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军
(黑龙江省泰来县职教中心学校 ,黑龙江 泰来 162400)
语文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主要学科,但是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不够令人满意,特别是在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一是文字基础弱,中职生识字量少,错别字多。按照要求,小学生的识字量要达到3050个,初中学生的识字量要达到3755个,但目前中职学生的普遍识字量尚未达到要求。二是阅读能力弱,大多数中职学生不能流畅地阅读,声音、体态、情感、连贯都存在问题。三是表达能力弱,很多中职学生羞于开口,难于表达,或表达不清。四是写作能力弱,中职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低,常常出现文不达意,主题不明,缺少生活体验,缺少情感表达的情况。
一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愿学习,很多学生对待文化课的学习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得过且过。二是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中职学生入学的时候,迟到、旷课、吸烟、玩手机、吃零食、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他们身上常常存在松散、懒惰、随意的不良行为习惯,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育满不在乎,甚至不服、抵触,思维偏执、多疑。不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
中职语文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作为工具学科,语文基础模块注重阅读与欣赏,兼顾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壶口瀑布》《石缝间的生命》《劝学》《荷塘月色》等课文,力求通过阅读和训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语文职业模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应用文写作上,如调查报告、广告词和说明书、策划书、求职信和应聘书等。课文内容则是与未来的职业生活联系更为密切的,选材大多是职场经历和感悟,如《成才要有文史知识》《敬业与乐业》《源自职业的温情》,等等。语文拓展模块是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拓展和深化,如在课文中选编了《再别康桥》《故都的秋》《人生的境界》等,注重阅读与欣赏,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提高和延伸,更加注重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应用文的写作能力等。教材的这些特点是编者的初衷和目的。但从教者的角度看,教材缺少时代感,选材老旧,趣味性不强。像夏衍的《包身工》,钱学森的《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屠格涅夫的《门槛》,戴君惕的《人脑与电脑》,泰戈尔的《职业》等,与学生的阅历或生活时代都相距甚远。学生学习这些文章,很难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一是针对性不强。大多数教师以教材备教材,按步就班,忽略学生的语文基础。二是教学方式陈旧。中职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大多数教师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根本,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三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语文基础决定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很少。四是在教学中语文学科特点不突出。多年前,我在《中国教育报》读过一篇文章,是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史笑菲写的《让我们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这篇文章写出了语文教学的现状,注重简单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有教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和数理化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作者介绍、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归纳主题思想等,讲清楚,就达到目的了。至于阅读欣赏、语言探究等,有时也就是蜻蜓点水,时有时无。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五是语文教学中缺少情感的表达。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就是语文教学中常常和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而现在,大多数教师就文章讲文章,忽略了文章思想感情的表达,更是缺少声情并茂的情感体会,一篇课文在教师的眼里就是结构、事件、中心思想,在学生眼里就是文字的罗列、段落大意,课后作业。语文课堂千篇一律,缺少语文课堂应有的生动、活泼元素,导致学生厌学。六是语文学习拓展不够。学生以课本学课本,教师以教材备教材,学生的阅读量、写作量以及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以中职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成绩为例,这是一次普通的阶段性考试,共42人参考,卷面分值100。学生的成绩:80分以上为零;70分以上的2人,占班级人数的4.8%;60分以上的13人,占班级人数的31%;60分以下的27人;最高分72分,最低分31分,总体成绩不尽如人意。
语文教学核心是尊重语文教育规律,也就是说“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对中职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提高语文素养是当务之急。
语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认知的基本工具,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苏步青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类似观点,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家、名家都有过深刻阐述。语文从来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通过语文,我们可以接受审美、伦理、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语文培养了我们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能力,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无论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都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所以好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文化基础课,语文学习对于学生学好各类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继续学习和发展,塑造健康人格,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这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是从学习语文最基础的要求来看,提高中职学生的识字量。中职生识字要达到6000个以上,做到阅读顺畅,没有障碍。二是从学习语文的基本目的来看,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是自我提高和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也是学生就业、创业的最重要素质之一。三是从学习语文的重要作用来看,要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能力。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语文能力。求职,要会写求职信;公务员,要会写行政公文、述职报告;记者,要会写新闻稿件,等等。语文能力,是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体现。任何人、任何岗位都离不开语文。几乎所有与升学、就业有关的人才选拔,都离不开对语文能力的考察,考察的重点又多是放在写(笔试)和说(口试)上。在语文能力中,写、说能力,即言语表现能力,日益重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增强社会竞争力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广泛的阅读,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将感受到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和文明,汲取人类丰厚的精神财富,成为有内涵、有操守的人。言语活动,将促使人与他人、社会、历史之间的对话和融通,这是人类成长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建构过程,同时也是语文学习的意义,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新时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有人格素养。潘新和在《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一书中写道:“一位语文老师,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有了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厚、广博之文化修养,仁爱、宽厚之道德修养,才能有充沛、丰盈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言语人格和个性的尊重、理解、养护。有了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语文教学就有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语文教师就有了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需要具备的素养,首要是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一位语文教师,应认识到每一个言语生命都是珍贵的,语文教学需要对每一个言语生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二是要有专业素养。一名语文教师,要善读、能说、会写,这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中的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三是要有教学素养。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对文章有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人,一个善于与学生交流的人,一个受学生喜欢的人。四是要有科研素养。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质量提升等方面不断探索、探究,向专家型语文教师迈进。
长期以来,教材以它特有的权威占据着课堂,详讲细练是教师备课的主要出发点,这也导致了语文课的局限性。所以,语文课要变“详讲”为“精讲”,变“细练”为“目标练习”,也就是做到主题明确,针对性强。针对学生基础,做好语文知识的补偿学习,编辑中职语文基础校本教材,主要是增加识字量、词汇积累量,提高学生朗读及表现力。
余秋雨先生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无数事实证明,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最好的途径。在课内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课外阅读更有实效。
一是改革常规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二是利用多种手段,如多媒体等,增强课堂的直观性、趣味性。三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
语文实践活动是在语文教学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语文教师要多安排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体会,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写的过程中领悟。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优良品德、科学精神和职业理想。
面对中职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多研究,多思考,多变化,找出一条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途径,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收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