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微微
摘要:作为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整篇小说以心灵救赎为主线。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在世界文坛上引起轰动,荡涤人的心灵。通过阐述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外在及内在成长历程,对阿米尔的自我救赎进行分析,并且揭示出主人公能够在救赎中实现成长。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救赎;成长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2-0117-03
引言
《追风筝的人》是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品,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角色的生动刻画,故事情节的震撼,被称之为惊世之作,吸引着大批读者[1]。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12岁的少年,家境殷实。阿米尔还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玩伴哈桑。在一次很重要的风筝比赛中,阿米尔想要利用赢得比赛的方式来获得父亲的宠爱,虽然他们获得了胜利,但却只有追到隔断线的风筝才能够算真正的胜利。在追风筝高手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决定去追风筝,但却遭到了强暴,软弱的阿米尔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但却表现得无动于衷。后来为了避免自己的尴尬境遇,阿米尔竟然诬陷哈桑偷盗,并威逼哈桑离开了家。后来,苏联入侵阿富汗,父亲迁入美国,开始了新生活。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阿米尔接到了来自巴基斯坦的陌生电话,而这个电话打破了其平静的生活,迫使阿米尔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想要回到阿富汗赎罪。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哈桑实际上是自己的亲兄弟。在残酷的现实和政治压迫下,阿米尔依靠自己的努力救赎了自己的罪过,成为一名成熟的男人。
一、阿米尔在成长中的救赎
(一)阿米尔的成长过程——外在成长及内在成长
1.外在成长
小说中主人公外在的成长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童年生活、流亡生活、重返阿富汗等三个阶段[2]。相对于成长救赎的主题而言,阿米尔的成长可以细分为放下过去的错误、获得真相并完成救赎等几个阶段。
《追風筝的人》这部小说开始于无忧无路的童年时光,主人公阿米尔作为一个富家少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着时刻为自己着想的玩伴和关爱自己的父亲。但是在阿米尔看来,他自己没有受到重视,没有父亲的关爱,这种扭曲的心理非常严重。在阿米尔12岁时,风筝节上他不仅没有维护帮助自己的哈桑,还任由他被别人欺负。这一错误一直缠绕他的一生,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日子里,阿米尔受到这件事的折磨。对于阿米尔来说,只有解开了心中的谜,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成长。在逼走哈桑后不久,阿富汗遭到苏联侵略,阿米尔和父亲迁入美国,在长时间的流亡中,阿米尔获得了成长,但是这其中所谓的成长仅仅是年龄上的成长,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备受折磨,难以做回一个好人。
而当阿米尔接到一个来自阿富汗的陌生电话后,因为内心所承担的负罪感,最终他决定回到巴基斯坦,去进行赎罪。而在巴基斯坦,在追寻自己的身世之谜的过程中,他逐渐坚定了赎罪的决心。而为了能够赎清自己的罪过,他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并将其带回美国,亲自抚养。这充分说明阿米尔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并努力采取相应的行动来赎救自己的罪恶,而最终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升华[3]。
2.内在成长
相对于可以通过作者叙事角度感受到的外在成长而言,小说中主人公的内在成长更加值得我们深思。小说中主人公外在成长的背后所蕴含的是人由天真到背叛,再由内心的忏悔到最终的救赎的成长过程,而这一历程也是人经过多重磨炼以后实现自我升华的基本规律。在小说中,童年时期的阿米尔将自己和哈桑的名字刻在树上,显示出了天真的友谊。后来,由于长期被父亲无视,以及在风筝大赛上内心的不满度的增长,使他显示出了背叛性的一面。而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他又选择了直面罪恶,并努力救赎的勇敢和坚决,最终赢得了自我的救赎。
对于阿米尔而言,美国是一个能够埋葬所有过往不愉快的地方,但是拉辛汗打来的电话,让阿米尔开始重新地审视了自己。他再次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接受成长的洗礼,拼死抢救哈桑的儿子,也帮助阿米尔完成了一段自我救赎的发展历程,进而结束了内心一直以来的煎熬与困难。
(二)阿米尔在救赎中完成的成长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主人公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成长来完成救赎。笔者分别就救赎方式及实现救赎的路径进行分析。
