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琨,黄宇琛,邱 氟,李 江,陈雅玲 ,黄瑞华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8;2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4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关于中医学是否具有“医学实验研究”基础的问题,中医先辈们早已作了肯定回答,《古今医统大全》和《医经朔回集》《神农尝百草论》都指出:“愈疾之功,非疾不能以知之”,清代唐宗海在《本草问答·卷上一》中曰:“所谓尝药即试验也。历数圣人之审定,盖已详矣!豈待今日始言试验哉。”只要对明清及其之前的中医学古籍详加分析,人们就可见到中医学大致具有五种类型的医学实验研究,兹分述如下:
为什么在低下的、缺乏现代科技层级知识水平的条件下,成书于东周和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奠定了中医学的医学基础理论、用药原理和临床治疗规则,并有着较高较好的医疗水平,而且还具有深厚的医学内涵。先祖们从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等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残、死(人的生存、健康、疾病发生和药物治疗等)离不开自然界,而了解二者之间关系的最简单、最易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人和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直接的观察和研究,来认识医学问题。其实就是用自然界这个“天然实验室”来研究人的健康、疾病和治疗的医学问题[1-2]。
这种天然研究,使中医学认识到人来自自然界,大自然演变和生物进化产生了人类,故天为阳,地为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生命还需天地来抚养,故“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神乃自生。”人要呼吸和进食,所以“阳为气,阴为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这就是中医学“天地人”三合一的医学整体观。何谓天?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时空方位及大气层成分即是!何谓地?地球和地壳的无机和有机环境,或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学环境即是!所以“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天地合一”即为自然。自然者,如其环境。人与天地一致,即为人与自然统一[1-2]。
“天然实验室”有着“室内实验室”一些无可比拟的“实验”条件,而中华大地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条件,即时间之四季及其变化、空间方位广阔复杂多变、多种原住地民众,和生物多样性等,并且这些条件显示出一定的耦合性,所以中医学总结了一系列人的健康、疾病和防治、药食等与时间(时序和顺逆等)、空间、物性等之间的具有现代科学内涵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治则。《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即是例证。尽管西方哲学体系完备,古巴比伦、印度、埃及、希腊、罗马、中美洲等地有独自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医学,但只有中国才产生了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的中医学,并可以与西医学“以医会友”,其原因即在此。
许多发展至今的学科,如天文学、气象学、水文学、地质学、地理学、农业科学、动物学、植物学等都离不开“天然实验室”的研究,因此,中医学与这些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实,西医学的分支学科,如流行病学、气象医学、地方病学和环境医学等也与这个“天然实验室”有关:前二者与“天时”、后二者与“地利”(地质、地理、地貌、地形)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人要饮食,否则怎能生存?《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曰:“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生存环境影响到健康、疾病和防治等,所以中医学非常注重饮食。《黄帝内经》有“五味论”和“五味”等篇目,周朝设立了“食医”等就反映了秦汉时期以前的食物医学实验研究及其相关成果。通过饮食和二便以及气色状态来了解人的健康也被现今西医学所采用。其实这种研究是把“人和食物”一起作为“一个天然实验室”来研究,或者是把“人”作为“一个天然实验室或天然试验品”来进行“食物”的研究。
秦汉以后加强了这种研究。《食疗本草》曰:“凡所派别,无不考理,互相质正,反复稽查”“千金食治”指出了五脏食忌、脏病食宜、脏病味治、脏气味养等,并认为医者当先“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养老奉亲书·序》更指出:“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圣济总录》重视“食治”,在《食治门·食治统论》中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饮膳正要”则“将累朝……馔,汤膏煎造,及诸家本草,名医方术,并日所用谷肉果蔬,取其性味补益者,集中”而成,并“每日所用,标注于历,以验后效”。还指出:“乳母不忌口,则子受患”;《救荒本草》重点在食用,其作者对所采集的野生植物进行了种植和观察,“选取可供充饥佐食者”而成书,并指出:“或遇荒岁……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所以中医学的“食”有食气、食急、食缓、食散、食补、食泄、食敛、食收、食软、食燥、食润、食坚、食偏、食禁、食害、食恶、食发、食忌等。其实,中医学的这种饮食研究在现代的公共卫生医学、环境医学、营养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中也有所体现,并受到了特别重视。研究也表明,饮食对人的健康、疾病和寿命至关重要。
在膳食的医学研究上,中医学切入点在哪里呢?切入点之一就是五脏和食物的种类(如五谷、五肉、五蔬、五果),色泽和气味上。食物色泽与人的健康、疾病和防治等之间的关系,可以体现出颜色医学、颜色治疗学的特性;对“味”的医学研究比较深入,有味阴、味阳、味升、味降、味平、味浮、味沉、味浓、味薄、味藏、味散、味发、味涌、味利、味渗、味泄、味通、味下、味和、味无等。其实“食”和“味”(人的味感和药食之味)从表面上看,是属于“物理性质”,归根结底则是“物质成分”问题,所以中医学“食”“味”“色”的研究涉及到的范围是相当广的,包括:营养医学、药物和食物化学、生物化学、人体组成化学等,一言以蔽之:为生命化学。在食物及味色的医学研究上,中医学可以与化学对接和“通约”,但要把握住自已的学术思路和学术思想。
我国在周朝就设立了食医、疾医、兽医等,所以说在中医学发展早期,中医学是包括了兽医学的。如《神农本草经》载有治牛马猪疾病的药物知识;《华佗神方》载有“华佗兽医科神方”;《肘后备急方》载有“治牛马六畜水谷防疫疠诸病方”;《串雅内外编》有专述医治禽、兽、鳞介、虫、花木之章节段。那么为什么中医学没有书写自已的动植物活体的实验研究呢?这一点很值得人们思考。
中国传统兽医学,即中兽医学[3-4],与中医学在医学上是相辅相成的。它的阴阳多重动态平衡、五行五脏体系和经络构造体系等的基础理论也是与中医学一脉相承的。它治疗的主要手段是中草药和针灸。涉及到的动物有猪、马、牛、羊、兔、鸡、鸭、鹅、犬、猫、鸽、鱼、虾等。难道这不能看作是中医学的动植物之医学实验研究?
