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根基

2018-02-09 21:55党刘栓
关键词: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中华

党刘栓

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引 言

最近几年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2014年3月7日,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1]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同澳门师生座谈时指出,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基础[2]。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反复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是因为文化自信对于任何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一个民族的命运与该民族对自身文化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没有凝聚力的民族,因而也是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民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更应该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4]。因为只有党具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才能引领全社会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磅礴力量。

1 文化自信的内涵与作用

1.1 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身处其中的文化充分认同和肯定的稳定心理特征。文化自信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以礼敬和推崇的态度对待本土文化。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离开对本土文化的坚定认同,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同时,这种认同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充分肯定本土文化积极价值的同时否定其消极的成分。第二个特点是以批判借鉴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既不全盘拿来,也不全面排斥,直面外来文化的挑战,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繁荣的成分,坚决抛弃外来文化中的糟粕。第三个特点是对本土文化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文化一旦停滞就会没落,任何优秀文化都会不断发展和繁荣。文化自信既是对本土文化历史成果的礼敬和推崇,更是对本土文化未来不断发展繁荣的坚定信心。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应该是怎样的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在接受《求是》杂志记者采访时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自信,对本土文化坚持礼敬、推崇、坚守的态度,对外来文化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5]。

1.2 文化自信的作用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承载着一定的核心理念,这些核心理念以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为载体被传承,并随着历史发展越来越坚定地被该民族的成员信奉和弘扬,从而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必然对自己的文化具有高度的自信,因为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往往会早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面临危机的时候,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团结起来,凝聚成万众一心战胜艰难困苦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之所以能够摆脱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形成的高度文化自信不无关系。今天,我们要团结凝聚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同样也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文化是制度之母,作为组织要素的制度是文化观念的凝结,是文化观念的客体化。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对社会制度的看法,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社会制度往往采取不同的态度,也会选择不同的制度变革方式。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制度的演进方式会有所不同,文化是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的重要原因。当人们把某种制度模式当作思考问题的起点以及社会实践的评判标准的时候,这一制度模式实际上就成了一种文化理念,也就是说,制度模式成为文化的构成要素。文化演变与制度变迁紧密联系、相互影响。文化承载着一个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制度实行的效果,而制度的确立反过来又能够强化这种文化。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文化是制度选择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基础和关键。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制度自信,增强制度自信同样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是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根基

共产党员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能够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基础之上。这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向同行。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思想内涵、思维方式等与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就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顺理成章,不存在价值冲突。

2.1.1 “大同社会”的社会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契合性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礼记·礼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这样的状态:财产共有,人们没有私有观念,每个社会成员都参与社会劳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友爱、互助的关系。自古以来,“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我国深入人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提出“等贵贱,均贫富”主张,如太平天国运动把未来理想社会描绘成“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状态。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要建立“天下为公”“使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营,幼者有所教”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有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范围内根本无法解决的社会矛盾,必然被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是科学理论,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更是现实的运动。中国古人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具有极强的空想性,与共产主义理想不可同日而语,但它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想象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至少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2.1.2 “天下一气”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契合性

中国古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统一于物质性的“气”。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阴阳二气”是“道”的产物,宇宙万物则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冲气以为和”)的产物。针对有人以“气”的无形性来否定其客观实在性的思想,张载提出:“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正蒙·乾称》)他认为,充满“太虚”的“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是“无”。此外,中国古代思想家还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认为“精”或“精气”既是物质现象如“五谷”“列星”的本源,也是精神现象如圣人胸中之意气、“鬼神”等的基础。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思想家“天下一气”的思想已经直观地猜测到宇宙万物统一于物质,精神现象是物质的派生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是由物质所决定的。“天下一气”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契合性。同时也应该看到,“天下一气”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差别,它是直观的和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不仅认为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还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天下一气”思想所不具备的。

2.1.3 “阴阳学说”与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契合性

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存在于事物统一体之中,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之间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易经》中就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宋明理学更加强调阴阳互补、化生万物的作用,宋代学者沈括曾说过:“阴阳相错而生变化。”“阴阳合德,化生万物者也。”(《梦溪笔谈》卷五)他认为,宇宙万物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其内部蕴藏着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二气”。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存在于任何事物发展的始终,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相通性。同时,也应当看到,阴阳学说并没有脱离经验形态,还只是朴素的辩证法,不能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相提并论。

