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中土”理论在妇科病中的意义及延伸论述

2018-02-13 02:37冯晓玲
吉林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氏中土月经

李 楠,冯晓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00)

《内经》中阐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古人论天人合一,中医论整体观念。天地分阴阳,人也分阴阳。于天地而言,天为阳,地为阴,天气清轻向上故属阳,地气重浊凝滞而属阴。《四圣心源》描述:“清浊之间,便为中气。中气为阴阳升降之枢纽。”[1]所谓“土”也,黄元御认为土、火、金、水为四象,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合四象是谓五行,土分戊己,中气左旋为己土,右旋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故中土为脾胃。中医讲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脾胃相表里,为气血生化之源。现代研究亦表明人体或物质能量的新生再生均与脾土密切相关,某些浊毒物质产生亦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有关[2]。《四圣心源》“阴升而化阳,阳生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化阴,阴降于右为肺,降于下为肾。肝藏血,肺藏气,气源于胃,血本于脾。”妇女之经、孕、胎、产无一不与脾胃的生理功能及气血运行有关,这与黄氏之脾升胃降学说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意义不谋而合。

1 “中土五行”理论渊源

“中土五行”理论源于《管子·幼官》,强调中土脾胃之重要性。董仲舒《春秋繁露》[3]指出:“五行莫贵于土,土之于四时,五所命者,不与火分功名。”此“五行莫贵于土”也是“中土五行”以土为核心之展现。以“脾为中土”的配伍模式在《内经》中也有一定应用,《内经》特别强调中土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素问·玉机真藏论》载:“孤脏中央,以灌四旁。”张元素认为:“脾者土也,消磨五谷,寄在胸中,养于四旁。”《素问·五常政大论》将其称为神机,神机的生理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是太阴主内。“太阴”为脾,属土在中,“主内”即主持人体内部气化活动,既曰在中,又曰主内,“神机”非太阴脾土莫属[4]。黄元御受“中土五行”之影响,继承了李东垣崇土思想,更加强调中气之转枢作用,从脾升胃降角度对脏腑之间生理联系进行了解释。翟双庆[5]认为“转枢”即转输,是“中土”的一个特殊功能,“转枢”为脾胃居中焦,通过回旋运转、变化与中和作用,使其他脏腑之气、阴阳水火维持上下升降、内外出入之运动,其在临床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在妇科疾病中的指导意义

2.1 月经 月经为女子成熟后天癸作用于胞宫,阴血下达于子宫,子宫定期藏泄的结果,受气之推动,固摄,与脾之运化、升清、固摄又有直接联系[6]。《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临证指南医案》云“冲脉隶于阳明”“凡经血所至必由冲脉始下,此脉胃经所管”。可见月经之发生与正常藏泄与中土脾胃有关。现代多认为月经病与肾有着直接关系,殊不知以脾胃为本。黄氏认为“调经养血之法,首以崇阳为主”,经血化生于脾土,脾阳左旋,温升而生营血,血藏于肝,肝主疏泄,生于肾水,长于脾土。若肝木调达,月经调畅,反之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月经病作。故建中州以资化源,多宜培补疏条,忌寒凉伐泄。

2.1.1 闭结 闭结为月经停闭,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中断6个月以上即为“闭经”。月事必有脾胃受纳之水谷化生为血,脾虚化源不足,精血无以为生,冲脉无血,胞宫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故月经停闭。黄氏认为“闭结”为肝木之郁,而木生于水长于土,与中土脾胃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水寒土湿,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木气不达会导致经脉不通,疏泄不行,肝木陷于脾,胆木逆咎于胃,己土不升,戊土不降,中气不正常发挥其生理效应,可见月经闭结。此时不应当用开通之品,因为中气已经亏虚,不可攻下。所以应着重强调中土脾胃,中土强则健运,血海充盈,月事自然而至。

2.1.2 崩漏 崩漏为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崩为前者,堤崩河決,漏为后者,堤漏水渗。脾主统血,脾气健旺,统摄有权,可令血液回流不息而不至于流出脉外引发崩漏。《女科撮要》认为:“脾胃虚损,不能摄血归源,胞络伤而下崩。”唐容川《血证论》:“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若出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黄氏认为月经之正常在于肝木调达,有利于经血不下泄。木气不达,经血下陷致崩漏。中土为血海之堤防,堤防坚固,澜安波平,堤防溃败,则泛溢倾注。乙木生于水土,土旺水湿,脾阳衰败不能升发肝气,肝气下陷导致崩漏。