中兽医学在2000多年前就已传往国外,近年来,成都老官山汉墓还出土了第一部兽医学著作《医马集》。其他的古籍专著还有唐代《司牧安骥集》和明代《元亨疗马集》等。
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在中医古籍的医案专著中得到充分体现。司马迁为淳于意立传,开启了中医学之“医案”体。有人认为宋代以后医书,惟案最好看,因为医案“理存法在”。《从桂草堂医案》”曰:“案者断也,方者法也,惟能断而有法,乃可称方案”,并曰:“善断病者,必善治病”。《张聿清医案》也指出:“议病议药”“论证既精,处方更确”。《集思医案·序》更认为:“其有不能发明经旨,虽能出奇制胜亦弗录”。可以说中医学的医案充实和推进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中药学、方剂学的发展。这种研究,一种意见认为属于经验累积,因而认为中医学是经验医学,显然这是不够的,应该重视它们的理论意义;另一种意见认为这是个案,不具有实验科学意义。其实,这个问题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科学技术水平条件来看,而不能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细胞实验室和基因实验室的要求去评判。其实“个案”可以是“典型案例”,具有代表性意义,决不是“一个”之意。
中医学的临床实践还体现在经方或药方上,并由此形成了“方剂学”。《古今医监·凡例》曰:“一方有古方,有今方。皆历代医师所致,予试其百发百中者始纂之,其未试者,虽工不录。”《文堂集验方·例言》指出:“医期明理,不贵执方,以方论医,失之浅矣”。许多方剂(包括单味中药)是经历数百年或上千年的临床应用而确证实际有效的,以致留传至今。《五十二病方》和《六十病方》汉墓医简的发现即是例证。
由医案和方药,也可见中医学是具有医学实验的医学。所以有人把中医学看成是实验的医学。但这种认识却未能正视医案、医方和中药的中医科学理论性。其实,中医学的临床医学实践具有医理、治法、方剂、中药的系列特点,即理、法、方、药的高度统一性。《太平圣惠方·序》载:“凡候疾之深浅,先辨虚实,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药,则无不愈也”。“医明其理,药效如神”。可见,这种实践与理论有一致性。
众所周知,中医学在分支学科上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西医学所没有的推拿学、按摩学、针灸学、经络学、养生气功学等,甚至中华武学也可以包括在内。由此可见,上述这些中医分支学科是对整个人体进行了直观的医疗实践、医学实验研究和验证,是根据人体体表物理特征、体内感受及医疗效果而建立起来的。气功,简而言之:按字义,就是“气的功能”。复杂言之就是:运用呼吸作用,并调整呼吸、人体体姿(包括内动)、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防治疾病和练身益寿的一门医学。显然气功的表现形式具有宏观的人体生物物理特征。推拿、按摩、针灸、武学等也可视为物理医疗手段。可见,宏观的生物物理的生物体整体医疗实践,是构建中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所以对本节所述各分支学科要强化生物物理及其与生物化学等之间关系的研究[5-7]。
中医学源远流长的医学实验研究,表明,它的核心是医学,是一门治身、治病、治命的医学科学。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其他学科孕育和派生出来的,而是我们先祖们在生活、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为了生存、健康、防治疾病和益寿的需要,在不断的医学实践中产生的。一方面它从医学角度,充实、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哲学;另一方面它从医学角度,充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特别体现在“形”上,中医学显得十分精深。
上述5种中医学的医学实验研究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总的特点有:1)整体或活体的研究;2)多性能成分研究(就是单味中药也够复杂的);3)“实验研究的试验品和被试验品都可成为药物”,非常有意思的是还有“人部”类药;4)研究的切入点偏重于生物物理和物理性质,即“形”。可以说,中医学是具有十分显著的宏观生物物理的医学学术思想。
尽管中医学有上述5种类型的医学实验研究,其总体实验水平确实仍处于初级,但这种初级性绰绰有余地支撑着中医学的科学性。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学科,其关键是科学发展,即传承经典,又要与时俱进。因此中医学的实验研究要向高级发展。而这种发展应该充分体现出现代科学水平,并能推进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性能学、方剂学和中医自然科学体系(中医学、气功学、中华武学和中兽医学)的发展。中医学的医学实验研究任重道远,特别要进行“形”与“质”相结合的创意研究,并与西医学“以医会友”,引领医学研究和前沿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