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大空间论

2018-02-10 03:11马丽华张雪燕
职教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习型社区建设

□马丽华 张雪燕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钦斯(R.M.Hutchins)的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以后,逐渐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力量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学习型城市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OECD提出的 “教育型城市”(Educating cities)的设想,1992 年发展为“学习型城市”(Learning City),这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城市蓝图。朗沃斯认为,学习型城市认识到学习在实现普遍繁荣、社区的稳定以及个体的自我实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城市作为学习的重要空间,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致力于有效整合城市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资源满足市民的学习需求,学习型城市的理念已经成为针对工业化时代不确定性因素的智力支撑。2013年10月、2015年9月、2017年9月,分别在中国、墨西哥和爱尔兰共和国召开了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和实践都得到不断拓展。在我国,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2014)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得以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百个城市相继开展了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如今,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教育整体水平已进入高位发展,学习型组织建设初具规模,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各地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呈现多元目标和模式,正显示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区域特色”[2]。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还应清醒看到问题和不足,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为使深化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构思更为具象,本文试图用一个空间模型来表示。一是价值空间,即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价值何在?我们还有怎样的发展空间?二是能力空间,即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上已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实力?三是路径空间,即通过何种路径来实现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一、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价值空间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实践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关键步骤和必由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建设学习型城市带来的广泛效益总结为三个领域:提升个体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市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朗沃斯认为,一座学习型城市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改善并优化学习质量,帮助社会积累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活跃城市的学习氛围,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3]。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亦然,不仅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建设的价值所在和价值发展空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均衡学习机会、维护社会公平

基于教育角度,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学习型城市建设在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教育公平观念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法律上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享有平等的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习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5]。通过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举办内容丰富的学习活动,调动居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确保每个公民具备基本读写能力、行使积极的公民权,可创造安全、平等的社会环境,创造“一个人人求学、人尽其才、恢宏人生的社会”[6]。

目前,我国城市内,规模、质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普及率等整体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的学校教育为深化学习型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还不平衡,学习质量亟待提高,在学校教育之外居民参与学习的意识还比较差,社会成员对自身的再教育和培训意识不强,终身学习理念尚需强化。

(二)以人为本、繁荣城市文化和经济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宜居程度、幸福指数等都蕴含着城市的文化吸引力,而其中以人为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衡量尺度。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高度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我国将“以人为本”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落脚点,进一步体现了“人是目的”的思想。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把人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第一需要,立足于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实现城市文化深层现代化。

近几年,虽然在城市的发展中注重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但城市文化的发展受历史发展阶段、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如由于贫富差距问题、教育不公问题、居民的不满情绪等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凝聚力,专业基础人才相对较为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的发展相对不足。

(三)激发社会活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学习型城市建设跨学习型社会和城市治理两个领域。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的《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2013)、《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墨西哥声明》(2015)以及《学习型城市科克行动宣言》(2017)都肯定了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战略方向,指出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升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墨西哥声明》的十大战略方向中指出,实施终身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公民保护自然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抗灾能力,提升环境管理意识,并采取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要保证市民参与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即,能够充分享受清洁的水资源、卫生设施等公共资源[8]。在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激发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活力,改进利益相关伙伴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很多城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近年来,为了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向纵深发展,通过建立社区学习场所等实践,提升社会组织和市民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参与率。然而,社会组织的活力还未被充分激发,呈现参与面不广、参与意识不强等趋势,学习型城市建设尚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二、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能力空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2012年颁布的“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A preliminary Framework of the UNESO Global Learning City index)中将评价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分为六大主要支柱:要发展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种学习活动,要为社区教育与社区学习注入生机,要大力推进工作场所的教育与学习,要广泛应用现代教育与学习技术,要在学习中提高品质与追求卓越,要培育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文化[9]。根据UNESCO这个 “初步框架”(A Preliminary Framework),从办学的基础能力、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网络信息化学习的开展、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制度法制化的跟进等五个维度,审视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能力空间。

(一)办学基础能力在不断提升

在我国,随着201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的实现,国家和地方财政教育投入总额保持增长态势。学前教育公益普惠,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已分别趋于较高水平。高校、全日制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高职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且学校教育资源正积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成人学习者接受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人学习教育层次有所提高、工作场所学习样态不断丰富、成人学习平台建设大力推进[10]。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成人教育,全面提高了从初等到高等各级教育入学率、扩大了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参与度,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当前我国经济财政形势、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人口结构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等给教育经费投入已经产生一定影响[11],我国办学的基础建设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二)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基本构建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发展社区教育以来,目前已经建立了249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其中有127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一些城市内,在市(区、县)一级建立了社区学院,街道和社区一级分别建立了社区教育中心和市民(村民)学校。可以说,这些城市已经初步构建起市、县(区、市)、街道(镇乡)、社区(居委会、村)等四级社区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起以学校为中心、覆盖城乡、面向市民的终身教育服务圈。此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多层次多样化的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推进能力与整合能力的提升,推动了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发展。但是,社区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中还面临着缺乏统筹管理部门、多元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缺失、归属模糊、专业化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

(三)“互联网+教育”迅速广泛展开

“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习,使人们的学习活动嵌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并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运用身边的科技工具进行任意学习。城市内着力拓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途径、建设高质量电子学习资源。大多地方政府注意整合各类信息化学习教育资源为市民学习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学习网络相继建成,线上学习、线下体验的全时空学习方式逐步形成,“学分银行”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项目涌现。这些实践探索为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的转型与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模式和发展路径。但是,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也给我国的教育公平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市民创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推动学习型城市发展是目前的一个新课题。