2.1.3 月经先后期 月经先期为月经周期提前7~10 d,连续2个周期。月经后期为月经周期错后1周以上,连续2个月。《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曰:“妇人经水后期而至者,血虚也,此由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不能生血所致。”《女科要辑》:“如虚不能摄,则虽无火,亦必先期。”黄氏认为月经先期为木的疏泄,后期为木之遏郁。而脾湿木气郁陷不发扬,经血结涩不利,肝气疏泄不畅,肺气敛闭,塞多通少,木不能泄,故月经后期;脾阳衰败不发达木气,肝气郁陷不疏,通多塞少,月经先期。

2.1.4 经行腹痛 经行腹痛为妇女常见月经伴随症状,为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本病始见于《诸病源候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至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黄氏认为经行腹痛为肝气郁塞而刑脾,乙木郁遏,血脉凝塞不通,月经来潮时月满血盈,经水不利,木气随之郁遏,伤及脾脏,故腹痛难忍。治疗上应该温燥脾土,通经达木而痛去。

2.2 带下病 带下为肾精所化生,肾精下润之液。带下病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与脾胃有密切关系。《女科经论·带下门》认为“白带多是脾虚”“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精血而下白滑之物矣”。《医学心悟·妇人门》云:“大抵此证不外脾虚有湿。脾气壮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脾气虚弱则五味之实秀,生带而不生气血。”黄氏认为此病为任脉之阴旺,带脉不引,五脏阴精流于任脉。带脉横束环腰如带为之收引,任脉寒,带脉不引,精华流溢,是为带下。下寒上热之源在于脾胃的湿气,土湿。脾胃不运,阳之郁热生于气,阴之郁寒生于血,血寒凝塞而瘀结。治疗上应补中益气,健脾止带。

2.3 妊娠病 受孕后胎儿在子宫中需得到母体气血充养,而气血依赖脾胃运化之健运。清代傅青主所言:“胎动欲坠,此脾胃虚极而然也。夫脾胃之气虚,则胞胎无力,必有崩坠之虞。”《四圣心源·胎妊解》:“安胎之要,首在培土。”脾气不足,冲任不固,胎失所载,或脾虚之化源不足,胎失所养,均会导致胎动不安,滑胎、小产、胎萎不长等疾患。黄氏认为土气之所长,赖于血的濡润及气的温煦,肝藏血,肺充气,而气血的根源归于脾土。土者,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土衰木不能生,火不长,金不收,胎木不育。血生于木火,气化于金水,土为中气,四象之中气,所以养胎之要重在培土,中土运,清其火金不生病热,暖其水木不生病寒,气血环抱濡之,所以永无半产之忧[7]。

2.3.1 妊娠恶阻 《景岳全书·妇人规》:“凡恶阻多由胃虚气滞。”中气足则脾升胃降,四象得以轮转,中虚气陷,枢机不利,褚气逆乱,冲胃之气上逆。土为四象之母,胎儿的生长源于木火,收藏藉于金水,氤氲变化在于土。胚胎中气凝滞,升降之机渐至壅塞,胃气阻滞,胃土不降,故上逆。治疗宜补中益气,气顺,冲气下降,逆气循道而下。

2.3.2 堕胎 堕胎为妊娠12周之内胚胎自然陨落。《女科经纶·卷四》:“若气血虚弱,则胎终不能成,宜下之。”土为四象之母,中气运转之枢纽,乙木郁遏,克己土,土气衰败,胎妊之养,足以善堕,命门衰败,肾水斯寒,不生肝木之气,郁陷而贼脾土,此为胎孕坠伤之原因。黄氏认为养胎之要重在培土,《劳伤解·中气》强调中气虚衰病机为阳虚土湿,治疗上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其认识到脾胃功能与胚胎健旺与否及胚胎形成、成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提高临床辨识治疗妊娠病有重要意义。

