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诗词鉴赏感悟传统文化探析

2018-02-12 09:43潘媛媛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5期
关键词:鉴赏古诗词传统文化

潘媛媛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而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精髓,以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似乎失去了自身魅力。因而,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承担起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5-0-02

前言: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四线观念……”为了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时代的魅力和风采,就需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在古诗词教学中去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去感悟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研析诗题,初探意境融合方法

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时,我们需要从题目入手,以此探究和分析古诗词。在古诗词鉴赏中,研析诗题,主要有三层意义。

其一,是暗示诗词的类型。以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为例:《爱莲说》(周敦颐)为写景抒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是送别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是抒情诗等等,这些诗词都是可以几何题目来初探题型的。

营造情境,烘托情感。如刘禹锡《秋风引》中的“引”,“秋风”本是诗人吟咏之物,一个“引”字,吸引读者的注意,烘托情感,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弟》中的“送”,表达了诗人送友人时不舍的心情。

其三,是暗指意境的结合方法。相对来说,意境结合的方法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移情入境。如陶渊明《饮酒》,题目实则是“饮酒”,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矣!”,第二是,以景抒情。《江上秋夜》作者通过对江上秋夜的描述,实则通过秋夜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因孤寂伤感而无眠,一句“月在梧桐缺处明”描绘了一幅梧桐萧萧、秋月高悬的月色图,将诗人的孤寂落寞表现的淋淋尽致[1]。

总之,对诗题的准确把握,能够快速地捕捉诗词的整体情感基调,为更好地进行诗词鉴赏做准备。

二、领悟意象,鉴赏意境融合之美

所谓的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自然的人化,或人的自然化。实际上,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材料,而意境又是情趣组合后的进一步升华,诗词的意境一种美的表现形式。

其一,要对意境的融合之美进行鉴赏,其核心也就是对意象的核心之美进行鉴赏,而意象的融合更像是一种化学反应,而诗词的意境美也就是作者语言表达之美。例如,在《蝶恋花》这首诗词中,作者欧阳修主要是借景表达出少妇的孤独迟暮之感,其中,“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中,作者将“门掩”、“黄昏”两个词语组合起来,我们既能够将其理解成黄昏来临,将门关上;可以理解为在黄昏挡于门外;也可以理解成将大好春光关在门内,不让它离去。但不管如何理解,那少妇确实有关门这样的动作,时间是黄昏,这一关门的动作将少妇的孤寂、惆怅表现了出来。这个动作正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2]。

其二,对诗词的意境进行鉴赏,也就是要牢牢把握住整首诗词的核心意象,再找出与其配合的意象,从而理清整个情感脉络。例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中,“鸟飞绝”、“蓑笠翁”等等各种意象都是因“雪”出现的,作者老翁独钓动作描写,形成了一幅凝练概括的图景,试想一下,在一个大雪纷飞、寒冷的环境中,老渔翁不畏天冷、雪大,专心钓鱼,形态上看似孤独,实则清高孤傲,甚至给人一种甚凛然不可侵犯似的感觉。这个被作者幻化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是自身的写照。由此可见,“雪”这一意象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3]。

其三,通过对诗词形容词的分析,体会诗词的情感色调。例如,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湿溪,松间沙路净水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作者在写这首诗词时以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叫声。“松间”、“沙路”、“兰草”、“净水”……景色优美、色彩绚。作者通过对几种富有特征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了一幅清丽的风景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整合意境,营造意境呼应之美

这里所说的意境整合,也就是整合诗人、诗词及读者的意境,以此达到思想碰撞、情境交融的效果。一首好的诗词,能够得到广大读者认可,流传至今的诗词,它的成功并不只是内容上的内容,更是美学层面的成功,也可以说是意境上的成功;一首诗词得以流传,只依赖于作者的创造价值不够的,还需要得读者的认可和欣赏,因此,读诗词也就是再次进行诗词创作的过程。并且,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多重对话”,具体包含教科书、读者等的多重对话,这样,才能够计划文本语言,用文本语言启迪学生[3]。

所以,我们在对诗词进行鉴赏时,要多重对话。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知人论世”,对诗人的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但需要借借助于诗人情感生活进行研究。作为一位诗人,他的思想都是从生活中得来的,与情感紧密相连,蕴藏于心灵深处,等到时机成熟,爆发情感,因此,诗人的思想需要从情感生活去展开研究。此外,还需要利用自身经验去体会、创设文本意境。如李白是一位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以他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来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是我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好友在黄鹤楼与自己辞别,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由此可见两人的深厚情谊,诗人在写自己在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之情时,也写作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4]。

四、感悟生命,凸显发诗人人格之美

可以说,意境风格的鉴赏是十个鉴赏的最高境界。关于“风格”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阐述,有的人说,“风格也就是人。”还有人说,“风格也就是诗人写诗的特点,一个诗人,必定有自己写诗的风格特色。”诗人之所以被称为诗人,其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格涵养。朱光潜曾说过,“没有心灵的火焰、疯狂式的情感,就无法成为大诗人。”为此,我们可以说,对诗词的鉴赏就是对诗人人格及写作风格的鉴赏,如李白——清新飘逸,王维——恬淡优美等。从诗词的风格层面看,有写景诗、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咏史诗等等。如,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其文开头都是在对滕王阁四周景物及宴会盛况的描写,意境十分开阔,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却又显得意气消沉,也可以说是作者短短人生的实际境况,但消沉之间又不觉萎靡,虽有避世之感,但又存有希望,也许这就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心态吧。当我们在读这首词赋时,应该触摸作者的灵魂深处,感受他在写词赋时候的心情,会更有收获[5]。

结束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十分深厚,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在漫长的历史轨迹中,一首诗词,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中国古达文人的独特风格,凸显着中华文化的隽永气质[6]。对诗词进行品读,感受其不同的意境,感受诗中的人、事及物,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独特文化魅力,学生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到诗词的价值与魅力,不自觉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15(08):129-136.

[2]曹春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探析赏[J].都市家教月刊.2015(05):328-329.

[3]赵正清,赵志明.中国传统文化之古诗词鉴赏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2):228-237.

[4]丁志国,王明丽,等. 试论古诗词欣赏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0(25):108-115.

[5]赵忠民,丁魏松,胡先軍,等. 感悟传统文化,传承古典美学——浅谈高中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22(15):248-239.

[6]刘新华,郭玲玉.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J].语文建设.2018,6(02):339-358.

猜你喜欢
鉴赏古诗词传统文化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紫砂陶艺鉴赏研究
紫砂陶艺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