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骥宇,崔 明,朱 俊,陈 英,刘泽刚,冯 梅
腹壁切口疝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常由于切口愈合不良,导致腹腔内组织经此腹壁薄弱处向腹壁凸出而形成,一般认为其发生率在2%~20%[1]。大多数切口疝患者可以根据症状及体征予以确诊,对于较小且隐匿的切口疝,需要借助B超等影像学方法诊断。笔者就切口疝当前研究的病因、病理生理及治疗方式综述如下。
切口疝的病因主要与患者本身及原手术有关。与患者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营养状况以及基础疾病等,如高龄、肥胖、营养不良均为切口疝高危因素;若患者患有糖尿病,以及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也比较容易发生切口疝。手术相关的因素包括:手术切口的选择、缝合方式、缝合材料、切口愈合状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对切口疝的形成均有所影响。若缝线与切口长度的比值为4∶1,则较少发生切口疝;可吸收缝线会增加切口疝的发生;术后切口并发症是切口疝发生的高危因素。此外,术后肠梗阻、术后咳嗽、呕吐等也易导致切口疝形成。
切口疝一旦发生,在腹内压的作用下,腹壁缺损将逐渐增大,腹腔内组织将逐渐离开原有位置并由此凸出,疝囊容积也逐渐增大,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巨大腹壁切口疝会使膈肌下移,影响胸内压及肺活量,使回心血量减少,对心肺储备功能造成损害。同时,由于腹腔内组织的膨出,使腹内压减小,空腔脏器自身血液循环及蠕动受到影响,引起排便及排尿困难。此外,巨大的腹壁切口疝还会引起脊柱变形,造成姿态改变和脊柱疼痛[2]。
由于切口疝无自愈可能,给患者心理、生理都带来很大影响,因此,腹壁切口疝一经诊断,均应积极手术治疗。
3.1 单纯缝合修补术 该种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高,术后疼痛明显。据报道,术后复发率可高达一半左右[3]。由于以上原因,该术式目前较少应用。
3.2 开放补片植入修补术 (1)Onlay技术:该方式操作简单,补片容易固定。但该种方式术后复发率高,容易出现血清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4]。因此,该种术式适用于老年且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的患者。(2)Sublay技术:该种方式补片固定良好不易移位,同时便于组织长入形成瘢痕复合体而加固腹壁。但该种方式组织分离广泛,损伤较多,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术后疼痛发生率均较高[5]。(3)Inlay技术:该种方式术后复发率可高达50%。(4)Underlay技术:该方式复发率低,但不方便固定补片,由于补片需要有防粘连的特性,因此,手术费用也较为昂贵。
3.3 腹腔镜补片植入术 相比开放修补,腔镜以其微创、术后恢复快、术口不易感染、且复发率低等优势,成为切口疝治疗的主流。有研究报道,其复发率低至5%[6]。同时,腔镜视角的放大作用有利于分离粘连的肠管组织。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技术包括:(1)腹腔镜腹腔内修补技术(IPOM技术):该方式补片固定简单、安全,因此,是目前切口疝修补的主要方式。(2)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技术(TAPP技术或PPOM技术):该方法无需防粘连补片,因此,手术费用低廉,且能避免补片对腹腔内脏器的影响。但该方法手术时间长,对手术医生要求较高[7]。需要注意的是,腔镜修补也使肠穿孔等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
3.4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 通过分离腹壁各层肌肉,将分离的腹直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复合组织向中线移动,从而关闭缺损。该种方法较适合中线附近的切口疝,但复发率、术后血清肿、血肿、切口感染发生率均较高。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可降低该术式患者术后的并发症[8]。
3.5 杂交修补技术 杂交修补结合了腔镜修补与开刀修补的优点,可腔镜下准确探查切口疝大小、隐匿疝并固定补片,还可开刀下分离、还纳疝内容物,减少肠管损伤,并切除、关闭多余的疝囊及皮肤,达到腹壁整形的目的。该技术较适用于腹腔内肠管粘连较重以及较大的切口疝。3.6 单孔腹腔镜修补技术 与传统腔镜技术相比,单孔腹腔镜修补具有腹壁创口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9]。但在一个操作孔内使用众多手术器械,常常导致器械间相互干扰,增加手术难度。因此,目前该技术多用于缺损较小、腹腔粘连较轻的切口疝。
3.7 自然腔道修补技术 该技术利用自然腔道,可避免腹壁损伤及体表瘢痕,较为美观,还可避免腹壁损伤引起的术后疼痛,但目前该方法应用较少。大多数学者认为,该方法会增加切口疝修补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0],因此,该方法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3.8 机器人修补技术 达芬奇机器人的操作器械可6个方向活动,避免了传统腔镜手术器械操作的“筷子”感,而且具有可放大、3D的操作视野,使手术操作更为便利,但其费用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承担,也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11]。
切口疝对患者心理及生理都有巨大的影响,但其治疗方式却各有利弊,难以统一。因此,还需对其手术方式进一步研究分析,寻找最适宜的修补方式,减少患者术后的不适及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