瘤,恢复脏腑经络正常,重获健康。
切脉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机理在于通过人体气血经络循行,从中选取十四经穴和阿是穴,激发经气感传,以使气达病所,增强机体免疫,从而起到发挥抗肿瘤的效果。其具体机制体现在:①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针灸可以提高体液免疫,提高免疫血清滴度的效价,提高或调整免疫功能;②提高并强化机体自身的防御能力;③调节肝脏网状内皮系统防御,吞噬肿瘤细胞。国内有研究显示,针刺曲池、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位,可提高恶性肿瘤外周血中CD4+/CD8+比值[5~6]。CD4+、CD8+属于恶性瘤相关免疫效应因素,CD4+活化后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能力、CD8+黏附及病毒清除能力。
切脉针灸以脉诊为基础,以金针补,银针泻,先通过全身切脉为患者进行辨证,以寸口脉为主,参考人迎脉、太溪脉以及冲阳脉。其针灸补泻的原则为:①根据人迎寸口脉的盛弱来决定阴阳经的补泄:人迎脉盛则补阴经泻阳经,寸口脉盛则补阳经泻阴经;②通过脉盛的具体程度,决定不同经脉的补泻及间隔时间。正如《灵枢·终始》曰:“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3.1 早期肿瘤,邪实正虚,以攻邪为主 早期肿瘤患者常见邪实为甚,治疗可攻邪为先,攻法运用得当,邪去则正安。《素问·离合真邪论》云:“夫邪之入于脉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至气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在恶性肿瘤的早期,癌毒邪气入侵机体经脉,随经脉流行到全身各处,此时邪气盛,切脉针灸则强调邪气盛则泻之。通过细心诊察人体三部九候,了解不同部位及不同时间的脉象的大小变化,提出在脉象大并且充实的时候,乃切脉针刺泻法的最佳时机,泻邪效果显著,又不伤及人体正气。临证中强调不同脉象采用不同针刺深度、速度、留针时间及针孔的处理要有相应的区别。如《灵枢》中提到的脉滑为阳盛而微有热,应浅刺不留针,“以泻其阳气而去热”;脉大为多气少血,刺法应“微泻其气,无出其血”。
3.2 中期肿瘤,正气亏虚,以扶正为要 中期肿瘤患者,往往接受了手术、放化疗等西医治疗,正气虚弱,脾胃功能受损。顾护脾胃为第一要义,扶其正气,运用补法,增强人体免疫力,达“养正积自消”之效。切脉针灸根据寸口与人迎的对比而提出治则要求:阴经以寸口脉气大于人迎脉为“盛”,针刺以泻阴经而补阳经;小于人迎脉为“虚”,则补阴经而泻阳经。阳经以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为“盛”,针刺以泻阳经、补阴经;小于寸口脉为“虚”,则补阳经、泻阴经。补泻所取经脉皆取表里经。切脉针灸通过胃五穴(上中下脘、双梁门)、足三里四穴(足三里、阳陵泉、上下巨虚)等疗效确切的穴位组,调理中焦脾胃,培元扶正,提高机体免疫力。
《灵枢》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提出了施针用灸的治疗原则。众所周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等副反应往往抑制了许多肿瘤患者的骨髓功能,出现白细胞及红细胞、血小板下降,治疗进程难以继续进行。切脉针灸通过针灸结合,用针刺大椎、双脾俞、双足三里、双三阴交、配合灸神阙;并用艾炷灸脾俞、胃俞、肾俞、大椎、膈俞,其用意在于调动后天之本,通过健脾补肾之法提高机体对化放疗的耐受能力,以保护骨髓造血功能。
3.3 晚期肿瘤,脾肾亏虚,以对症为重 晚期肿瘤患者,常常处于恶液质状态,脾肾阴阳俱虚,治宜扶阳助阴,救护脾肾,以对症治疗,减轻痛苦为重心。《伤寒论》言:“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正如临床上所言,三阳病为外邪初中,性质为邪实而正不虚,治疗需祛邪泄实,宜针刺疏经达邪,不宜灸法以免助阳生热;三阴病为病邪入里,机体处于正虚邪恋的状态,针刺祛邪泄实为主,补虚固本却有不及,故多用灸法以补虚祛寒,回阳救逆。正所谓:“刺之则阳气难复,灸之则阳气易起;阳气复则阴血得以生”。《本草纲目》曰:“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针对肿瘤晚期,大肉消脱者,切脉针灸主张大虚重灸,取“阳化气,阴成形”之义,用大炷艾绒或太乙神针艾条灸督脉之穴和背俞穴以健旺阳气。还强调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的辨治,从奇经八脉上引气导气。肿瘤患者阳气不足,用百会配四神聪,从督脉调动全身阳气;气血阴阳俱虚,用脐小4针(脐上下左右各5分)和脐针,调整冲、任、督、带、肾经五条经脉,调补先后天阴阳等。在治疗患者最痛苦的症状时,通过使用特效穴、特效药或特效方,及时缓解症状。如癌性疼痛方面,用人中配承浆,治疗全身止痛;同时充分运用活血化瘀止痛类中药如延胡索、路路通等;咽痛者用咽三针;胃痛则用胃五针等。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传统针灸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副反应,增强癌症患者治疗信心,提高远期疗效及生存质量方面疗效确切[7~11]。切脉针灸最早被俞云教授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通过切脉针灸,结合现代医学的理念及手段,运用十大辨证[4],调节机体阴阳,使之阴平阳秘,气血通畅,扶正驱邪,增强机体免疫力。彭桂原等[12]报道,切脉针灸在治疗NPC放化疗并发症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副作用少,疗效确切,经济实用。切脉针灸作为抗肿瘤的一种绿色的治疗方式,为针灸治疗肿瘤开辟更为广阔思路及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