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影院建设与首都文化形象建构*

2018-02-10 05:14潘可武黄子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 潘可武 黄子瑄

一、艺术影院与城市文化形象的研究和实践

(一)艺术影院

从场所形态和放映产品上区分,影院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商业主流影院,主要放映好莱坞各大发行商们提供的最新影片;二是艺术影院,放映较多的独立电影、外国电影以及重播经典电影;三是比较特殊的汽车影院,多放映低成本的类型电影,票价低廉。①其中,“艺术影院是以日常或定期放映艺术电影为主,构成了社会特殊的文化母体,延伸为一个具有文化景象氛围的空间”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出现艺术影院,上海的“平安电影院”“胜利电影院”是我国最早的艺术影院。这一时期,第五代电影导演的觉醒为艺术影院提供着充足的片源,也培养了观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之初的影院改革大潮,引进海外大片谋求电影市场振兴的策略,以及影院自身的经营不善,致使全国11家艺术影院都逐渐消失。”③而后,我国的艺术影院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没落,直到2013年才迎来发展的转折点。2013年上海艺术电影联盟成立,2016年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成立,2018年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成立,推动艺术影院建设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已经演变成为了一种多重的产业,各种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公司机构参与了部分或整个电影生产制作和市场销售的过程。”④影院作为电影制作与发行的终端,其重要性随着产业的发展而日渐凸显。如今,中国影院建设飞速发展,2017年全国影院数达9169家,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成为全球拥有银幕数最多的电影市场。但是大量盘踞城市的商业影院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只关注影片的市场价值,热衷于放映“预期利润”高的高票房大片,而商业价值预期不高的艺术电影则难以进入商业影院,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城市文化形象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最早明确提出了城市形象,他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以及形成的心理意象(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⑤英国城市学者吉伯德(F.Gibberd)进一步指出“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广告等等”⑥,美国经济学学者艾什沃思(Paul Ashworth)和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则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的信念、观念和印象的总和,是人们对城市相关信息的联想与简化,是人们对城市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的产物。”⑦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形象是城市外观和内在气质的结合,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表现。物质文化层、行为文化层与观念文化层是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的三个层次。

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的繁荣与流行,电影作为其表征受到了大众追捧,影院观影业已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日常活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城市文化氛围。相较于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与生俱来的艺术的先锋特色使得艺术影院成为建构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部分。

(三)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对于艺术影院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集中探讨艺术影院在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影院运营的角度提出问题、探寻策略。饶曙光在《艺术电影“现象”与艺术院线建设的冷思考》⑧一文中,从艺术电影《百鸟朝凤》成为“现象电影”的放映现状出发,对艺术电影的创作、生产与院线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当代电影》杂志社曾就“艺术电影院线的发展路径与策略探索”做过相关深度访谈,邀请了陆瑶、朱玉卿、付梦然、李径宇、吴觉人、杨洋、沙丹、张耀婷等从业者与研究者分别就《艺术院线的生存之道》⑨与《艺术电影放映的现状与设想》⑩详细地阐述了当前艺术电影放映市场的经营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另一类视角则主要聚焦于介绍欧美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彭侃的《法国及美国艺术电影的发展策略研究》、巩杰的《欧美经验对中国创建艺术电影院线的启示》、任明的《捍卫文化多样性与艺术电影的价值——欧洲艺术影院的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皆对欧洲与美国艺术影院的运营机制、经营理念进行了分析介绍。

可以说,目前国内关于艺术影院的研究成果视角较为单一,艺术影院作为城市文化体系与城市文化形象建构要素的身份鲜有被提及。就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而言,首都地区作为我国电影产业重要的孵化地和大票仓,拥有着庞大的观影群体。首都地区艺术电影的观影消费也在整个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中获得新机,具备艺术影院气质的商业影院也在首都地区逐渐萌芽,对首都地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首都地区的艺术影院多数还存在着空间布局不合理、观众规模不稳定、市场运作不成熟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四)研究方法

