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内涵、功能和意义

2018-02-11 09:22邹文通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邹文通,何 伟,薛 琳

(1.闽江学院团委,福建 福州 350108;2.闽江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在全国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共青团中央在全国高校中逐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既是高校综合改革实施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笔者从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内涵出发,进一步探讨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学理认同,为全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打下坚实基础。

一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科学内涵

(一)第二课堂的涵义及界定

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不管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都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共同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17世纪30年代,被誉为“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针对当时的学校仍沿袭古代教育的个别教学方式的现象,率先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主张,自此“第一课堂”教学应运而生。19世纪初,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德国教育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开始总结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的实践经验,不断发展夸美纽斯集体教学的思想,全面阐述“第一课堂”教学的目的、原则、过程和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第一课堂教学论体系,由此发展成为“三中心”教学体制,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然而,这种“三中心”的教学体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利于贯彻因材施教这一重要的教学原则、不利于优秀人才‘冒尖’、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形成生动活泼自由的学术气氛”,第一课堂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1]。直到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国家才开始着手寻找一种能与第一课堂教学相配合以弥补其不足的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径,第二课堂便“横空出世”了。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场域”的不同,习惯性地把课堂之外的活动称为“课外”活动,这种“课内”与“课外”的区分,最终形成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个课堂之所以被冠以“第二”,则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从内容来看,第二课堂是学校在第一课堂教学计划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包括“政治类、学术类、专业类、体育类、公益类和勤工类”。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被纳入学校总体教育的计划之中。从内容到形式,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近年来,第二课堂逐渐开始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使他们得到即时信息,将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发展和系统化,并赋予其科学的含义,论证其有效的功能,其作用和功效被不断挖掘出来。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历史沿革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开始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有了全新的舞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2002年,全国63所高校率先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坚持倡导“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V1.0版”,依托《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对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进行量化评价,引导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截至2008年,“全国1 909所高校中有1 106所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比例为57.9% ,本科741所高校当中有632所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比例为85.3%”[4]。

不论是复旦大学“以职业导航形成新思路、素质训练争取新突破、证书认证力求新举措、培育社会认同开创新局面的‘四新’要求推进”[5],还是北京科技大学的“给学分、给经费、给教材、给网站、给荣誉、给证书”的“六给”模式[6],“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尚未形成社会共识、素质拓展管理者队伍结构单一、素质拓展计划尚未与专业教学深度结合、素质拓展计划的参与面存在分化倾向、素质拓展学分的真实性遭受质疑”[7]。围绕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要求,2014年4月,共青团中央提出将“探索打造高校学生第二成绩单”确定为高校教育成长服务类创新试点项目。2016年3月,对外经贸大学颁发全国首张“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同年9月,在北京科技大学召开的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推进会,掀起在全国高校逐步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高潮。此后,这一制度又在《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作为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的五大举措之一被再次提出。2017年12月,按照《团中央学校部关于推广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抓紧研究谋划和启动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被再次提上日程。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明确要在2018年秋季学期,面向全国高校推广实施。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既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又是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契合社会对人才需求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创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包括“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等4个体系和“第二课堂成绩单”1份产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坚持以共青团组织为主要实施方,明确学校党政领导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协作充分借鉴“第一课堂”的有益做法,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和有效反馈等进行科学设计,积极探索一整套“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工作模式,努力形成富有共青团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8]机制。

课程项目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基础。根据新时代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分类整合和体系构建,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课程项目体系进行详细的划分。记录评价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核心。针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情况,坚持“客观为主、兼顾主观”的原则,以科学的量化标准为依据,引入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逐步建立系统记录、有效审核、科学评价的工作机制。网络数据管理系统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手段。当前,系统平台包括学校自主开发、省内统一提供和“到梦空间”系统3种情形,高校通过网络认证系统真实记录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活动参与情况,形成全面系统画像。工作运行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有效保障。通过建立“事前规范—事中监督—事后审查”的工作流程,形成“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闭环。注重发挥系(院)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单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核心产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客观性、价值性、简便性,对学生在第二课堂的表现进行权威认证,对学生表现出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反映。运用“蛛网”理论,对第二课堂活动项目进行权重赋值,切实构建学生能力素质模型,为每一名学生精准“画像”,为学生的就业选择、用人单位招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成绩单”。