1.救赎方式的选择
提到鲜红的血液,多数民族及文化的发展中都被赋予了某种神圣的意义。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鲜血主要出现在诸如祭祀等仪式感比较鲜明的场合,被认为是人的灵魂,以此来表明人对神的忠诚[4]。而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主要借助鲜血来洗刷自己的罪行,救赎自己的灵魂。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为了营救索拉博,经历了血腥的场面,从侧面烘托了鲜血的救赎性质。
2.实现救赎的路径
在成长类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罪恶的救赎通常要借助相应的人的启发和点拨来实现,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改变来实现。首先,在《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是在接到一个来自陌生人的电话以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罪恶,进而产生了深深的自责,萌生了内心的忏悔之意和道义感[5]。而在这些正能量的催促下,他内心备受煎熬,最终促使其采取了果断的决定——回到阿富汗。其次,就人的成长来说,或多或少会经历惆怅和迷茫,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只有通过自我的反思和自救才能够实现良好的转折。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米尔重新回到巴基斯坦后,虽然经历了血雨腥风,但依然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6]。最后,阿米尔在勇气及道义感的指引下,通过自己的行为将拉博尔带走,并承担培养重任,这也表现出阿米尔的敢于承担罪恶的魄力。
二、阿米尔心灵救赎的发展历程
(一)阿米尔内心深处心灵的罪恶
阿米尔出生的时候,母亲因为难产而死,父亲希望阿米尔能够茁壮成长,但实际上他的身体十分羸弱,这也使他对于那些健康强壮的人产生了一定的嫉妒心理,甚至他的父亲也遭受他的妒忌。阿米尔成长在殷实的家庭环境中,与唯一的玩伴形影不离,两人情同手足。在性格上,阿米尔的性格内向且比较自私,自己在犯下错误后通常会找哈桑来出面处理。相比较而言,哈桑出身于普什图族,种族和民族的歧视遭遇使得他的地位遭受影响,也使得阿米尔没有将其视为真正的朋友。而在当时的阿富汗,普什图族处于统治地位,这使得阿米尔反而对哈桑产生了极大的嫉妒心理[7]。
阿米尔扭曲的性格和心理主要是由于自幼缺失母爱所致,同时由于自己与父亲之间的隔阂使得他在父爱方面也比较欠缺,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他失去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在扭曲的心理作用下,阿米尔的内心是无比矛盾的,一方面,他深刻地感受到自己与哈桑在一起时的高兴与快乐,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哈桑的出身而蔑视他,嘲笑他。一次风筝比赛中,也是阿米尔唯一能够赢得父爱的机会,他竭尽全力割断了风筝,但是只有拿到风筝的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胜利。哈桑为了保护胜利的果实,竭尽全力去追逐,最后也拿到了风筝,但是遭到了阿赛夫的阻挠,哈桑拒绝将风筝交给阿赛夫,却惨遭强暴[8]。而在暗处的阿米尔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却无动于衷,由于自己的自私与怯弱,最终选择了逃跑。而哈桑即便遭到阿米尔的背叛,但仍旧很重视彼此的友谊。但是,阿米尔为了避免自己与哈桑的尴尬,竟然撒谎说哈桑偷别人的财物。可以说,在阿米尔一而再的自私及虚伪下,其犯下了难以被饶恕的错误,其内心的罪孽也成为了阿米尔内心深处难以摆脱的噩梦。
(二)阿米尔心灵深处饱受折磨
阿米尔赢得了风筝的比赛,正是获得比赛的胜利,阿米尔才得到了父亲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对于阿米尔而言,他并不开心,他获得的成功是践踏了哈桑的人格及自尊,他利用哈桑的牺牲去换回来父亲的爱。这种经历所带来的负罪感让阿米尔不知所措,让他心里扭曲,他不想再看见哈桑,紧接着就撒谎诬陷哈桑,并且把哈桑赶走,使他自身能够摆脱过去的阴影,但是对现实的逃避并不能够洗刷他的罪恶感,一定程度上还加重了他内心深处心灵的负担[9]。动乱之后,阿米尔和父亲离开了阿富汗,阿米尔认为在异乡的生活,他应该能够使得心灵得到救赎。他在美国完成了学业,收获了爱情,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曾经的罪恶仍旧是梦魇一样时时刻刻缠绕着他,阿米尔在婚后一直不育,他一直将这一问题归结为对自己罪行的惩罚。尤其在阿米尔知道哈桑是自己的亲兄弟时,他的负罪感更加深重,他一直以来欺负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兄弟。此外,他无比敬重的父亲竟然也犯下了难以让人忍受的错误,长久以来,父亲高大的形象在自己心中轰然崩塌。从另外一个方面,他也开始怀疑他自己,他自己也是一个偷盗者,他作孽地毁了哈桑的一生,可以说,父子二人惊人的相似,让他难以忍受。
(三)阿米尔心灵深处的救赎
多年的美国生活他一直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想要告诫自己走出过去的梦魇,并且试图用逃避现实的方式去救赎自己的灵魂及心灵,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及方式。如果说不是来自阿富汗的电话,阿米尔就会一直自欺欺人下去,重新回到阿富汗的故土上,阿米尔开始真切地面对自己,也避免自己坠入自欺欺人的境地,难以摆脱责任,麻痹人的灵魂。但是过去的灵魂不可能被逃避,并且多年过去之后,人们会将陈年旧事埋葬,但是对不同人而言,过去的往事会一直提醒着自己。对于逃避的责任而言,他们将责任的逃避坠入了罪恶的深渊,唯有直面发展的现实,才能够勇往直前,敢于承担责任,最终获得心灵的救赎。