2.4 产后病 产后病为分娩后至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由于分娩消耗了大量气血,阴血骤降,阳气易浮,分娩后需哺乳,脾胃健旺,气血化生,乳汁充盛。《女科经纶》指出:“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妇人为乳。”黄氏认为,痉、冒、便难为比较典型的产后三病,三者皆因脾虚肝燥,郁而克土。血虚表疏汗泄,再感受风寒为病痉。阳亏气损,凝郁内陷,是为病冒;津枯肠燥,闭塞关窍,阴凝气结为便难。总之,土虚木贼为诸病之本,土气不亏,即不会有大病。

3 黄氏治疗妇科疾病用药

《四圣心源》:“四维之病,悉于中气。”因为脾阳在于升运,中气在于流通,升运的、流通的、光明的皆属阳。《四圣心源》开篇第一方“黄芽汤”充分代表了推崇中气思想。中气之治崇阳补火则宜参、姜,培土泻水则宜甘、苓,不主张温热峻补,妇科用药多用桂枝、甘草、干姜、白芍、牡丹皮、当归、人参等奏效。当归、甘草、人参等皆归脾经,这些药物在所在方剂中均补脾益气升阳。上热加黄连、白芍,下寒加花椒、附子,肝郁加桂枝、牡丹皮。

黄氏认为甘草为“交姌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谓茯苓“泄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桂枝:“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为阳和,滋培生气,非群药所能及。”《四圣心源》记载方140首,107方用甘草,78方用茯苓,70方用桂枝,39方用干姜,4味药出现比例非常大[8]。4味药并其他燥湿健脾、培补中气之药一起,在治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疗效,进一步证实了黄氏“中土”理论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4 足太阴脾经腧穴在妇科疾病中的意义

黄氏认为,妇人之病多在肝脾两经,土湿木郁,生气不达,奇邪泛溢,百病丛生。妇女之经、孕、产、乳与冲任二脉有密切关系,冲任隶属于阳明,任脉属太阴,脾经直抵腹内入属脾脏,经脉之过,主治所及。

4.1 三阴交 为脾经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为足三阴经交会之处,统治肝脾肾三阴经。《千金翼方》“难产,月水不禁,胎动皆针三阴交”。《医学入门》“三阴交治妇人久不成孕”。丁玉梅等[9]温针三阴交治疗原发性闭经52例,有效率高达98%。刘爱芹[10]用三阴交穴位注射止血敏及单纯注射止血敏的对照组相比发现试验组治疗崩漏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郭玉怀等[11]研究发现三阴交在妇科疾病治疗方面有很好的疗效。郭晓乐等[12]研究发现三阴交穴治疗妇产科痛经、崩漏等病症疗效显著。骆玉兰[13]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配合三阴交穴位注射可以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4.2 公孙穴 为脾经穴,公孙穴为督领脾经与冲脉的腧穴,位于足内侧缘第一趾骨基地前下方。《子午流注说难》“公孙穴,乃脾土别络,人体五脏,脾居中央,中央黄色入通于脾,以土德旺,此别络穴位于太阴土位,络于阳明燥金之位。土以生金,亦尤土以德旺之后裔,由流溯源,赐其姓也。”古代文献对公孙穴治疗妇科病记载有月经不调、妊娠病、痛经、产后病等多种疾病。李秀明等[14]针刺内关、公孙穴治疗痛经50例,患者腹痛减轻,总有效率达100%。谈珉佳[15]用针刺公孙穴治疗妊娠恶阻疗效肯定。

4.3 血海 又名血郄,为脾血归聚之海,引血归于脾。《会元针灸学》:“血海者,足心生血,肝藏血,肾助血,肾之阴谷,肝之曲泉,脾之阳陵泉,三阴伴行,迫血之要路。”血海为治疗血病之要穴,化瘀生新,治疗经闭、痛经等妇科疾病。

4.4 地机 地机穴有健脾和胃、调理经带的功效,为足太阴脾经之郄穴。顾忠平[16]通过对31例月经不调患者采用针灸地机穴及药物组对照,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5%,对照组67%,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地机对月经病有很好疗效。

