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易班作为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平台,诞生于2007年8月,是由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海市教委发起的,主要服务于高等院校师生的网络社区。[1]易班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及发展潜力,若能得到用户的认可,便能充分发挥平台效用。诚然,易班发展至今已有诸多可喜的变化,但依旧面临些许困境。若想冲破瓶颈,势必要找到深层原因并加以分析,之后再针对原因制定对策。微博作为势头强劲、发展成功的平台,与易班有诸多相似之处,是一个良好的借鉴对象。微博如同一面镜子,通过思考、总结其成功经验,反照、分析出易班的不足。通过借鉴、创新微博的成功之处,将对易班绘制发展蓝图有所裨益。
微博与易班,二者同中存异。种种相似,让易班借鉴微博的发展经验有了更高的可行性;而种种不同,在彰显二者的个性魅力时,也呈现出易班的建设空间及发展优势。
1.相似之点。第一,赋予用户话语权、媒体权,符合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自媒体潮流下,媒体与用户的关系不再限于消费与被消费,人们渴望扩大自己的话语权,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传递媒介。微博与易班作为自媒体的表达渠道,各自的用户都被赋予了媒体权力,为用户成为媒介连接点提供了可能。同时,二者的出现,均源于顺应自媒体、全媒体发展的潮流。大众充盈的表达欲望及对话语权的追求,促使大众自觉转变为自媒体人,导致传统媒体遭受更大的挑战。第二,发展路径相似,存在重合轨迹。微博与易班在发展路径上有一定相似性,阶段轨迹也存在部分重合。微博并非在诞生初期就广受欢迎,也曾历经低谷、改版创新,最终找到契机,走进大众视野。而高速发展之后,用户数量增长已趋于平稳。伴随着微信等其他自媒体渠道的出现,微博逐步进入发展的平台期,需寻求新突破。同样,易班在推广阶段并未受到用户群体欢迎。经过沉淀与摸索,现在的易班有了更为齐全的功能,用户数量上升趋势明显。第三,用户群体存在部分重叠。易班明确将用户定位为高校学生,内容与活动围绕大学生群体开展。同样,在微博平台上,大学生用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更多,更有精力分享信息、摸索网络平台的各项功能,在微博上的活跃时间更长;另一方面,有些广受欢迎的公众营销号是由高校学生运营。大学生接触到的事物、思想更具新意,能够给微博注入活力。重叠的用户群体让易班借鉴微博的可行性得以提升。
2.相异之处。第一,平台性质——易班具有教育意义,微博更显娱乐性质。虽有用户重叠,但微博的用户分布在社会各层面,易班则限于高校用户。因此,易班便显示出与微博娱乐性质不同的教育气息。在平台设置及内容选择上,易班着重凸显教育本质,旨在为用户打造便捷有效的教育平台。其线下活动主要依托校园开展,平台信息的发布更为谨慎,需要保证其可靠性。而微博上大行其道的话题多是明星八卦、舆论热点等。二者的性质侧重点不同,使得易班的信息更具真实性,可信度更高。第二,用户广度——易班以学生群体为主,微博容纳各行业人员。网络平台的性质,往往决定着用户群体的定位。易班作为教育平台,将用户定位为高校师生是无可厚非的,但无可避免地造成用户广度的不足。用户传播、接收的信息缺乏多元性,导致部分用户失去使用兴趣,让用户广度叠加收缩。而微博的用户类型趋于多元,各类行业的用户让微博的信息类别变得更加充盈,也让用户自身接触到平日较少触碰的内容。微博的用户广度较之易班更为多元,这让微博平台更具包容性,也让潜在用户遍布各行业,无形中再次拓宽了微博的用户面。第三,用户特性——易班用户较为自律,微博用户略显盲目。用户在接收、传播信息时,难免带有盲目性,但不同的平台的用户却展现出不同的特性。由于易班的教育性质及实名制,用户为避免争端,在发表言论时会有所克制,减少不实信息的出现。而微博虽有实名制要求,但用户数量庞大、类别复杂,“法不责众”的观念让用户显得“肆无忌惮”。微博信息种类之庞杂、覆盖之迅速,让用户难以求证真伪,极易造成谣言裂变传播,放大用户的盲目性及责任感的缺失。[2]
在微博发展的视角下,目前易班面临着些许困境。若欲突破阻碍,则需深入分析造成困境出现的原因。基于微博这一借鉴对象,笔者认为原因大致为如下三方面:
1.推广初期依赖行政手段。易班作为带有教育色彩的网络平台,推广初期依靠行政手段是无可厚非的。但单纯以此推广,极易给学生用户带来强制观感。正是因为略带强制性的推广手段,导致用户缺失了自觉产生兴趣的这一心理行为过程,无法从内心认可易班。单一的行政推广手段热度不足、效度有限,令用户处于被动地位。这不仅降低了用户的“忠诚度”,同时容易让其产生“叛逆心理”。用户在初次接触一个网络平台时,也具有“首因效应”。用户接触到推广手段后,便直观地对网络平台作出喜与恶的判断,并且很可能直接影响对该平台的使用情况。观之微博,在形式多样的推广下,总有一种方式能够捕捉到潜在用户,用户注册微博也往往是兴趣使然。易班单一的推广形式,无法对用户群体形成推广包围,不仅造成个体用户失去继续使用的热情,也导致用户自发宣传链条的断裂。