2017年11月—2018年8月,笔者先后走访了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艺术影院;同时走进多家拥有固定艺术电影放映厅的商业影院,如北京万达(CBD店)、卢米埃北京芳草地影城、中影国际影城北京千禧街店、北京百丽宫影城国贸店等影院进行实地问卷发放,并通过问卷星(www.sojump.com)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同时,对中国电影资料馆事业发展部副处长沙丹、馆长助理王玉超,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节目与宣传推广经理杨洋,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公共项目部负责人林立和摄影笔孙瑶等艺术院线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访谈,从而建立了本文的资料与数据基础。

二、艺术影院作为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内容和渠道

(一)艺术影院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内容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分析了城市、文化、记忆三者的关系,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人类创造的记忆的器官。艺术影院作为城市文化形象的内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影院具有先锋性。艺术影院播放的电影,能够传递一种文化生命的活力。艺术电影在影像语言的探索,在题材的开拓,在城市的记录与表现,在以影像的方式塑造城市文化形象,在以个人色彩描绘城市记忆的丰富性等方面,对城市文化形象有突出贡献。

早在2002年,青岛即提出“城市记忆工程”,通过摄像、照相等技术手段,全面记录21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面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诗性青岛”项目,尽管探讨的是电影与城市的关系,但是也能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城市文化形象与艺术电影、艺术影院的关系。青岛不仅是中国最早引入电影的城市之一,其水兵俱乐部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场所,《劫后桃花》《同仇》《浪淘沙》《风云儿女》等曾经在青岛拍摄。随着万达等影视机构的入驻,2017年,青岛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我国首个“电影之都”。同样,以北京为题材或者为拍摄地的艺术电影,也是首都文化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每年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展映的艺术电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影迷,大大增添了首都的艺术气息。

艺术影院肩负着对整个城市传播艺术和弘扬文化的使命,它不仅能够为大众提供艺术熏陶的场所,同时也能够成为社区艺术氛围的营造者,进而成为城市文化空间的缔造者。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直以国内外优秀艺术电影放映、学术交流活动承办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首都地区的文化活动中,既是艺术电影爱好者的殿堂,亦是首都地区城市文化传播的承载体,也是国家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进行艺术电影交流的重要窗口。

其次,艺术影院具有文化景观性。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提出,景观已成为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景观已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意识。艺术影院以自身的存在构建了城市的文化景观。商业影院通常与商场、房地产相伴而生,呈现出一种商业奇观,辅之以消费文化的实现。艺术影院以传播极具艺术性信息为使命,它的存在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职能如出一辙,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地标。因此,除去它所传播的信息蕴含一定的文化价值外,艺术影院的外在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城市兼具多元文化活力的有力表征之一。

北京的MOMA万国城百老汇电影中心便是首都地区一处著名的文化艺术地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评为我国十大新建筑奇迹。当代MOMA建筑群的创意灵感源自马蒂斯的《舞者》画作,影院、图书馆、餐厅、商场等不同的公共活动空间被诸多的空中连廊巧妙地连接为一体。艺术影院位于建筑楼群的中心位置,如钻石般漂浮在水池上,外立面的金属质感熠熠生辉,倒映在水中与周边的建筑群相映成辉。这个被建构的独特三维空间与都市的喧嚣相隔绝,宛若舞动在城市中的精灵,为观影者营造出极具艺术气质和文化气息的观影世界,成为城市的一处心灵净土、文化港湾。

(二)艺术影院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渠道

1.艺术影院的媒介属性与文化传播

一直以来,由于我国艺术院线的匮乏,不少艺术电影无缘与观众见面,国内艺术电影导演便热衷于参加各种国际电影节营销电影与导演自身,而国内艺术电影爱好者则只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寻影片资源。艺术影院成为导演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和传播媒介。“媒介是物质的载体、表达的话语或情态形式,以及全社会对于交互活动的形成与限制加以规范的制度。”艺术影院的媒介属性将勾连创作者与欣赏者,形成相互成长的合力。