二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基本功能

制度经济学鼻祖凡勃伦认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是一种流行的精神态度或一种流行的生活理论”[9]。经济学家康芒斯则把制度看作“集体行动控制、解放和扩张个体行动”[1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取得可喜的成就,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目标,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高等教育制度框架。作为深化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上不断展示出自身的功能和价值。

(一)规范与引导功能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确定的边界。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规定学生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断向学生传达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相关信息和要求,为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供基本依据,用制度体系保证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是严格规范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类别、形式和内容。按照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将第二课堂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重新梳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划分为思想政治素养、学生干部履历、公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六大类别。二是积极引导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考核与评价。从制度设计的目标来看,通过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规则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日益形成一种不逾越边界的行为习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设计和实践总是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蕴含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内在尺度,这一价值理念进一步促使制度设计者、实施者和参与者不断检视各自的行为,引导他们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组织的目标统一起来。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帮助大学生精准定位、了解不足并规划未来;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效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设计、策划、组织、实施和反馈,不断改进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层次。

(二)激励与惩处功能

一般而言,“制度是强制性的威权,它充分发挥作用的根据是强制性,维护制度强制性的重要方式是惩罚,是对任何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适度的、公正的惩罚。”[12]从实施效果来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激励功能体现为:一是逐步更新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理念,彻底改变那种“为活动而活动”的思想,科学规划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建立健全覆盖面广、内容模块全的课程体系,客观记录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情况,使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目标逐渐转变为切实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质。二是不断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彻底改变活动“强制参与、轮流参与”的色彩,甚至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后,有些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报名呈现出“秒杀”的现象。三是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潜能,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倒逼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逐步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标准化建设,提升共青团的组织覆盖面和影响力,促进共青团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工作全局。此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学校综合改革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学籍管理模块建设的需要。从目前实施学校来看,学生必须修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成绩单一并装入毕业生档案;采用学生参与活动考核和证书证明考核两种认证形式。学生参与活动考核必须经历“课程申报—审批—自主报名—开课—参与—课程评价—成绩授予”诸环节。囿于学分压力和规范要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惩处功能开始体现出来。

(三)凝聚与辐射功能

从正式提出到具体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迅速被众多高校认可,业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有效粘合剂,再次把高校学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进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产生深刻的认同感,这就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凝聚功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以凝聚高校学生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行动目标,汇聚学校、社会和学生的共同智慧和力量。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反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主动为企事业单位用人提供科学的参考,逐步搭建学校、社会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最终实现“学生有用、学校满意、社会认可”的理想目标。从实施成效来看,企业对“第二课堂成绩单”给予很大关注。“招聘时,选择人才的标准,不仅仅是看专业分数,综合素质也占很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本科生,四年的基础性综合培养十分重要,像品行、人际交往等,都可以通过在校的表现看出来,学会做人,才能成事。若是学校能提供这方面的评价和成绩,还是比较权威可信的,比学生本人填写得更好。”[13]

三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开展什么样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怎么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这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思考和有益尝试,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将为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14]大学生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方面,依托第一课堂教学的积累和渗透,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纳入教学安排的中心环节;另一方面,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尤其是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活动参与和内容形式方面,具有更加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征。“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倡导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的一揽子制度设计,科学规划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解决“为谁开展活动、怎么开展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为高校切实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明确的思路。

(二)将进一步丰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理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5]从高校实际来看,“确立第二课堂在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科学规划第二课堂,实现第二课堂运行与管理的规范化与系统化,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基本措施。”[16]第二课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深化,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在引导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普遍需求,通过对第二课堂工作内容、评价机制等进行整体设计,探索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形成富有特色、全方位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制度机制,进一步丰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理论。

(三)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

“高等教育制度是高等教育内部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在它的运行过程中相互关联所形成的对内和对外的制度性关系的约束体系。”[17]高等教育制度是高等教育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重要机制。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制度上进行着许多有益探索,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就包含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既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学校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的有效延伸,同时也是学校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成绩单量化考评的模式,实现了“两个课堂、两份成绩单”,更加详实具体地描述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对于不断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绩单第二课堂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2018上半年纠“四风”成绩单
晒晒全面深改成绩单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情况研究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浅析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重要意义
成绩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