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维度

2018-02-11 13:46崔治忠
理论月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明生态

□ 崔治忠

(1.湘潭大学 哲学系,湖南 湘潭 411105;2.青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不仅体现在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体现在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乃至为全人类谋利益和谋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直面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种挑战和阻力,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统筹谋划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明确了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推动各方面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得到充分体现,并表现在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几个方面。

一、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绵延至今、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曾一度领先世界。然而,近代以来,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中华民族在经济、教育、科技、军事发展等方面步履蹒跚。相反,西方国家依次经历了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对海外市场需求的扩大,西方列强纷纷对外侵略扩张。到了19世纪中叶,亚非拉广大地区已经被西方列强征服,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原料来源地和产品倾销地。而中国是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尚待开辟的巨大市场。当西方列强将对外扩张的矛头指向中国时,中华民族真正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沉睡已久的中华民族开始觉醒,意识到要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当然,中华民族的觉醒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救国救民方案并尝试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生的革命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华民族的巨大挫折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启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新征程。

习近平具有高度的历史意识,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坎坷发展历程。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带领人民经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日益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新一届中共中央的责任就是继续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之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经过170多年的持续奋斗,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p35-36)。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动表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习近平先后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代表、各界优秀青年代表、欧美同学会和港澳台各界人士宣讲中国梦的内涵,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人民的梦,也是每个人实现人生出彩的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明确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然要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经常把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连在一起,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p9)。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从社会主义发展来说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民族发展的历程来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调实际上也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使命自觉。

党的十九大聚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结合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又结合新的历史方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战略安排。可以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九大报告的核心关键词[3](p18-19)。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十九大报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牢记的初心和使命。其次,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全体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大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发展过程和奋斗目标做出战略安排,指出要分两个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次,十九大报告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党带领人民开辟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建立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创造了能够统一思想和凝聚人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习近平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与挑战,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苦、更为艰巨的努力。最后,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四个伟大”当中,伟大梦想是奋斗目标,伟大斗争是根本手段,伟大工程是政治保障,伟大事业是根本途径。除此之外,党的十九大科学研判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聚焦点;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个阶段性目标,这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继续奋斗的指向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放在核心位置。先后提出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满不满意、答不答应、高不高兴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好坏的根本标准,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把人民视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依靠力量和最终价值归宿[4](p23-24)。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纵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各项实践活动,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绝不是一个空虚玄奥的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止步于思想环节,更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5](p13)。

一是积极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十八大结束之后的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需要我们党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吃饭、上学、有房住等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人们希望有更加公平的教育、优质的医疗服务、稳步提高的收入、更好的居住环境和清洁空气等。习近平要求全党要适应这些新变化,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集中力量做好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采取效果更明显的措施,统筹做好收入分配、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工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会消失,我们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也不会停止。习近平要求全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锲而不舍向前走,实现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视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方面,把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要求全党同志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此外,十九大还在行动纲领层面对未来一段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二是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建党一百周年时必须要实现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强调“小康”,更要关注“全面”。全面小康表现为小康社会的覆盖面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许多短板,其中,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要求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程。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为1800万左右的城镇低保人口、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在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及90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服务,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6](p80)。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下定决心、苦干实干,找准路子、建好体制机制,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了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习近平先后多次主持召开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难点就在于深度贫困,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要完善工作机制,强化一把手责任,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脱真贫、真脱贫。

三是促进共建共享发展。习近平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指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紧紧依靠人民干事创业,始终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为了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7](p32)。对于共享发展的内涵,习近平从四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5](p38-39):首先,共享是全民共享,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其次,共享是全面共享。全面共享就是要共同享有社会主义各方面建设的成就。这是就共享内容而言的。再次,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共享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要共建,二要共享。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共建共享发展必须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一要举全民之力不断把“蛋糕”做大,二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蛋糕”分好,确保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最后,共享是渐进共享。共享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不均衡到比较均衡的过程。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把共建共享作为增强人民获得感的根本途径。

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育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在过去五年巨大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指出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在共建共享中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高度重视健康中国建设,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积极营造健康环境,完善健康保障,优化健康服务,普及健康生活,发展健康产业,努力全周期、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6](p370)。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日益强烈。十八大以来,党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和论述。例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等。这些重要观点反映了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群众美好愿望的积极回应。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指出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p29)。纵观整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论述占据突出位置,彰显了我们党的崇高生态价值追求。具言之,这种生态价值追求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加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涌现出来。对此,习近平非常关注。他指出,我国当前的大气、土壤、水污染比较严重,雾霾天气频频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他不仅把环境污染问题视为重大经济问题,更看作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之所以要盯住生态环境问题不放,是因为如果任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出现,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p15)。既然出现了问题,就必须勇敢面对和认真解决。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深刻认识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好。在治理措施上,他要求坚持全民参与、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大气、水、土壤、重金属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着力推进重点区域和流域水污染治理,着力推进土壤污染和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着力推进颗粒物污染防治,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8](p84)。

