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下的中国文化镜像研读——从国际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出发
王晓华
(浙江工商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5)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强调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各个国家之间文化上的交流互鉴迫切需要文化的正确传播、正常理解和正面反馈。文化的传播并非简单的“输出-输入”过程,对他国人来说,在体验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其内在经历了一个“接收-认知-镜像-再认知-表达”的过程,其中以镜像阶段为关键,如何克服文化形象构建中的不利因素,发挥镜像效应的正面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通过对国际生关于中国文化论文的研读,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广度和深度,从中国文化在其心目中形成了怎样的文化镜像出发,有利于提出更加有效的树立和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的策略。
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镜像研究;国际生
在全球化纵深发展和中国和平崛起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发展的美好愿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17年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幅不同文明和文化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画卷,是一部不断创造文明、创新文明的历史书。正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融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必须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知晓中华文化的理念价值。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当今中国社会新的现代文化一起构成当前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它们共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提供了智慧和力量。习近平主席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中强调“文化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国际主义思想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天下主义”与“和合主义”的结合[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需要文化支撑,这一文化支撑一方面来自于人类文明的新复兴,另一方面来自于新人文主义的发展,而中国作为倡议者更应担负起文化共识的塑造角色[2]。从文化层面倡导“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于1939年印度哲学家的表达,时至今日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认同和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的文化沉淀,今日中国的“一路一带”战略兴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建构提供路径[3]。中华文化具有“水”文化的包容,因此完全有自信引领世界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复合建构,同时通过新的文化创造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并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和”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为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
文化形象是指国内外公众对于一个国家文化价值理念、文化传统、文化行为、文化成果等的总体认知与评价。文化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同时可以作为独立形象彰显国家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风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如何在国家形象传播的战略框架内做好文化形象传播,理所当然应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议题。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镜像效应[5]。
