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群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圣经”,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高峰,这是毋庸置疑的。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他们或评点、或考据、或索引,这些流派的研究有的是追求《红楼梦》中所体现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有的是探索曹雪芹的身世和生平,但是一般都是将重点放在了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但有些也忽略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艺术特色。虽然《红楼梦》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在《红楼梦》的教学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
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红楼梦》是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的著作。《红楼梦》在思想方面有两条主要线索,一个线索是贾宝玉和两位女主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另一个线索就是原著中“四大家族”兴盛衰败的历史。从写作的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的生活化、个性化的小说,它的语言描写绘声绘色,作者擅长写对话,而微妙的心理和人际关系都尽在不言中;作品对生活和人性的细节洞烛幽微,作品描写的各种人物都穷形尽相,各具特色;文中还有大量的诗词和历史典故,这些都营造了非常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行文方面说,小说结构严谨而且全面,以“草蛇灰线”这种写作手法,创造了一个网状结构,结构复杂却不乱。所以,《红楼梦》的教育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学语文教材中 《红楼梦》的选文不少,以《林黛玉进贾府》最为常见。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进行《红楼梦》选文的教学时,首先向学生介绍《红楼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作者的一生中有什么事情对这部著作产生了影响。紧接着就是根据文章的内容,对人物形象性格进行探讨,进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品味文章的艺术性,最后在课堂上适当进行延伸。但是大多教师都忽略了学生,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探究性,这既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思维品质,也不能很好地实现文化传承。
《红楼梦》选文教学,当然要对人物性格形象进行探讨,要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品味文章的艺术性。然而,教学如果只涉及到以上方面,是远远不够的。针对《红楼梦》在目前的教学中所呈现的问题,笔者结合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研究和探寻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进行《红楼梦》选文的教学中,要确立有意义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所以,《红楼梦》选文的教学,应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阅读中完成文化的传承。既然是选文,在教学中就要着眼于作品的思想艺术精华。《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是什么呢?反封建说大而无当,大文化百科之说又显得太笼统。其实,《红楼梦》的核心故事应该是宝黛的爱情故事,所以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设计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宝黛故事”展开,那么宝黛形象是重点,宝黛语言要细细品味,宝黛的命运要展开探究。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其他媒介。新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红楼梦》的影视作品很多,比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就是大众认可的经典作品,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可以与2010年版《红楼梦》作一比较,同是《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片断,87版的黛玉在吃饭前后一直关注别人的举动,端来的水是漱口的,还是喝的,一一照着别人的样子做;而2010版的黛玉东张西望,显得没心没肺,压根没有初进贾府时“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行一步路”的拘谨状态。两下一比较,影视作品的表达方式就有所体现。显然,跨媒介交流有效地促进了阅读。
最后,《红楼梦》的选文是根植于整部小说的,不应该把选文与整体割裂开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作为教学的基础,从而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与艺术架构,感觉、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当然,因为教学课时等的限制,阅读也要注意方法,可以把略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像“宝黛初见”的精彩场景,可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进行强化,贾府富丽堂皇的环境和布置就可以一笔带过。如果能引导学生阅读后进一步撰写阅读笔记进行交流讨论,那么学生的体会和思考将会更加丰富。
在对《红楼梦》选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曹雪芹的文字所笼罩着的唯美的诗意和灵性之光,还可以在思想和审美方面得到有效的陶冶,如果能充分地探究《红楼梦》的美学意义,这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