调查中发现,目前艺术影院一般会通过放映影片佳作、开办讲座活动、为观众与导演提供沟通交流的互动平台,培养着自己的固定观影群体。借助互联网之力获得平台的延伸,用新媒体发布影讯、用豆瓣发布专业影评,及时收纳观众的反馈意见,逐渐通过这些虚拟的文化社区发掘新的艺术电影观众,并使他们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和孕育者。当艺术电影有了放映渠道和观影群体后,青年艺术电影导演将会更为积极主动投入到艺术电影的创作中。在这种良性的循环机制下,艺术影院一方面为首都地区优秀电影人才的成长提供了重要渠道,为培养“电影新力量”的良性生态助力;另一方面,艺术影院成为联通创作者艺术理想与首都地区文化理念的关键纽带,能够使二者产生共振,共同推动首都地区城市文化形象的建构。

2. 艺术影院商圈的文化生产与消费

目前艺术电影观众群体正在逐渐增多,他们主要由具有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组成,并开始由艺术类高校的教师、学生和影视从业人员拓展至拥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机关干部、企业白领和退休的老一辈知识分子。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影院票房占据全国票房的20%左右,在集群效应的影响下艺术电影观影人群相较其他城市更为多见。

艺术电影这一文化元素一旦进入市场便具有了商品属性,由艺术影院通过文化附加值的注入,将其转化为有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文化要素是它的内容,实现商业价值是它的目的。对于电影来说,影院的建设能够提高观影人次、培养观影群体、促进影片生产制作,是打牢电影市场增长根基、推动市场规模扩大的基础性存在。“文化产业只有通过融入一定的文化内涵,使产品和服务具有更明确的文化属性,才能适应越来越细化的市场需求。”艺术电影是当前影院市场缺失的一项重要文化形态,也是产业经营的突破口所在。除去影院自身的经济价值外,其经济辐射效应还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商铺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影院周边增加咖啡馆、酒吧、小酒馆等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可出售电影衍生品的艺术廊等,通过对影院周边空间的多重艺术化管理,打造出多样的文化消费空间。

三、艺术影院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国际实践

“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往往能反映出这个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水平。”艺术影院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建构要素之一。如今,由于城市历史的百世不易和建筑风格的趋同发展,城市的肌理越来越相似与固化,活跃在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便成为构建城市立体、鲜活形象的重要一环和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艺术影院与巴黎的城市形象

巴黎是世界电影之都,同时是全球艺术影院建设卓有成效的典型代表,拥有全球最多的艺术影院。从1907年巴黎第一家艺术影院“先贤祠电影院”开业起,巴黎艺术影院的整体发展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即使有铺天盖地的商业电影席卷而来,近十年来的数据依然显示艺术院线的上座率仍在不断提高。巴黎艺术影院的发展能够持续良好地运营,与巴黎人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密不可分,他们在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坚守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文化例外”,依靠政府文化部门提供的政策和津贴支持,抵抗商业电影的经济侵袭,保护艺术电影、捍卫电影艺术多元化。“正是基于此,巴黎在城市影院数、银幕数、年度人均影院观摩电影数等统计数据都位居全球大都市前列,它每年举办的190个各类主题电影节更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城市。”艺商并存、和谐共生的电影生态为城市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巴黎文艺浪漫的城市形象。