中国文化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自塑形象,又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被认知、评价、记忆从而形成他者心目中的形象。中国文化以何样的形象出现于世界多元文化之中,或者说中国文化给外国民众留下什么印象,不仅取决于中国文化的自我表现,亦取决于中国文化被如何传播、被谁传播、如何解读、如何评价。从某种特定的文化视野中看另一国文化形象,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体察和认知,但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选择、认知和解释往往是以自身生存和发展为基点的。以往,外国民众的中国认知多是来自间接知识而非直接经验,关于中国文化的印象主要通过各类媒介获得,而且主要是通过本国媒介获得。近年来,中国文化形象传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正通过积极的对外传播影响外国民众的中国文化认知,探寻如何在多元文化互动共生的语境中进行文化对话,加强文化沟通,展示中国文化形象,帮助外国民众跨越各种屏障准确理解中国文化,正确认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消解中国文化形象的自塑与他塑、客观实际与主观认知的反差,正面发挥镜像效应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
纵观历史,在西方文化视野中,中国文化镜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中国文化镜像,这与文化信息传播的客观条件和传播主体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传播者的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文明不能只是作为西方的一个幻像而存在,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历史机遇,利用更为广阔、更为宽容的多元化空间,发掘出中国文化的新精神和新生命,重塑东方古国的新姿态,拓展中国文化对外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积极进行中西文化对话,构建中国文化的世界舞台,打造中国文化新形象。
库利指出,所谓“镜中自我”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概念。他以“镜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1902)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我的自我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怎么看的我。镜像自我有三方面的要素:一是我以为别人看到我什么,这并不一定就是别人真的看到我这些什么,而是我以为他看到的;二是我以为别人看到我的这些后会有什么想法,其实也并不真的就是别人有的想法,而是我以为他有的想法;三是我对我以为的别人的想法有什么想法[6]。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他的“镜像自我”表明,我们形成其他人在我们身上所看到的形象,就像我们在镜子里看自己一样。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我这一课题重新恢复兴趣,特别是对团体行为的广泛研究,库利的著作又一次为人们所关注。镜像理论可以理解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从这一理论来看,文化战略的镜像阶段就是如何在自我和他者的互动中来达成自我文化认证的完成。具体到中国文化,学者们普遍认为汉语的国际传播承载着文化镜像的功能和意义。无论是主张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表现重点是中国文化如何融入美国语境,还是提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除了作为文学的自身价值之外,还有海外中国的文化镜像意义,都表明中国文化的镜像效应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7]。实际上在自身文化背景中建构他国的“形象”,可以以“镜像-溢出”效应来归纳。其中,“镜像”效应体现于对西方国家建构“中国形象”的分析与阐释,“溢出”效应则用于解决西方“中国形象”建构在全球范围内跨国界流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材料是国际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跨文化跨语言跨文体的书写可为中国文化镜像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
“中国正在一个巨大的转型中,每一秒钟它都在前进。如果想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到这里来,感受他的每一分钟”。住在杭州世贸丽晶从事橄榄油生意的西班牙学生罗志远的论文如是开头。“在加拿大或者欧洲这些地方,每个领域里的人都满了,如果你要上位,就必须等到那些人离开。但在中国有许多机会,只要你有能力、有动力,你就能在这里做出点什么来”。杭州师范大学的加拿大外教语言生David如是表述。“又可爱,又可怕。”在中国待了13年之后,法语联盟法方院长阿克曼已经中文流利,是个中国通了,他在题为《中国印象》的论文中表示,现在的中国,与13世纪末马可·波罗眼中“温文尔雅、道德高尚”的中国形象相距甚远:“不管是大发财狂还是小发财狂,他们的生活目的似乎只有一个,就是挣钱。如果为了挣钱什么都可以做,会降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
鲁迅在给《活中国的姿态》作序时写道:“尽管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变幻莫测,始终夹杂着宗教、文化与政治的沙子”,但西方人也是“第三只眼”:“西方人的眼睛是一面镜子,多照照西洋镜并没什么坏处。如果聪明一点,从这面镜子里,我们不仅能很好地看清自己,还能从镜子的折射中更好地看清西方人”。鲁迅先生对于文化的镜像效应一言以蔽之,只是现在看中国的不仅仅是西方人了。
巴西学生“Chinese and brazilian cuisine”(Barbara Cristina Da Paixao Salgues Maciel)一文讨论的重点是比较中巴菜肴特点。作者首先介绍了巴西美食的形成环境及其特点,进而分别以地域差异、日常饮食、餐厅类型为切入点,分别介绍了巴西菜肴的特点。对比中华美食,作者介绍了中华美食的背景,然后同样以地域差异、日常饮食、餐厅类型为切入点,他赞同食物与地理和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但也有不小的理解偏误,比如吐槽中国人吃蛇肉,批评中国某地有狗肉节,比如在网上看到有活取熊胆做中药等等。
