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诚
不久前,笔者在南京聆听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葡萄月令》教学示范课,至今意犹未尽。整堂课完全践行了其本色理论主张,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深思的地方不胜枚举。笔者试举三例进行分析,以不负黄老师授课中的真情、真意、真境。
基于学生学情、基于学习起点、基于课堂反应进行授课,是语文人共同的认知,然而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黄厚江老师真正做到了,而且做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的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好好研究。
黄老师整节课的第一个流程是考验学生文本读得细不细,询问大家通过预习觉得文章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此招出乎学生之意料,低声答“葡萄”,接着黄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调侃了学生一番,这是最自然也是最贴近文本的暖场。紧接着黄老师以第二段为例,示范诵读了一遍,学生马上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了”,黄老师以此为突破口,层层设导、步步深入,学生与之对话,轻松自然、深入文本,师生紧贴文章,低空滑行,你一言我一语,在没有任何预演的前提下,两者配合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让笔者感到好课的境界在于说不出的惬意、温馨,看似轻松却不轻松的发人深省。
到压缩文段环节,黄老师预留了足够的时间,既没有催促学生,更没有流于形式,因为学生的答案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一切问题都是增长点。在黄老师与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对话中,渐渐廓清了学生的认识、指明了阅读的方向,而后再将自己的压缩文段亮出,与先前的指导合二为一。引发的课堂对话更加集中,正如散文一样,由散而聚,足见老师的功力。因此这是一节授课过程十分鲜明的课,与眼下有结果无过程、有学习无思考、重学会轻会学、重继承轻创新的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价值。
黄老师努力追求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他和学生在语文世界里的交流和对话如此的顺畅灵动,实在发人深思。
黄老师认为语文课应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纵观这节课,贯穿始终的便是贴合文本语言的探索与对话,一切的活动、课堂对话、预设与生成,全都以品悟母语、紧贴文本为主体,没有旁逸与斜出,更没有文本之外的任意扩展与延伸,师生完全沉浸在语言的体悟、训练与习得中。
上课伊始,师生对“了”字的品悟由此引发了对汪曾祺先生口语化、儿童语言“真”品悟;既而以汪先生苦心经营的随意,品悟其淡而有味、修饰少、不刻意的语言特质。接着通过不同段落语言的对比以及对短句的自然剖析,感悟汪先生语言背后的洒脱,随后一阵见血指明散文的特质。让学生将全文压缩到最短,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拎出葡萄“生长周期”这一关键词。让学生对比“周期”与“月令”的不同,从美学角度使学生自然明白了文学的美,真是环环相扣,语言的训练不着痕迹,却渗透在这节课的方方面面。学生思维的认知也因而由浅入深、由困惑迷蒙到清爽明晰。这样纯粹的课的的确确值得我们研究,特别在一味求新探异的当下语文教学生态环境中,我们更有责任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扎扎实实地进行言语训练,将语文学科的“干货”本本真真地传递给学生。
通过《葡萄月令》这一课的观摩,笔者就黄老师深入多层地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做法尤为钦慕,特别是在具有示范性的大型公开课上,能有几人怀着对语文的敬畏如此干净纯粹的上课?
放眼当下的公开课与评优课,泛人文化现象相当严重,教师凭借其言语的才思以及煽情的功夫,动辄使学生、听课老师潸然泪下,数度哽噎,全课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人文教育,并且将时下感人的故事引入课堂,其动情的诵读、精妙的分析、煽情的引导,的确具有语文的元素,却惟独少了所授课文这一篇的“体悟”。
黄厚江老师自成一体,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他都坚持真理、坚持自我。在《葡萄月令》这一课例中,黄老师坚持通过语言的赏析与品悟,展开课堂对话,既而在补充作者相关资料后,自然而然地引出汪曾祺与葡萄园里葡萄的关系,学生通过九月的果园及最后一段的品读,很快感悟到汪先生历人生之艰难困苦、种种打击后的坦然与纯真,感悟到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背后的真谛,感悟到他的人格之美。而这一切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仅仅是依托文本及因学定教顺势引入的教学艺术水到渠成,这不能不令听者敬佩。
所有恰切的人文教育以“少就是多”的教学智慧淌入学生的心灵,下课后学生定会带着对美的探索源源不断地生成更多的人文感悟,而这一切在于教师保护了他们的思维与想象的空间。
追求语文的本色教学,黄老师的《葡萄月令》一课,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他对语言文字玩得如此炉火纯青,他背后的苦心经营,基于学生学习的灵动对话,深入多层地品味文本语言,不着痕迹地进行人文教育,他所给予我们随性但不随便的精神滋养,其精彩、其丰厚、其深思、其大爱,确实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