(二)艺术院线与纽约的城市文化形象

虽然好莱坞电影及其推行的商业模式是推动全球电影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但艺术影院也始终在美国的电影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纽约有一大批偏好艺术电影的群体。“他们不是18—24岁之间那群热衷于看电影、各种电影照单全收的青少年,而是那些有着特定偏好的中年左翼分子,或是文雅的研究生们,或是反战主义分子,或是种族主义鼓吹分子,或是读着《纽约客》、开着沃尔沃的成功人士。”基于这样一批文化趣味高雅或家境殷实的观影群体,纽约的艺术影院多数分布在城市中文化氛围浓厚的大学城和高端的生活社区、商业中心,被定位为高端的文化场所而非消费场所。纽约艺术影院的生存法则不同于巴黎的国家战略支持与政策法规保护,而是在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依赖于民众对艺术电影的自发性追求与美国电影市场成熟的产业化运营手段。他们通过投观众之所好的个性排片、迎观众之所爱的派对活动营造出富有归属感的观影空间,以市场化的发行营销方式,通过对细分观众群体的满足、分阶段的“平台发行”,为自身博得了市场。正是纽约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才为艺术电影发展、艺术影院运营提供了可生存的空间,也正是纽约电影产业中鼎盛的商业影院与良性发展的艺术影院多元共存的生态格局,使纽约多元、包容的城市文化形象更深入人心。

四、艺术影院与首都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探索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扇大门。自2016年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的出台,文化建设成为北京市的一项重点战略任务。文化艺术造就了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的差距,是决定一个城市是否伟大、是否充满活力、是否吸引人们去那里生活的重要因素。新时期首都地区的文化建设中,除去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外,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成为构建城市新形象的重要战略目标。艺术影院的建设符合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规划,更是新阶段首都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一)首都艺术影院发展特点

近些年来,首都艺术影院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城市的成功经验,初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从首都地区城市文化特色出发,鼓励多种形式的艺术影院建设,将艺术影院塑造为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的新载体。

1.艺术影院经营主体的多元性

首都地区的艺术影院发展格局虽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影院的经营主体已呈现出多元态势。政府背景、教育研究性质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两家影院)、民营背景的百老汇电影中心是较为成熟的艺术院线,外资背景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以策展方式放映艺术电影也颇具影响。在商业院线当中,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加盟影院截至2018年8月有1579家影院2036张银幕,其中北京地区86家128张银幕,加入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的商业院线大约40余家,大多数与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加盟影院重合。加盟影院有北京万达(CBD店)、卢米埃北京长楹天街IMAX影城、中影国际影城北京千禧街店、北京天幕新彩云影城、橙天嘉禾祥云小镇店等。除此之外还有法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以及一些外国驻华大使馆也有政府间艺术电影的交流放映;高等院校的内部影厅如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各种民间私营文艺场所,摄影笔、三克映画、潮空间等也有艺术电影的放映交流。国有、外资、民营等市场主体多元共生,共同构成了首都地区艺术影院的生态。

2.艺术影院空间布局的多样性

若将上述首都地区多元经营主体的艺术影院均算在内,以CNKI收录的相关文章中涉及的艺术影院与实地走访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截至2018年8月,首都地区放映艺术电影的空间共计109个。这些放映空间主要位于城市的五环内,分别为朝阳区41个、海淀区21个、丰台区14个、东城区9个、西城区6个、大兴区6个、通州区2个、顺义区2个、房山区2个、怀柔区2个、宣武区1个、昌平区1个、石景山区1个、密云区1个。目前首都地区的艺术影院总体空间布局已具备多样性的特征,其中朝阳区是艺术电影放映空间数量最多、最为密集的区域。除去距离城市核心区较远的延庆区、平谷区、门头沟区还未涉及外,其它区域均已有所覆盖。

3.艺术影院立足首都辐射全国的导向性

首都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博大的兼容性,电影艺术也因此获得了自由的发展空间。目前在我国艺术影院的建设中,北京艺术影院的数量和规模均居于全国榜首,不断丰富着首都地区的文娱活动。此外,首都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其在艺术电影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探索,以及对全国其他城市风向标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视,其示范功能将能够有效辐射带动全国范围内的艺术影院建设。