哈桑和妻子为了保护阿米尔家的故居被人害死,年幼的儿子被别人凌辱。阿米尔在得知自己和哈桑的身世后决心要救出自己的侄子,可以说,支撑他这么做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也是想要弥补自己和父亲曾经犯过的过错。回到美国之后,他敢于直面自己的生活,也敢于向别人揭示父亲曾经犯下的罪恶。事实上,这也就说明敢于承担自己曾经的过错及罪恶。对阿米尔的救赎之路而言,他的举动不仅仅是对自己和父亲进行救赎,更为重要的是表达出宗教、民族矛盾所造成的种种悲剧及现实救赎及发展的意愿。
三、阿米尔的自我实现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而言,“自我实现”表现出一种共同性的特征,其中包括具有敏锐发展的洞察力,外在发展使命与内在的需求应该切合,并且还超越了自我、自我实现及自我分离等等。自我实现更多的是人的天赋发展的趋向,但是就具体现实存在而言,不少人难以达到现实的实现,究其根源是因为存在外部环境难以得到实现。阿米尔虽然是一个富家少爷,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由于自幼没有母亲,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造成性格的缺失。事实上,也正是基于此,导致他自私、懦弱,当看到为自己挺身而出却被凌辱的哈桑时不仅没有帮助而是躲到角落里。
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阿富汗在20世纪开始进入动荡时期,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宗教信仰缺乏稳定性,加上当时的政治环境不稳定,某种程度上导致经济、政治及宗教信仰缺失,加上环境的不稳定,阿米尔跟随父亲背井离乡,踏上异邦的国土。在圣经中,由于大多数人不能够有效地认识清楚自己的命运及天性,并且还失去了成长的勇气,他们不敢对自己的责任做以应有的承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地妨碍了自我的实现[10]。阿米尔在年幼时期由于缺乏母爱,父亲严厉的管教使得阿米尔缺乏自信心。正是由于自信心的缺乏,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阿米尔为什么没有战胜自己,也没有突破实际社会地位发展的原因。总的来说,这是信仰羁绊与哈桑和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人在自我救赎中,只有敢于直面内心,敢于直面自己曾经的过错,才能够在成长的道路上寻找困难及挫折,事实上,积极克服及正视困难及挫折势必会要求主人公具有比別人更大的勇气。
对于重新踏上归途的阿米尔来说,他已经具有了勇气的可能性。尤其在得知哈桑是自己的亲兄弟之后,他又单枪匹马地去解救哈桑的儿子,并且还敢于直面死亡。可以说,阿米尔此时面对的是自己曾经的罪孽,鲜血洗刷的是自己也是自己曾经的罪恶。
结束语
《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就备受重视,事实上,这不仅取决于小说内容及故事的优美,更体现出救赎及成长主题的发展。通过对主题内蕴的思索,能够给读者以情感的共鸣,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人生道路上真正的救赎来自于自己。此外,作者以美籍阿富汗裔人的身份去审视阿富汗的宗族及宗教之间的矛盾,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升到种族及宗教,也体现出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
参考文献:
[1]Fuderer, Laura Sue. The Female Bildungsroman in English: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Criticism[M].New York: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0.
[2]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美]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王楠.《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自我救赎[J].湖南农机,2012(9):186—187.
[5]毛跃祖.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1):96—98.
[6]李敏,窦琴.解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成长之旅[J].语文建设,2015(8):26—27.
[7]王少凡.论《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背叛和救赎[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6):85—86.
[8]郭丽.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之路——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分析《追风筝的人》[J].海外英语,2013(18):171—172+176.
[9]王群.永恒的追风筝者——《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成长历程的拉康式解读[D].烟台:烟台大学,2014.
[10]康茜.外在成长与内在救赎[D].兰州:西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