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 华
(山东省邹城市石墙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应该采取与学生特点相应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而活动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动手中发现、在动手中总结与获取知识的重要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活动式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式教学模式是教师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学生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生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增加小学课堂教学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实施直观性教学,使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而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比较熟悉,教师在活动式教学中需要引入生活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的可以触摸的事物,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一节时,教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说说三角形物品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激发了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让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演示。每个学生都将课前准备好的剪刀、纸质三角形摆出来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中剪一剪,摆一摆,边动手边思考,并且与同伴进行交流与探讨。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对接在一起,发现三个内角摆在一起正好构成了一个平角,从而判断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有的同学受到了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整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数学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满堂讲解,学生被动进行解题训练,数学课堂比较沉闷,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发挥。新课改倡导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小组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引领学生开展了“商店购物”活动。教师与学生将教室布置成商店的格局,再把商店的商品道具进行标价,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开展购物活动。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共买了多少商品,共花了多少钱,付钱后需要找零多少的问题,整个过程中频繁涉及到加减法的运算。“顾客”与“收银员”进行讨论,最后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这种游戏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只是讲解与灌输,学生的竞争意识就不能被唤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竞争意识,在学习上无所事事,学习上缺乏上进心,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在学习上既合作,又竞争,增强课堂活力,激发学生探究动力。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将每班学生划分为5~6个小组。教师在分配小组成员时,要本着同组异质的原则,即将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等次,将三个等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当中。这样既可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又可以让小组中优秀的学生带动中差学生,发挥优秀生的传帮带作用。二是竞争活动本着同层次学生竞争的原则。即每组中的优生跟优生竞争,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可以由每组的优生参与竞争;中等生与中等生竞争,难度中等的题目由各组中等生参与竞争;学困生与学困生进行竞争,难度较低的题目,可以由各组的学困生参与竞争。三是实行评比计分制。教师对各组各层次学生的竞争活动进行计分,在一周内对小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得分最高者为“数学学习优胜小组”,教师给予表扬与鼓励,并颁发流动红旗。这样课堂竞争格局就拉开了,为了使小组取得更好的成绩,中等生与学困生会主动向优生学习,优秀生也会主动帮助中等生与学困生,经过一段的努力,中等生会转化为优秀生,学困生会向中等生转化,形成了良性循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活动式教学模式适合小学生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置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在活动中激发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鲜乐.活动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5,(04).
[2]田平.小学数学“活动式”教学法初探[J].教育,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