5 根据黄氏“中土”理论延伸扩展治疗方法

5.1 滋生化源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生化之源不足,冲任失养,血海空虚,用滋生化源之法令气血恢复,血海充盈,恢复妇女正常生理功能,代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李晓晖等[17]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异常子宫出血(崩漏),总有效率达93.1%。

5.2 补益脾气 中气衰败,升降失常,百病由生。脾虚失于运化,水谷精微不上输聚湿成浊,应健脾,恢复脾胃功能。脾虚不能升提,中气下陷,易发生子宫脱垂、胎盘低置状态等妇科疾患,脾虚失于统摄,血溢脉外导致崩漏。董智力等[18]用补脾益气法治疗134例胎盘低置状态患者,总有效率达91.4%,可以改善妊娠中气胎盘低置状态。李东垣《脾胃论》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脾胃升降失调引起病症的代表方剂[19]。

5.3 温运脾阳 也为黄氏治疗妇科疾病所遵崇之法。脾胃居中央地位,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在于脾胃的升降作用,关键在于脾阳的升运。中阳衰微,寒气充斥,命门虚衰,胞脉失养,治疗宜温阳散寒。“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脾阳不振,运化失司,应运脾化湿。王国才[20]在临床中运用李东垣升阳益胃汤之温运脾阳之法治疗闭经疗效显著。

5.4 除热和中 中阳受损,阴火上乘可导致发热,应甘温除热。脾胃旺盛,热灼营血,营血干枯,应清泄脾胃以除热,可用补中益气汤。

6 总结

妇科病症与“中土”脾胃关系密切。现代妇女顾护中气,调理脾胃是必须的,充分反映了中医“中和平衡”思想。预防治疗妇科疾患应注重脾胃,结合辨证论治。《四圣心源》是黄元御留给我们后代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学习。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伤寒》得中医。不宗仲景,则岐黄之法不立;不宗黄氏,则仲景之法不明。黄氏在书中阐述的“中土”脾胃升降理论在妇产科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临床指导。

参考文献:

[1]黄元御.四圣心源//黄元御医学全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89-800.

[2]周丽,贺龙刚.论“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及应用价值[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4(3):11-13.

[3]张富贵.《黄帝内经》中河图五行模式初探[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5-6.

[4]钟海平,郑红斌.浅谈“脾胃转枢”与“脾统四脏”[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27(4):270-271.

[5]翟双庆,王长宇.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M]. 北京:北京卫生出版社, 2006:64.

[6]王海侨,郭华民.浅析妇科疾病从脾胃论治的重要性[J].江西中医药, 2004, 35(257):15-17.

[7]杨徐杭,汶医宁.黄元御《四圣心源》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药信息, 2015, 31(4):35-36.

[8]黄斌,张银柱.从《四圣心源》解读黄元御的用药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7(9):594-597.

[9]丁玉梅,马晓勇.温针三阴交穴治疗原发性痛经[J].中国针灸, 2009, 29(11):83.

[10]刘爱芹,刘明.三阴交穴位治疗崩漏68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06, 25(12):8.

[11]郭玉怀,孙忠人.三阴交治疗相关妇科疾病的机理[J].吉林中医药, 2014, 34(2):196-198.

[12]郭晓乐,刘晓娜.三阴交穴的临床应用与机理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11, 31(1):47-48.

[13]骆玉兰.六味地黄丸配合三阴交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06,28(3):197-198.

[14]李秀明.针刺治疗痛经50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04,23(8):43.

[15]谈珉佳.从平衡针灸学看单穴疗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27(6):979-980.

[16]顾忠平.温针灸地机穴治疗月经不调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9):662-663.

[17]李晓晖,宋杰.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72例[J].内蒙古中医药, 2010(7):11.

[18]董智力.补肾健脾益气法在妊娠中气胎盘低置状态患者中应用效果[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8):139-141.

[19]李成文.中医各家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12:40.

[20]王国才.升阳益胃汤治疗闭经治验[J].中医药学报, 2014,42(2):137-138.

猜你喜欢
黄氏中土月经
百年黄氏,传续经典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狐生子
土力学中土的密度和重度概念的分析与讨论
“魔戒”再现,重返中土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黄氏家风警世
佛教传入后中土冥界观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