(二)首都地区艺术影院现存问题

1. 空间布局不合理

当前的首都地区艺术影院空间布局尚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尽管艺术影院于城市的各个区域中分散覆盖,但多数未处于交通便利处与人口分布密集的区域。除去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和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中商业影院的艺术电影放映厅外,多数艺术影院均处在交通不便利的区域,距离地铁站、公交站等城市交通点较远。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小西天店与百子湾店、百老汇电影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均与最近的地铁站相距约1公里。问卷调查发现“交通不方便”已成为制约人们走进艺术影院看电影的首要因素,并影响到该影院整体服务情况的满意度。

2.观众规模较小

3.经营模式有待创新

北京新影联发起的A—G艺术院线和上海联合院线发起的“长三角放映联盟”都曾因缺乏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而失利。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总量的巨幅提升,艺术影院的市场迎来发展的良机。由于我国的艺术影院经营模式还处于探索之中,加之小成本的艺术电影宣发经费较少,未能做到针对性的有效宣传,难以引导和培育观众。同时艺术影院的排片灵活度较弱,观众群体受排片场次、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难以被充分调动,影院的上座率无法保证。因此当下的艺术影院还不容易通过票房盈利,其营收途径要依靠商业电影,食品、酒水、电影周边的贩卖或政府政策补给获取,经营状况只能谨慎乐观。

五、艺术影院与首都城市文化发展的新路径

(一)艺术影院建构城市文化形象的主题性

“电影发行是指在取得影片发行权的基础上,将电影版本在规定的地区和期限内进行有偿传播的活动,或代理许可他人使用该电影版本的活动。”商业电影的发行通常以在媒体上投放海报、预告片、推广影评,策划公关活动与话题预热的形式开展。而艺术电影则多由策展人为核心,策划不同主题的系列影展活动,进行专题放映或组织讲座。策展发行逐渐成为艺术电影在商业电影发行模式之外谋求的一种新的模式,独具特色的策展主题不仅能促进艺术电影的传播,而且能够自觉地建构城市文化形象的主题特色。

排片是保障一个影院良好运营的命脉所在,艺术影院的排片与商业影院有较大区别。商业影院排片通常会根据即将上映影片的预估热度编排不同的时间段和场次,但艺术影院放映的艺术影片由于片源的不固定性,多数具有较弱的时效,因而通常以不同主题的个性化系列专题策展呈现。

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第十一个国际档案日活动时,以“用影像叩响城市的记忆”为主题策展了“诗性青岛”的特别放映,生动展示了青岛“电影之都”的城市文化形象主题。北京的MOMA万国城百老汇电影中心曾举办过“胡同影像”系列影展活动,老北京主题的影像放映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了北京城中的市井文化。“青年影像论坛”的展映活动为原本没有院线发行可能的青年导演提供了展示作品的机会。“谢晋电影四十年”“阮玲玉电影回顾展”等大师回顾主题展,均用展现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和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来传播社会主流思想,保护民族文化。

(二)艺术影院拓展城市文化形象的多样性

城市文化形象的多样性是文化生态健康的标志之一。首都地区作为全国的国际交流中心有众多的各国使馆、驻华机构云集于此,与诸多的国际都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为艺术影院与各大使馆、文化机构取得密切联系提供了可能。中国电影资料馆、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尤伦斯艺术电影中心曾与法国文化中心、加拿大使馆、歌德学院等外国机构多次共同举办法国电影展、欧盟电影展、德国电影节等多样的国际影展活动。北京国际电影节是首都地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城市文化形象国际传播的助推力。就电影的媒介生态而言,不应只有大众通俗的商业电影还应具有阳春白雪的艺术电影,艺术影院理应成为电影节展在艺术电影放映普及方面的支柱性力量。对首都地区而言,北京国际电影节与艺术影院的联姻是一举多得的一次文化盛宴,不仅为艺术电影的生存与艺术影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亦开辟了北京国际电影节展的另一种艺术景观。