2.用户间呈现强连带关系。在网络平台中,存在所谓的弱连带优势,即弱连带比强连带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3]当用户之间只有虚拟的网络关系时,能够获取更多新鲜、意外的资讯。网络平台中的用户更愿意关注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网友或名人,而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微博上充斥着各类信息,当有新事件发生时,往往会飞速传播,让用户在第一时间获悉。用户之间的弱连带关系不仅让人放松,还能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的人与话题,让信息获取得到最大化。易班用户间多呈现强连带关系,用户好友多为身边同学,获取的信息也多是已知的,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致使活跃度不断降低。
3.平台功能开发不足。网络平台要留住用户,需拥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吸引力恰恰由平台的功能决定。微博的功能多样而强大,用户既能获得足量信息,也可感受娱乐轻松,二者相得益彰,更能抓住用户的心。而易班的功能,更多是与教育相关,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严肃色彩,缺失了娱乐层面的调和,容易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情绪,将使用重心转移至其他平台。而略为单调的功能,无法长久吸引用户,并让其产生依赖感。在用户使用后,就能迅速地完成所谓的“网络探索”,没有足够多的功能促使其保持使用热情,难免导致用户对易班的依赖度弱、粘性低。
基于上述种种,易班可充分借鉴微博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助力平台建设。
1.定位用户特质,创新推广途径。网络平台给用户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由接触到的推广形式决定。因此,易班在推广过程中应当尽量淡化行政色彩,创新推广形式、拓宽推送渠道。易班可借鉴微博多元的推广手段,对受众形成包围圈。瞄准不同群体的特性,进行正确的用户定位,会产生巨大收获。易班的理想用户是大学生,就推广方式而言,若是运用行政手段,便会让学生群体首先感受到强制性,极易认为自己处于不平等、被入侵的地位。易班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细化多元推广方案,借鉴“开源”、“节流”的思路。在推广形式上,应当从大学生的特质入手,让推广方式贴近用户的个性与特色。
2.结合高校实际,渲染本土特征。网络平台若想维系用户,就需让其产生归属感。以微博为例,其中有一栏本地生活信息,同时也在全国各地设有本地微博。用户不仅能知晓国内外的大事,也能找到近在身边的信息。由此产生的归属感,有助于提升用户粘性。由于易班偏属于教育平台,在渲染本地化时应与高校实际结合。当用户感受到易班的“接地气”,其中的距离感逐渐消弭,粘性便会不断增加。在具体建设中,易班可以尝试找到高校中较有影响力的社团或是个人,打造意见领袖。这类用户通常会有责任意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影响力优势,带动相关群体进入易班平台。再者,易班可以与各个学校特有的活动合作,成为赞助平台,吸引学生群体使用易班。当“远在天边”的易班与本校结合,突出本土色彩,用户才会觉得它“近在咫尺”。
3.善用“欲取先予”,制定激励措施。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网络平台若是想最大限度吸引潜在用户,就需适当地给予、激励用户。用户从中有所得,才会乐于有所予。通过借鉴“欲取先予”的方式,易班可以细化激励措施,将物质及精神激励相结合,让用户自发使用易班。在具体措施上,应找准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例如:物质方面,可与校园周围的商家合作,给已进入易班的用户一定优惠;精神层面上,可以对易班的活跃用户进行文体加分的奖励,或是评选出“易班之星”,让其成为形象代言人……易班的激励措施,同样适用于平台推广。早期通过激励机制,不断吸引用户加入,直至达到“临界大多数”。[4]在达到“临界大多数”之后,用户便会被充分激活,继续施以激励措施,有助于维持既成用户。总之,一切激励措施,都应将着力点投向惠于学生,如此才能激发兴趣。
4.强调虚实相依,提高退出成本。当网络虚拟人际关系进入现实生活,用户会更加注意维护这一交往关系。网络的“虚”与现实的“实”相结合,用户会意识到网络交往有助于现实生活。退出成本提高,用户对网络平台的忠诚度也会随之提升。用户在微博上建立了人际关系,记录了生活轨迹,若是终止使用,就意味着失去一条获取信息的途径、中断人际关系的交往。面对如此高的退出成本,鲜少用户会随意终止使用微博。易班可以遵循“线上+线下”双渠道并行的思路,做到虚实相依。当易班有助于丰富现实生活时,用户会更加认可其有用性。除去教育平台的性质,应让易班带有情感平台性质,成为情感与学习交织的共同体。[5]由此,易班的建设应“线上”“线下”并行,退出成本相应提高,用户粘性便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