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瑞, 李 群
(1. 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5;2. 陕西省西安市急救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00)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种类最多且受灾害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2016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明确指出,要加强灾害救援专题培训,大力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对灾害应急救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政治和现实要求[2]。灾害救护人员的救护能力对灾时应对、灾后重建、灾前准备等方面影响巨大。而如何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专业化灾害应急救护队伍,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灾害救援需求,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提高受灾人群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灾害救护培训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套以“培训学生为中心,以培训需求和效果为基本点”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灾害救护培训体系,旨在为目前开展的救护培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灾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等特点,不仅可直接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通过“蝴蝶效应”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从而对国家经济、政治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威胁[3-4]。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发展灾害医学刻不容缓。李克强总理也曾强调,要科学、有力、有序地应对重大灾害。可见,培养建设专业化的救护队伍势在必行。
研究[5]发现,58.60%的救护人员不熟悉群发伤的抢救流程,21.72%的救护人员未参加过群发伤抢救的模拟演练,28.80%的救护人员对灾害救护没有心理准备,其原因是未参加过正规的灾害救援培训及教育。黎檀实等[6]认为,接受传统灾害救护培训的救护人员难以应对灾难救护的突发性、危险性、复杂性和群体性,导致救治效率不高,救援能力应对不足。
①缺乏科学循证基础上的灾难救护核心胜任力的界定;②培训理念陈旧,重技术,轻管理与思维训练;③培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整体性;④培训模式单一,缺乏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通路,实训以低层次、简单重复为主;⑤培训考核标准与质量评估机制不完善,重终末考核,轻过程考核。
“胜任力”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cClelland提出,他认为应该用“胜任力”指标来取代传统的智力评价,因其能预测工作绩效[7]。此后,美国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大多沿用McClelland的概念。近年来,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2006年,日本兵库大学护理学院发表了“灾难护理所需的核心胜任力”,包括5个主题、27个条目和87个亚条目[8]。2008年,俄亥俄州立大学护理学院也发表了关于公共卫生护士应对公共卫生突发性灾难事件的胜任力研究结果,经过三轮特尔菲咨询,最终形成了灾难应急准备、反应和恢复共 25个胜任力条目[9]。以上两种胜任力模型均具有内容全面的特点,但恰恰这个特点阻碍了这两个胜任力框架的推广。因此,如何将条目繁多的灾难护理胜任力整合到现行的教育培训中,如何应用胜任力框架指导灾难救护教育和培训,成为目前灾难救护培训体系构建及实施领域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灾害救护相关教育培训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我国对胜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实践等方面,而对灾害救护人员胜任能力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通过剖析灾害救护人员胜任力的内涵和结构,结合我国灾害护理工作特点,构建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灾害救护人员胜任力模型”,可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灾害救护人员培训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灾害救护人才的教育及培养奠定基础。
创新培训理念以培训学生为中心,引入“TRY-OPEN”理念,即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10];密切把握灾害救护教育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减少“老师讲”的比例,给学生留下开放、思考与发挥的空间,同时布置问题与任务,让学生试着分析、解决并讲出来;以能力为本,应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改革传统培训仅重“技术训练”变为重“能力+思维+管理”培训,以提升培训人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灾害现场的管理能力。
建立基于“核心胜任力”模型的灾害救护培训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培训内容[11];突出灾害救护的特点,有别于临床科室的专业培训,淡化学科界限,系统整合培训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形成整体;由于灾害现场伤员的多种伤情,使院内分科被打破,必须着力培养灾害救护人员的综合救护能力;改革传统面面俱到式的培训,强调灾害救护的核心能力,拟增“救援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搜救技巧、搜救通讯技术等,同时充实灾害救护的新科技、新进展内容,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改革传统培训模式即个体单项技能的机械训练,依据国际通用的“START”检伤分类方法,按照“绿票轻伤”、“黄票中度伤”、“红票重伤”分层递进式进行培训[12]。根据不同培训主题进行内容和程序整合、优化,突出“实践为主”、“分层递进”和“贴合实际”的特点,并以三种形式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避免培训的单一枯燥,以提高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建立多元培训考评机制,改革以往以“知识”为本的考试,建立以“能力”为本、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角度立体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互动化的综合考评体系,注重全过程考核与教学反馈。
我国应紧密结合当前对灾害救护的迫切需求,着眼于灾害应急救护特点,依托“三合作”(军地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科学地整合优势教育资源,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构建灾害救护人员胜任力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四创新”(创新培训理念、创新整合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创新培训考核机制),从而建立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灾害救护培训体系,为目前开展的救护培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能对临床灾害应急救护工作的高效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