(三)艺术影院形塑城市文化形象的空间性

“城市文化空间节点是那些零散地分布于城市的,具有特定文化功能的节点,是记录人们对城市记忆的符号,它可以是某个历史性保护建筑,也可以是城市特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或场所(城市广场、街道节点等)。”艺术影院作为承载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建筑体量单位,具备成为城市文化空间节点的功能与价值。尤伦斯艺术影院是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做国内原创和艺术电影展映的重要展馆,是798艺术区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机构,积极参与建构798艺术区的形象。现在798艺术区既是一个文化产业园区,更代表着一种北京特有的文化观念。

上海一家公司推出小i机器人,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短信、QQ、APP、网页、微博、移动终端、智能终端等几乎所有的人机交互渠道,用文本、语音等方式和小i机器人进行智能、自然的交互。

首都地区多种经营主体的艺术影院在同一个城市的文化空间中,虽有交集但并非竞争对手,它们各执所长、在互动合作中合力做大艺术电影的放映市场。然而,当下首都地区的艺术影院不仅数量上势单力薄,而且加盟影院艺术电影的放映也皆只作为其主体业务的一部分而存在。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北京地区是否应该有更多的艺术影院放映艺术电影来满足观影需求?”一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97名受访者中,有463人表示“希望有更多专门化的艺术影院,认为艺术影院有其独特价值”,这一数量占据总数的77.55%。由此可见大多数观众肯定了艺术影院的独特价值,认为目前艺术影院数量相对不足。

未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扩容和电影产业的平衡发展,艺术电影所拥有的空间会逐渐增大,艺术影院作为城市文化空间节点,打造出首都地区新型的文化空间,将成为艺术影院建设的新要求和首都地区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方向。

(四)艺术影院探索新的发行营销方式

2016年10月15日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成立,“它是在电影局支持下,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主要电影院线、电影创作领军人物、网上售票平台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发起的长期放映艺术电影的社团组织。”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和2018年成立的首都之星艺术影厅联盟,为艺术电影搭建了更多的专属放映平台,为首都地区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观影环境。

依靠组织的联盟性,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正在不断地创新尝试艺术电影的发行放映机制,目前专线放映、长线放映是其主要探索的新方向。2017年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是其发行上映的首部海外电影,通过在加盟艺联的全国185家影院的270块银幕上,以专线放映加长线放映的形式收获了818.1万元的票房成绩。2018年上映的《三块广告牌》在全国537家影院、974块银幕上的专线发行再加上有3个月的长线放映,影片最终收获了6498.1万元的高票房。票房反应不仅验证了专线放映这一独具创新的发行方式的效用,更提升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的市场影响力,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活力。如今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还在持续发酵,影院数和银幕数接连增长,北京地区加盟影院数量从最初的14家影院、25块银幕,上升至86家影院、128块银幕,在全国范围内更是达到1579家影院、2036块银幕。实现了从首都地区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引领发展的导向作用,丰富了城市文娱活动、激发了城市文化活力。

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艺术电影观影虽是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未来艺术院线的发展与首都文化形象的建设,将在艺术影院专线放映、长线放映与策展等发行模式的探索,通过细分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实现自身造血的运行机制,以及对于全国艺术影院与城市文化形象互动关系导向作用等方面,大有可为。

注释:

① 彭侃:《美国院线管理制度研究》,《当代电影》,2014年第2期。

② 参见陈晓云、陈育新:《作为文化的影像:中国当代电影文化阐释》,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1999年版。

③ 王梦昭:《艺术院线在中国的困境与出路》,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6页。

④ Harold L.Vogel(2001).EntertainmentIndustryEconomics:AGuideforFinancialAnalysis(Fifth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72.

⑤ [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⑥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⑦ 苏永华:《城市形象传播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页。

⑧ 饶曙光:《艺术电影“现象”与艺术院线建设的冷思考》,《当代电影》,2016年第11期。

⑨ 陆瑶、朱玉卿、付梦然:《艺术院线的生存之道》,《当代电影》,2016年第7期。

⑩ 李径宇、吴觉人、杨洋、沙丹、张耀婷:《艺术电影放映的现状与设想》,《当代电影》,2016年第7期。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