(四)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国家和地方注重学习型城市服务体系的建设。一些城市已经建立起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或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制度,政府、社会、个人多方筹措渠道不断拓宽。也有一些城市建立起一支包括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兼职工作者、社区教育志愿者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继续教育队伍。学习型党政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以及学习型团队的创建,也无疑成为深化创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载体。但是,地方政府在使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相互开放,技术和人员上开放,各部门之间建立伙伴关系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五)制度和法制化建设稳步跟进

国家和地方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各类发展规划和制定队伍建设工作标准,确保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纲要中提出“逐步建成学习型城市”,颁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2014),同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地方性发展规划,推进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持续发展。少数学习型城市建设先行城市还颁布实施了“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了法律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落实效果。但是,总体来看,还缺乏终身学习激励机制,缺少质量评价等制度的保障,“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跟进,社区参与”的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路径空间

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出的充满承重意义与支撑意义的“六大支柱”和《墨西哥声明》的核心内容中提出的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凸显浓厚人文关怀的“十大战略方向”[8],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需坚持三大方向。

一是使学习和创新成为多数社会成员发展的内在需求。理念创新是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引,“学习—创新—发展”是学习型城市发展的主轴和最基本的价值链[12]。在现有的基础上,为每个成员提供创新、多元和公平的教育与终身学习机会,帮助市民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使得他们能够自我实现,并具备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是使社会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发展、开放和共享。通过交流、开放和共享,极大丰富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促进城市的包容性。在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融合,更好地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下,推动人们“在眼界上、思想上、知识上、技术上走向开放”[13]。

三是使绿色发展理念在支撑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到贯彻。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学习型城市建设,就是从生态视角来考察学习型城市,它的特征是生命性、整体性、多元共生性和适应性[12]。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应发展社会民间组织、学习团队等,使不同人群多元化的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共存,并与社会的各类建设保持动态平衡。

在把握这三个战略方向的基础上,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

(一)建立以“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城市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核心,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产生辐射功能。较为发达的地区只有积极主动的服务于城市郊区和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某些城市地区虽然已经形成了覆盖市、县、镇、村的四级网络,但村级社区学校与城市差距很大,村民学习意识落后,参与社区教育的面不广。新型城镇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农村从农耕文化、宗族文化向城市文化转变,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等迫在眉睫。为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需要,此后应当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教育政策适当地向乡村社区倾斜,培育新兴职业农民,融入新市民生活,培育人的城镇化。统筹规划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建立协作组织,有组织有步骤的通过城市和示范区引领农村和非示范区的发展[14]。

(二)健全区域间、部门间的协作机制

在《墨西哥声明》的战略方向中,有一条专门涉及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未来策略:在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求政府的教育、卫生、科技、城市规划等部门要建立良好的跨部门协作伙伴关系。而目前,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运转还不顺,缺乏“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这样的全市统筹、协调全市的领导机构。一些城市在《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制定后具体实施细则没有紧跟制定,也未对落实进行检查,导致《条例》的效力尚难以发挥。此外,各部门所属的教育机构与教育资源之间的互通渠道尚未打通,部门所属教育资源之间的流动性和共享性不强。为避免在协调众多相关部门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创建一种比较有效的统筹协调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学习型城市建设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参与。

(三)激发民众“内在学习力”

激发社会活力,就要首先激发社会民众内在的学习力。学习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学习型城市中公民学习认知能力素质和促进社会融合紧密相连,培养公民的基础认知能力,使人们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市民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果还不够满意,且参与率不高,做好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满足市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尽快提升市民满意度是重中之重。需要满足居民不同的学习需求,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学习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力。通过激发民众的学习力,引领顶层设计,创新学习共同体以及多主体参与的体制和机制、评估标准、工作模式及自主学习、远程学习和团队学习等学习模式。在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将学习作为生活的一种基本方式,使之成为多数社会成员发展的内在需求。

(四)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力合一”推进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体现了主体多元和协同治理,即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社会。虽然有些城市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覆盖面,但多数学习型组织还停留在创建的初级层面。团队学习、在线互助学习、学习圈等高层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还未充分开展。为此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制定条例,扶持培育,购买服务,创新学习平台和服务模式。地方政府将学习和传播知识放在核心发展地位,按照自身发展要求及周边内陆地区的资源禀赋,制定切实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激励机制和目标。

(五)塑造浓郁的城市文化和终身学习氛围

浓郁的学习文化被视为学习型城市的灵魂,且文化的繁荣对提高居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建设可持续性学习型城市成为主题的第二届学习型城市国际大会,提出了维护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创建文化可持续的城市氛围等学习型城市建设策略。目前,市民对终身学习活动的知晓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进行大规模宣传显得极为重要。市民的学习需求大,但是对学习的途径未甚清晰,且对自己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定位也较模糊,参与意识尚待加强。需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创造充满活力的终身学习文化,组织各类宣传。需要向市民开放图书馆、体育馆等,配备更好的学习场所和设施。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重视对文化、社会资本的投入,塑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浓郁的终身学习氛围。

总之,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城市建设,是一项深刻的教育和城市变革。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整合区域内各类学习资源且面向社会开放,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推进弱势群体公平享受学习机会,使各类组织、成员的智力和专业优势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共享。首先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起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强调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将政府角色定位于“掌舵而不划桨”;利用规划、政策、法律等进行统筹协调、宏观调控外,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再是加大区域协作平台构建,推动家庭、社区、学校、企业等紧密协作,建成一批联动的协同创新平台。还要注重“赋权增能”,广泛激发市民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培育各种类型的学习组织,形成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源性动力。更需注重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的发展和改善减少环境负面影响,提升城市宜居程度。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目标,激发城市学习的活力,因地制宜,在深化学习型城市道路上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学习型社区建设
社区大作战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