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因素影响对导致患者产生风湿病,研究发现表明扶阳理论治疗中医风湿病具有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有效,值得大力推广。同时,扶阳理论能够广泛地推广在广大家庭中。因此,对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种因素均会导致患者产生风湿病,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免疫反应。机体在对抗原物质时,其通常会直接或者间接地通过巨噬细胞进行信号传递,对有关T细胞进行活化,促使其产生各种具有炎性的细胞因子,最终损害组织器官[1]。T细胞再活化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与同抗原结合产生免疫复合物,对器官以及组织产生损害作用。(2)感染导致风湿病。在中外研究文献中发现:微生物所产生的抗原,其能激发产生各种免疫反应。(3)遗传因素导致的风湿病。一些风湿性疾病主要是因为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其人类组织细胞抗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4)环境因素导致的风湿病。紫外线会导致患者产生系统性红斑狼疮。(5)内分泌因子导致的风湿病。患者孕激素或者雌激素失调,其同样会导致患者产生风湿病。(6)其他因素。口服较多的避孕药等药物同样会产生风湿病[2]。
大多数风湿病都会导致关节病变,一些患者仅仅会有疼痛感,而严重的风湿病患者临床表现为红、热、肿,生理功能受到损害。风湿病通常会对患者的身体系统起到侵犯作用,疾病病理会相互的重叠[3]。大多数临床症状都类似,比较典型的是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异质性也是风湿病的特征,亚型不同,遗传发病背景不同,产生的临床症状以及疾病轻重程度也会不同。在人体血清中,有大量的免疫复合物以及抗体出现,在沉积组织以及器官中不断地沉积致病。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过程中必须要求于本。在《内经》中,阴阳学说是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该理论不但对阴阳学说的概念与内容进行了详细地阐述,同时还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方式与治疗规律进行了阐述[4]。《周易》是阴阳概念产生最早的时候,其代表乾坤二卦,与其它卦象相比较,阴阳的卦象意义更为独特。而八卦、六十四卦的产生也是由这二卦所演变的。阴阳学说的逐步形成,便也逐渐形成了人们对天地特性的认识。而阴阳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便是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从自然界的现象角度来看,万物的生长与生存均需要借助于太阳,而这一过程中就存在着阴阳关系。即便是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阴阳关系仍然存在,维持人体生命需要氧气,而组织器官以及脏腑均是阳的化生。气血的盛衰自然也会对机体生命强弱造成影响。机体阳气缺损导致患者产生各种疾病。所以,强调阴阳扶持对于疾病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几年来,广大医学家更加重视扶阳理论,通过协调阴阳关系来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风湿病属于一种免疫性疾病,其会侵犯患者的组织器官,严重影响风湿病患者的正常功能,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5]。很多风湿疾病患者大多具有关节症状,治疗前需要有效地完善治疗方案,最终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起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促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在中医中,其对风湿病发病原因的解释主要是正邪两者之间相互斗争,正气虚是导致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风湿病在中医中属于痹病,由风寒湿三者之间相互夹杂而形成的。(1)风痹:风痹主要以感受风邪为主,对患者肌肤、关节、经络进行侵犯。这主要是产生在患者上肢、肩背位置处,呈现恶风、出汗等临床表现。(2)寒痹:由于患者阳气不够,主要受到寒气的侵蚀,所以其肢体关节比较疼痛。当遇到寒气时,其疾病症状会更加加重,温度回升时才会有效缓解[6]。(3)湿痹:主要是感受到湿邪为主,湿邪停留在患者肢体、关节以及肌肉中,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者肢体、关节或者肌肉部位出现肿胀或是疼痛,关节麻木。
3.2.1 扶阳理论的关键点 温阳为主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关键。在最近几年来,中医扶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中,扶阳理论更加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阳气为主阴气为辅,主张扶持阳气,尽量选择干姜、桂枝以及附子等一系列的温热药物进行治疗[7]。从现代疾病特点以及疾病变化情况来看中医扶阳理论治疗方式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治疗效果也比较明显。人体最为正常的生理是以阳气为主,而人体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阴阳关系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所以,保护扶持阳气是扶阳学说进行疾病治疗的根本。