非洲学生“The arrival of a new baby in Cameroon and China”(Beyala Bekono Claude Tatiana)一文从饮食、生活起居等方面讨论喀麦隆和中国人如何庆祝迎接一个新生儿。在喀麦隆,在某些族群中,女性被期待先生一个男孩儿。如果一个妇女生了一对双胞胎,这对双胞胎将带来好运或噩运。怀孕期间,根据族群不同,孕妇被要求或禁止吃特定的食物,比如不可吃猴子或者蛇,否则生出的小孩儿会长得像猴子;再比如如果吃太多鸡蛋,小孩儿会没有头发。在古代中国,妇女怀孕后应尽量避免任何改变。例如不要搬家,不要参加婚礼和葬礼。从饮食上来说,孕妇也只能吃健康的食物,避免吃生冷辛辣的食物。另外,孕妇还要避免一切伤害。例如,怀孕不足三个月不可公布喜讯。在中国,还有一些习俗,怀孕后还要坐月子,新生儿满月之后还要摆满月酒,准备红蛋,客人要送红包,新生儿满百日时要准备一些纪念品等等。文章最后强调,虽然喀麦隆和中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但在迎接新生儿方面,两个国家有很多共同之处的。如二者都有关于食物的禁忌和喜好,二者也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文化是个很好的文化研究切入点,学生对此也基本理解到位。不过论文文本反映学生对中国生育的相关认知更多的还是停留在饮食和习俗层面,要让他们理解计划生育、人口红利、老龄化社会还有难度。
德国学生在“Comparation of Chinese and German funeral customs”(Frits.Schroeder.)一文中比较了中国和德国的传统葬礼习俗。现今的德国主要信仰是罗马天主教、福音天主教以及北欧宗教。中国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同时中国的宗教背景还融合了一下儒家学派的思想。受此影响,中德的葬礼文化也有很大差异。葬礼衣服的颜色:中国传统丧服为深色的,小孩和媳妇应穿黑色,重孙们穿蓝色,女婿和其他来宾穿更浅的颜色。同时,由于红色代表了幸运和幸福,因此,参加葬礼是不允许穿红色的,而亲近的家属更是在一段时间内不允许穿着红色。德国参加葬礼应着黑色,其他深色也可被接受。葬礼之后,其他人可着任何颜色衣服,唯有寡妇需要穿一年黑色衣服。中国对逝者的纪念日为每年的4月4号或5号,中国人会为逝者摆放事物、鲜花或他生前喜欢的东西。德国大部分传统罗马天主教信仰者会在11月2日纪念逝者,称为Allerseelen万灵节。根据宗教信仰,逝者的灵魂会在那一日返回地球。活着的人会为逝者在其墓前准备面包。中国传统佛教的习俗是将会保留逝者一些时日供亲属及朋友瞻仰道别,而德国则会交由葬礼公司处理,逝者不会放在家里。德国逝者信仰的宗教不同,可能有多种方式安葬。中国民族不同,安葬方式也不同,中国汉族会将逝者火化,中国藏族则采用天葬。葬礼是中国文化中比较独特的一环,它既反映了宗教的特色,又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在这篇论文中对中国人参加葬礼的服装颜色以及安葬方式是有所误解的,在传统中国葬礼中,亲属是需要“披麻戴孝”的,换言之,应着白色或黄色麻服,而不是深色衣服。另外,传统的汉族葬礼是土葬,也不是火化。
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智慧与大国担当,同时,中国文化也具有引领世界文化发展创新的天然优势。而充分了解其他文化背景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接受与反馈是中国文化引领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第一步。因此,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中国文化镜像研究具有必要性与迫切性。近三年来,我们收集了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关于多个中国文化话题的论文数据,思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国际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知,同时探讨中国文化对其既有文化观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国际生的理解中是什么样的形象?与其知识文化背景结合后将形成什么样的意象?国际生对其学习认知的中国文化进行自我解析之后又构成什么样的想象?既有研究大多从中国文化自身特点出发,探索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契合,其研究对象是相对静态的。引入镜像理论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发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阈下,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方式、理解、接受与反作用,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研究中关于文化镜像的阐释主要集中于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而我们的中国文化镜像研读材料来源于国际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如何分析和解析学生论文所反映的中国文化镜像,特别是不同文化背景对文化传播和认同的影响,这些都需要研究者有充分且客观的判断。
镜像理论认为随着获得程度的加深,人们对既有知识会有新的发现和认知,自我则通过与“镜中之我”影像的认同而实现。就中国文化镜像而言,在国际生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认知,特别是其文化观的调整与重构。林曦在他的《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论跨文化形象学的认识论原则》中提出,他国形象构建的镜像研究必须关注八个因素。这八个因素都可以在国际生论文中找到相关的案例,正是对这样的镜像效应做进一步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策划对应的传播路径[8]。
一是想象动机污染因素,对于他国的文化形象有两种构建方式,意识形态的或者乌托邦式的,西方国家大多使用充满意识形态的那种,于是国际生在关于中国地域文化的论文中就困惑于为啥新疆西藏都是中国的,台湾难道不是一个国家吗?
