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

2018-02-10 02:21:53杨荣丽崔晓霞
关键词:全球化跨文化一带

杨荣丽,崔晓霞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

杨荣丽,崔晓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是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基础和保障。本文在回顾中国跨文化交流历史和当代跨文化交际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几个主要概念和现象,对全球化、“一带一路”语境下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一带一路;跨文化交际;冲突与融合;多元文化

一、前言

“一带一路”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重要国际性合作倡议,主要指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和经济合作战略,它更是一个建立在历史文化概念影响基础之上的文化影响力范畴,是用文化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中国面向全球化的战略架构。“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三大洲的60多个国家、70多个经贸合作区,40多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宗教文化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文化差异,尤其是沿线国家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将直接影响中国与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影响彼此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关系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进程和成效。因此,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以促进多元文明的共处与融通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是推动我国与沿途各国的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主要保障之一[1]214。

二、中国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和现状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长足发展,文化也像人一样,若想健康成长就要不断吸纳各种营养,封闭的文化只会腐朽衰微”[2]3。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用中原文化影响甚至同化周边少数民族,同时也不断地借鉴吸取各种异域文化,战国时期的“胡服骑射”和北魏的“孝文汉化”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发展,更别提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一)中国跨文化交际的三个历史阶段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有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创、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纵观历史,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始终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主旋律。中西文化交流大体上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明代中叶之前的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这个时期的对外交流以“东学西渐”为主流,以使节、商人、宗教信徒、战争等为主要交流途径,主要目的是为了彰显我华夏民族地大物博、国力雄厚、文化昌盛的辉煌与威严,是中国“高势文化”向西方“低势文化”的输出。第二阶段是明代中叶到晚清,这个阶段的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并行。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以西方传教士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既有东学西渐的实践又有传播西方现代文明的使命,遗憾的是,由于中西文化在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经济生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再加上当时中西双方实力相当,中国无论在国力还是在文化方面还能维持表面的强大,以及西方传教士本身的局限性,使得第一次大规模的西学东渐运动黯然收场[3]。第三阶段是以“西学东渐”为主流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经过了鸦片战争的侵袭,目睹了西方列强的肆虐,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发起自强自救的“洋务运动”,这无疑给当时内外交困的华夏文化带来一线生机。虽然清代晚期的“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强国梦,但无论在军事工业、民用工矿业、新式教育,还是近代外交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为后来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当代中国跨文化交际的境遇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跨文化交际的成果,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国人对外国文化的引入并受其影响,第17届北京图博会显示2009年的进口量是出口量的10倍。引进和输出的巨大悬殊一方面是因为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层变革,人们迫切需要借助外来文化冲破陈腐的意识形态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另一方面是因为东西方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上的巨大差异,使得东西方在文化沟通上难以一种对等的方式进行。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大多数人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交往,很少与外界交流,那时人们的生活是自然朴素的和完整的。而改革开放后,新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思想文化,而经过几百年自由经济发展的西方文化此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国人面前,从价值取向到娱乐时尚,无不对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极大地影响[2]166-169。与此同时,我们的传统文化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嬗变,而此时大众文化领域呈现出的文化盲从与文化自信的丧失,使得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微乎其微,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为“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以经济带动文化,加快中国文化适应时代的步伐,走出国门,使其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为各国文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符合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理念,既是中国发起和推动的一项经济建设工程,又是促进沿线各国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倡议。然而,跨文化传播并不只是一个单向的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它包含全球化与地域性、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对峙与互动。全球化在使一部分物质层面的文化逐渐趋近的同时,加强了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意识,增加了自我认同的机会,使多元文化呈现出冲突与融合共存的态势。在以冲突和融合为主旋律的全球化文化语境中,如何贯彻“一带一路”方针,既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沿线各国的文化风情,又能够传播我国现代精神文明风貌,促进丝路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一)以多元化的视角正视文化的差异性和共生性

文化是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但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定义。沐莘认为,文化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活动及其成果以及人类对成果的享用,这是广义的文化。狭义文化是人类的心态文化,包括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是整个文化的内核[4]。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群体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传承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活动,形成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伦理、语言等,从而创造出具有个体特征的文化体系,造成文化的差异性。这种文化异质规定并塑造其文化群体。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环境或现象的认识、解释和反应,进而规范或影响他们的行为。认知科学认为,文化价值观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还会通过感知、注意力、记忆等认知因素作用于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方式。研究发现,西方人往往通过类别的方式获取语义信息,而东方人则更倾向于借助语境关系和相似性。同时,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是同承载着这种文化的民族本身相共生的,并与其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交融共进,因而国家或地区间的任何领域的交流合作都无一例外的包含着文化的元素。显然,文化的差异性与共生性是同时存在的,共生性使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是弥合差异性的基础;差异性又促进了进一步沟通交流的动力,并在相互碰撞中互相借鉴与补充。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传播与交流合作的价值,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1]215。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秉承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发展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因此,在构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时,要以多元的视角、用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 将不同民族文化的“异质性”转化为民族特色,将“同质性”进一步升华和光大,让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成果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发展平台得到继承和弘扬,是沿线各国的文化底蕴得到充实和发展[5]。

(二)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

文化冲突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大体表现为区域性文化冲突、集团性文化冲突、阶级性文化冲突、民族性文化冲突和时代性文化冲突。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的权威塞缪尔•亨廷顿是文化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今日世界文明的差异是根本的和明显的;文明的冲突将取代意识形态和其他形式的冲突,成为左右未来全球政治的最主要冲突。值得注意的是,文明的差异不仅会产生文化冲突,也是文化融合的前提,多元文化的关系有冲突,更有融合。