二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牢固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存在密切联系,保护环境内在要求节约资源,而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实际上,大部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由过度开发和粗放使用资源导致的。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要求从根本上节约资源。习近平对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要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要严控资源能源使用总量,特别是大幅降低水和土地的消耗强度,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节能降耗,发展清洁能源;要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科学规划生态安全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城镇化推进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推进国土绿化工作,加大退耕还林力度,推进石漠化、荒漠化综合治理,扩大湖泊和湿地面积,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既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推进,也需要算综合账和长远账,不能顾此失彼、急功近利、因大失小[8](p8)。同时,也要依靠制度和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他指出,只有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保障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三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事,也不只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而是所有人都要积极参与和从事的事业。如果说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减少生态环境问题的话,那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是为了主动改善生态环境。有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无法化解的矛盾,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就会影响甚至制约经济发展,重视经济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习近平不认同这种观点,指出我们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有机辩证统一,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但是,能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和相互协调,关键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习近平非常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多种场合强调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纳入五大发展新理念当中,要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构建绿色空间格局和产业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p32)。围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组织专题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8](p36)他要求大家充分认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让中华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的发展不仅要造福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还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发展。十八大以来,党自觉肩负历史使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内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国际场合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倡议“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到举办一系列国际会议,可以看到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积极姿态迈向国际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正在用中国话语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并为解决国际问题和推动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2017年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阐述,习近平不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和构建路径的认识,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人类共同利益[9](p9-1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实施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奋斗的政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简单的宣传口号,而是包含丰富内容的系统工程。党的十九大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一个和平、安全、繁荣、开放、美丽的新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把全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建成一个大家庭[10]。这样的大家庭具有以下几层意蕴:

一是远离恐惧、普遍安全。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一国的安全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安全。同样,一国的不安全也会给其他国家的安全带来挑战。习近平希望世界各国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协商化解分歧、以对话解决争端,积极应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共同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以对全人类负责的态度营造公平正义的安全格局。新安全格局的形成,需要世界各国之间平等相待、互商互谅。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主权平等原则,不以富欺贫、不恃强凌弱、不以大压小,而应该走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6](P523)。在实践层面,中国深度参与化解困扰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各种争端和危机,推动解决伊朗核问题,帮助南苏丹实现国内和解,提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方案,促成阿富汗国内各派首轮和谈,努力化解朝鲜核危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长期参与世界维和行动,现在已经成为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面对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加强防扩散国际合作,维护全球网络安全。

二是远离贫困、共同繁荣。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但是,由于发展当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和饥饿当中。要改变这种与时代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状况,就需要世界各国摒弃以邻为壑、尔虞我诈的老一套作法,采取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模式,共同消除许多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共同为人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世界主要经济体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主动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中国不仅倡议建设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而且积极推动这一工作。2013年,习近平倡议建设“一带一路”,带动沿线国家与中国一起共同繁荣发展。为了推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国与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中国倡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此外,中国还深化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非洲国家、阿拉伯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进一步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覆盖面。为了帮助世界各地的极端贫困人口,中国建设性参与制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的投资,在医疗卫生、农业生产和脱贫等领域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中国还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峰会、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联合国大会等国际舞台,积极倡导构建开放包容、充满活力、增长联动、共同繁荣的世界经济新格局。

三是远离封闭、开放包容。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也是一个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的世界。不同的民族和历史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习近平强调,文明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文明差异不应该被当作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6](p544)。因此,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不应追求文化的简单统一,而应该在互学互鉴当中实现共同发展。文明之间不应该相互排斥和相互取代,而应该加强对话和交流。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坚持文明是多样的理念,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中国政府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要通过“走出去”向世界人民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要通过“请进来”,帮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情况和社会制度。习近平非常重视文化交流,指出文化是沟通人心的桥梁,加强文化交流必须注重思想情感的交流,采取国外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发挥各部门各地区各方面的积极性[11](p201-202)。他不仅这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而且在每次出访当中都亲自宣传中国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和发展战略,加深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认识。就“请进来”而言,中国政府积极为亚非拉国家提供友好交流的便利条件,组织开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

四是山清水秀、清洁美丽。地球不仅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在改造世界以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还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保护好地球。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共同医治生态环境的累累伤痕,共同保护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园,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让人人享有绿水青山。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习近平在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时向世界郑重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8](p135)。在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积极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些承诺和实际行动,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综上所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念念不忘的奋斗目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发展层面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群众思想和群众情感的集中体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长期坚持的发展原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关照;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宽广胸怀和历史担当精神的突出表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世界意义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的崇高价值追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价值思想有机结合的时代产物,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使命自觉和责任担当精神的集中表现。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文明生态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