二是与事实无涉因素,既然他者文化都是基于主观意识构建的,那就和客观事实描述并无直接关联,所以曾经有一个日本学生写他最崇拜的是毛泽东和山本五十六,这类学生对于南京大屠杀自然是屏蔽视听的。
三是文化形象构建只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相关,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和中国人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国际生关于中国文化的论文大多充满了褒奖羡慕,但是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新四大发明上,就是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
四是主观置信因素,也就是他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部分。比如国际生在他们的论文中对于中国人际交往中的面子和关系充满了反感,极尽嘲笑讽刺之能事。其实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早已经摈弃了这种所谓的温情关系,更依赖于规则和法律来解决问题,但是国际生,主要是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国际生还是在校园生活中屡屡要求特权,因为他们固执地认为领导同意就好了。
五是西方建构之霸权因素,西方长期宣传之下的中国只是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其他没有什么可取之处,而中国人的形象也既不勤劳也不勇敢,因此国际生写中国文化中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建筑文化和中国旅游文化,最敬佩的人物位列前三的是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
六是形象差序因素,非西方国家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有一种盲目的迷信,越是拉近与西方的距离越能彰显现代性,而靠近中国就被贴上传统的标签,所以非洲和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生虽然对于中国文化有着天然好感,但是论文中常常强调他们迷恋的是3000年中华古文明。
七是合谋因素,就是非西方国家对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建构是缺乏反思的,忽略了自身需要甄别批判建构的必要性,变得人云亦云。比如澳洲、南亚国家国际生对于孔子学院的排斥,比如个别非洲国家国际生对于援助非洲的中国企业的无端指责。
八是多元排除因素,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对于中国形象构建的霸权性力量,加上非西方国家的合谋,排斥了多元中国形象构建的可能性。因此镜像研究可以提醒并帮助我们调整传播策略,冲破单一中国形象的构建格局。实际上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摈弃了种种主观因素,真正进行他者形象建构才能获得相对清晰的镜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中国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发展滞后于硬实力的发展。作为“文化使者”的在华国际生,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关系到中国文化形象积极有效的传播。目前,来华留学的各国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大多会在中国稳定地居住2-4年。国际生一般受过或正在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长期在中国居住的机会使得他们可获得一般商人和旅行者不可能获得的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国际生对于中国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中国文化在其心目中形成了怎样的文化镜像,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且,通过研究分析来华外国留学生对我国文化形象的认知状况,可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树立和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的措施。
塞万提斯学院、法语联盟、英语协会……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在通过语言教学传播文化,传播各自的价值观,到2012年底,中国在美国就已经建立了23个孔子学院和86个孔子学堂,威廉帕特森大学每年在新泽西州要培训超过100个有执照的中小学汉语老师,广泛地无障碍地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要依赖于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反馈。中国作为历史悠久、富有活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文化大国,要重视和研究文化的镜像效应,消除偏见。
学生接触到的中国文化,并不一定是他们理想中的或者想象中的中国文化,但是只有他们反馈出来的获得认同的那一部分才是我们转播成功的文化。如何运用镜像理论获得学生的正反馈,并因此适当调整传播策略,以推进中国文化教学。
人类命运供体的支柱一是政治上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三是安全上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四是文化上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文化上的交流互鉴需要正确传播、正常理解、正面反馈,所以如何发挥镜像效应至关重要。
文化的传播并非简单的“输出-输入”过程,就他国人来说,在体验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其内在经历了一个“接收-认知-镜像-再认知-表达”的过程,其中以镜像阶段为关键。镜像阶段有何特点,影响镜像效应的动机因素、情境因素、主观因素、差序因素等要素分别如何发挥作用、产生何种效力是我们研读分析国际生论文的主要目的①。
① 参看雅克·拉康“作为我之功能形式的镜像阶段”一文,发表于1949年苏黎世第十六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
[1] 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96-102.
[2] 叶小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共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1-5.
[3] 陈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与“精神丝绸之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04-109.
[4] 李梦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想[J].哲学研究,2016(3):22-28.
[5] 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2006(7):24-27.
[6] 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3.
[7] 龙扬志.作为文化镜像的海外中文——马华文学及其学术价值[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1):26-30.
[8] 林曦.形象建构的“镜像-溢出”效应—论跨文化形象学的认识论原则[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16.
本文推荐专家:
吴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文化学。
沈小勇,杭州市委党校社科部,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文化学。
Study on Chinese Cultural Image under Human Destiny Community Building——Starting from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apers
WANG XIAOHUA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emphasizes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eclecticism, mutual communication.The spread of culture is not a simple "output-input" process,in terms of foreigners,in the process of experience of Chinese culture,they experienced a "receive-cognitive-image–re—cognitive–“express”,how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advantage of the mirror effect is crucial.Therefore,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apers on Chinese culture,we can understand their cognitive about Chinese culture,and put forward mor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et up and spread Chinese culture image
community of destiny; Chinese culture; study on image; international student
G125
A
1008-472X(2018)01-0081-06
2017-12-18
201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慕课时代中国文化课程研发(2015SCG249);2015年度浙江省工商大学课堂教学创新项目。
王晓华(1969-),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工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外文化比较,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