3.2.2 扶阳理论强调“阳主阴从” 郑钦安是著名的扶阳理论学派的研究者,其认为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活在一口气。阳气停留的一刻,阴气也同样存在。阳气流通顺畅,阴气没有受到阻滞,人体自然不会发病。而阳气不足,稍微地有所阻滞,人体就容易产生各种疾病。由此可见,重视人体阳气,在辨证治疗中扶持阴阳,这是治疗疾病最为关键的内容。中医学中主张以疾病预防性治疗为主。在治疗的药物中,要尽量选择一些辛温扶阳益气类的药物,最终起到疏通经脉的作用,进行有效的气血协调,起到良好的疾病治疗效果。扶阳理论认为阴阳是相辅相成的,但是阴气处于随从地位,阳气为主。只有阳气旺盛,才能有效地保证阴气。因此,扶阳理论将重点还是集中在“阳主阴从”。如果阳气化生温煦作用消失,阴精也难以形成。
3.2.3 扶阳理论的主要用药 在应用扶阳理论进行中医风湿病治疗的过程中,其主要用药包括干姜、炮姜、桂枝、附子等。同时也需要一些辅助性的用药,主要包括天麻、甘草、砂仁、半夏、夏枯草等药物。干姜也被称为干生姜,味道比较辛辣[8]。在《本草纲目》中就有对干生姜的记载。干生姜能够引入血药入血分、气药入气分。同时还有去除恶养新的作用,具有阳生阴长的用意,适合气血虚弱的患者应用。但凡有吐血、下血、有阴无阳的人都可以应用干生姜,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附子也被称为乌头,属于扶阳治疗的首选药物,具有补火助阳、止痛散去寒冷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肢体寒冷、气脉微弱、阳气虚弱的人。但是在应用附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的剂量、煎煮的时间以及炮制效果等。如果使用剂量过多,炮制不合理甚至煎煮时间不够,这都容易导致患者中毒。因此,要尽量选取少量附子应用,孕妇、阳气过盛的人不得使用附子。吴茱萸是经过嫩果炮制晾干的传统中药,属于味苦的镇痛剂,也可以用于驱除蛔虫。吴茱萸味道比较辛辣,头痛以及肝胃虚寒疾病患者采用吴茱萸治疗比较好。其能有效地减少患者呕吐、散去寒气以及止痛。桂枝,又名为肉桂,将其叶子去除以后直接晾晒就得到桂枝。其比较温和,具有去除寒冷的作用,在风寒感冒中应用桂枝治疗能有效地帮助患者暖胃、顺畅血脉以及补足阳气。同时,桂枝具有较好的镇痛与癌症防治效果。天麻也是扶阳理论中的一道中药,其具有活血利水的作用。而夏枯草是具有消肿、清肝作用的中药。砂仁中药比较温和,具有下气止痛,温暖脾胃、防止人体呕吐、止泻的作用。在人体感到腹部胀痛、肠鸣时,采用该种方式治疗最为适宜。同时,干草药用价值也比较高,可以有效地治疗心悸怔忡,脾胃气虚等问题,起到消炎止痛、抗过敏的作用。但是甘草药物也不适宜大剂量地服用,服用过多容易导致浮肿,甚至会出现血压上升等不良反应。在药物配伍方面,桂枝与附子联合使用能有效地散去表面的寒气,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同时,将干姜、天麻、砂仁混合利用,其具有帮助阳散风邪的效果。甘草附子汤还能治疗风寒化湿,散去寒气,具有较为明显的止痛作用。中医扶阳理论治疗过程中要以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制剂方案,通过对症下药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人体阳气不足气虚会导致患者风湿,中医通常强调用“扶阳”理论为人体补充阳气,最终达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达到防病保健效果。但是,在利用扶阳理论进行中医风湿病治疗的过程中要结合患者疾病实际情况考虑,不得拘泥于一种用药风格,做到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最终提升风湿病治疗效果。
[1]韦程凡.浅谈扶阳理论在中医风湿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16,18(10):49-50.
[2]杜义斌,段艳蕊,万启南.中医扶阳学说及其在老年病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浅谈[J].中医药学报,2013,41(6):105-108.
[3]方统念,赵静.浅谈扶阳法在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5,16(8):954.
[4]许国斌,孙永生.四逆汤类方之应用体会——浅谈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J].医药前沿,2014,28(31):336-337.
[5]张国清,刘琼,王云娜.浅谈扶阳学派辨治施治思路--秦老师临床辩治思路施治总结[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8(1):89-97.
[6]温桂荣.浅析张仲景扶阳法在临床中的应用[J].全国第十八届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2015,56(7):88-93.
[7]许国斌,孙永生.四逆汤类方之应用体会--浅谈扶阳理论的临床应用[J].医药前沿,2014,58(31):336-337.
[8]王健,黄辉,蒋宏杰.扶阳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