2.1.4 “理势合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契合性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集中表现为“理势合一”的思想,“理”在先秦之前大致指自然规律,随着时代更替,被赋予了社会发展规律的涵义。“势”,具有权势、威势、形势的含义,为法家和兵家所常用,随着时代的更替,被赋予了社会发展趋势的涵义。“理势合一”是指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两者之间不存在矛盾。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思想家就对历史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反对天人感应、祥瑞灾异的宗教思想,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汉代的王充指出:“国当衰乱,贤圣不能盛;时当治,恶人不能乱。世之治乱,在时不在政;国之安危,在数不在教。贤不贤之君,明不明之政,无能损益。”(《论衡·治期》)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即“时”“数”),不为任何人(无论“贤圣”还是“恶人”)的意志所左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明确提出“理势合一”思想,他说:“迨得其理,则自然成势,又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读四书大全说》)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理势统一”的过程,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他还认为:“人也,即天也,天视自我民视也。”(《读通鉴论》卷十九)说明他看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还体会到社会历史发展与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存在某种关系,管仲在《管子·牧民》写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可以看出,管仲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物质生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综上所述,中国古人已经猜测到历史发展趋势与人民意志之间存在一致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着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从自然界贯彻到人类社会,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理势合一”的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通性。同时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虽然能够指出人们的生活状况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但并没有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从本质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这就使中国人民选择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源,也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文化滋养。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向同行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着中国化,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注入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灵魂,孕育产生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一方面,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指明前进的方向。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博大精深,但其中既包含有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促进社会进步的精华部分,也包含有落后、保守,阻碍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糟粕部分。那么,怎样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呢?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那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剥削阶级立场上加以判断;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用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加以判断。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不断产生和积累真善美的内涵,去除假恶丑的因素,不断获得蓬勃向上的活力,进一步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只有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染和塑造之下,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传统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对社会制度态度和对社会制度变革方式的选择,从而影响了社会制度的演化变迁过程。把中华民族历史上所积累的丰富文化资源运用到道德教化、制度建设、社会治理之中,更容易为人民所理解、接受和认同,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借助中华民族所习惯的表达方式、实践方式来传播和运用,并不断吸收中华民族历史上积累的丰厚的思想资源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鲜活经验而取得发展,使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硕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胜利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

综上所述,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就会迷失方向;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就会缺少中国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中国共产党员坚定文化自信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价值取向上是相容的,在政治方向上是一致的。

3 共产党员要努力提升文化自信

3.1 共产党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既包含对当代社会有积极作用的精华,也包含落后于时代、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封建专制制度的糟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括为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个方面[7],对当代社会都是有积极作用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而那些为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封建专制制度服务的思想,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糟粕。共产党员要带头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带头批判和揭露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而要判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则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做出判断和评价。这就要求共产党员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判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各种观点和理念,从而正确认识哪些是符合时代进步潮流的精华,哪些是阻碍时代发展进步的糟粕。

3.2 共产党员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

共产党员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文明与其他人类文明曾经交互繁荣:中华文明曾领先世界千年以上,西方文明的崛起和领先是工业革命之后所发生的事情,迄今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无比灿烂的中华文明完全能够证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曾经交相辉映:中华文化曾经是人类文化的高峰,西方文化是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渐走向繁荣的,西方在文艺复兴过程中曾经吸收和借鉴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可见中华文化走向复兴是有历史根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发展和进步伴随着中华文化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发展和繁荣,中华文化走向复兴是有现实基础的。共产党员要积极学习中华文化的各类典籍,理解其核心理念和精神实质,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古圣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博大情怀,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知之深方能爱之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越深,文化自信就越坚定。

3.3 共产党员积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精神的一致性。共产党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劝谕人们大公无私、积极进取、向善向上的思想内容,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言必信,行必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这些思想内容塑造了中国人的灵魂。共产党员要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来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建立深厚的文化修养。

第二,要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文化。孕育和发展于战斗年月中的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得以产生与巩固的直接来源,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无比珍贵的优秀基因。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英勇奋斗,支撑他们的正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而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得以建立和巩固的,也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经受革命文化的洗礼得以升华的。共产党员要自觉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学习革命先辈信念坚定、热爱人民、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经常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来激励自己,在实践中提升思想境界,砥砺品质,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先进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无数优秀共产党员之所以能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在于他们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在参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得以形成和升华的。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并在此过程中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磨炼思想品德,坚定理想信念。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价值取向、精神内核、立场观点等方面具有许多相通和一致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同向同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产党员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有利于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自信,才会产生传承和弘扬的使命感和自觉性,文化自信是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根基。共产党员要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1]徐伟新.坚定文化自信[J].理论视野,2015(10):5-7.

[2]习近平总书记访澳门大学赠书与学生座谈[EB/OL](.2014-12-31)[2017-03-07].http://agzy.youth.cn/qsnag/zxbd/201412/t20141231_6374923.htm.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2017-03-0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4]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5]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 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J].求是,2017(9):26-28.

[6]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关于未来社会的核心命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6(3):4-14.

[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17-01-26)[2017-03-0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126/c1001-29049653.htm l.

猜你喜欢
共产党员理想信念中华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作答
——献给优秀共产党员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共产党员,上
共产党员,上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