文化的融合,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的过程。融合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文化的融合不是整合形成单一的另外一种文化,而是一个赋予原有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动力的有层次的互动过程。一般认为,文化可以抽象划分为物质技术、制度行为和精神观念三个层次。文化的融合正是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上述三个层次的交流和渗透[6]。

“一带一路”沿线曾为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等宗教的发祥地,孕育过许多古老的文明,文化极具多样性。各国的文化差异既有利于它们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又会构成文化交往的障碍。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我们本着文化互鉴、和谐包容的文化理念,充分考虑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地域特征、政治环境、民族特点、宗教意识、风俗人情、生活方式以及利益诉求,在冲突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融合。

(三)建立国家互信体系,正确看待文化适应和文化排斥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20世纪70年代末Schumann创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中的概念。所谓文化适应,就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念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7]。跨文化适应则是两个文化体之间互动的持续过程,它是指对立的两端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而形成的一种平衡与共生的和谐状态。换言之,跨文化适应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旨在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拓展彼此的尊重、以及延伸相互接受的空间,是一种跨越边际的博弈[8]。

文化排斥是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一种反应,这里尤指全球化背景下人们身处多种文化情境中对外来文化的反应,具体是指一种本能的、自觉地、快速的反应,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如厌恶、愤怒、恐惧、嫉妒、怜悯等),并且会进一步导致对外来文化疏离、拒绝和攻击的反应。文化排斥反应的实质是在文化接触中害怕内群体文化被污染与威胁的反应背后的行为动因是为了保护自身文化的纯洁性、完整性。

面对外来文化,人们在不同文化领域中的排斥反应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相对于物质性领域,符号性领域和神圣性领域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界限分明不容侵犯的。同时。受众的年龄思想文化程度也会影响到排斥反应的大小。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节日风俗纷至沓来,人们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有认同也有排斥,对此我们需要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无论对内对外,文化适应和文化排斥都是不可避免的反应。只有沿线各国互相信任、互相扶持,凸显多元化、包容性的文化传播理念和态度,才能够使各种文化交流在排斥中适应,在适应中保持本族文化的纯洁性和独立性。

(四)倡导多元文化的同时坚持文化自主

文化是民族的内核,也是民族各社会团体的重要纽带和粘合剂。文化自主是有着共同文化意识的群体在维护和传承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自治权力放眼历史与现状,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民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自主相关。因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本身就是个悖论,一方面文化与政治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要消除民族主义带来的冲突就必须把政治和文化分开。在信息网络席卷全球的今天,伴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而来的是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不能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 就会被抛在世界进程之外,很难得到发展,甚至还会逐渐萎缩。但是文化的交融,决不是某种文化凭借其现在看来强势的经济,去侵蚀和消融其他文化,从而建立全球性的单一文化。也就是说, 经济的全球化不应当也不会导致民族文化特色的消亡。相反,文化的融合将进一步促进文化多元化,因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应建立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文化自主的前提之下,文化盲从必将导致民族内核的丧失和民族特色文化的消亡,文化帝国主义则导致政治强权主义抬头、社会经济一元化,与经济全球化背道而驰。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说: “在全球化的同时,有一种很强的要求,既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又是矫正着全球化、抵抗着全球化的,它要求地域化,要求民族化,要求多样化。”事实确实是这样.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既有求同的趋势,又有存异的要求。看不到求同的趋势,以故步自封的态度抵制文化的交流, 是有害的。看不到存异的要求,以及在这种要求下的种种努力和效果,是不符合实际的。失去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人类的文化必将停滞下来, 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而最终走向绝路[9]。

“一带一路”战略旨在促进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互动,一方面大力提倡“讲中国故事”,积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输出;另一方面努力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文化理念,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同时,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使其在“一带一路”沿途乃至世界舞台上彰显其独有的东方智慧和特色,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发展趋势。它必将深刻地影响人类文化的进程,各种文化将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各民族文化共生共存,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纵观历史,每一次多民族国家的融合与统一无不极大地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发展。而历朝历代的对外交流不仅展示了我华夏文明的昌盛,也从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引进了许多农牧业产品和工业技术,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民族文化政策和外交方针,对内进一步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对外建立了和巩固了和谐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力良好的内外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中国国力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走出去,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应有的话语权,“一带一路”是促进新时期倡导多元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战略方针,但鉴于“一带一路”沿线丰富的多样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我们要正确看待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的不可避免以及文化融合和文化多元化的必然性,在坚持文化自主的前提下,积极传播本土文化,有选择地吸纳外族文明,让华夏文明在多元文化之林绽放异彩。

[1] 隗斌贤.“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传播与交流合作战略及其对策[J].浙江学刊,2016(2):214-219.

[2] 李涛.龙之殇——中华文化的尴尬与嬗变[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6.

[3] 刘燕凌.冲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6):95-97.

[4] 沐莘.试论英汉文化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1994(1):1-5.

[5] 郑士鹏.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交流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2015(12):112-117.

[6] 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5-40.

[7] BROWN H.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Ea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80:129.

[8] 陈国民,余彤.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1):130-138.

[9] 袁行霈.多元与自主——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人类文化生态[J].群言,2003(2):20-23.

本文推荐专家:

孙瑜,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和翻译

杨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A Study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view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YANG RONGLI, CUI XIAOXIA

The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launched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is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the Two CentenaryGoals of Chinese Rejuvenation and Four Comprehensiv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nd serves as an anchor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The paper focuses on some unavoidable stag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from the view of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One Belt One Roa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flict and convergence; multicultural context

G125

A

1008-472X(2018)01-0099-05

2017-12-11

本文为陕西省社科界资助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跨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03163750)的阶段性成果。

杨荣丽(1972-),女,陕西岐山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崔晓霞(1965-),女,陕西户县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猜你喜欢
全球化跨文化一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