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史学、情景教学、知识变革与人的回归
——论2018年全国文综卷I第42题的课程意义

2018-02-09 20:55刘道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中心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航海试题

◎ 刘道梁 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中心

近年文科综合高考试题之42题,均能较好地反映课改走向,是课改的风向标。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42题以考查历史现象入题,继承了2017年高考同题的风格,较好地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评析备考,需从较高的理论站位及专业能力出发,去体会其中蕴涵的历史知识论的变革,及其对引领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具有非凡的意义。

一、历史现象:蕴涵史学功能的转向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性作品,出版于1719年。试题要求“提取一个反映近代早期重大的历史现象,对其进行概述和评价”。那试题中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历史现象、历史事实与历史概念如何区分?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历史课程与教学,这些都是历史教师评析试题时要重视的。

什么是历史现象?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是事物本质的表象反映。历史现象是指历史事物或历史运动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比如,中国人贴春联、相互拜年贺新春,便是一千多年来[1]就存在的历史现象。由于各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的一致性,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正是由于相似性,才有可能找到历史的规律。[2]历史现象具有文化意义,它是普罗大众都参与的历史。

那什么是历史事实?发生过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事件以及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历史事实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人类历史的全部客观过程,这是尚未被全部发现或被书写的历史事实,是一个有待不断发掘和永远研究的领域;另一种是被书写的历史事实。被书写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称之为历史史实。[3]如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便是历史事实。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但往往很难发现。历史事实必须经过历史学家的发掘和整理才能为人所知,此时的历史事实便变成了史实。但历史史实经过了史学家的书写,便融入了个人的、团体的、民族的和国家的,甚至阶级的情感和价值立场。所以,绝对客观的历史事实,是很难被史学家所发现并书写。

什么是历史概念?概念便是经过史学家抽象出来的历史事物的本质,它是在一定历史哲学主张下的建构。比如“五四运动”,即经过了唯物史观的建构,以阶级分析方法进行阐述,升华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本质认识。任何历史概念都不会是简单的历史事实的堆砌,但概念的形成不能离开历史事实,离开了事实的追求,历史概念的形成便是说谎和教条。历史概念的形成需要有正确价值观下的历史信念,把历史意识与具体的历史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对历史的规律性认知。

让我们回到试题本身。有人说,42题的历史现象就是指“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概念,是史学家在一定历史哲学基础上对那个时代资产阶级历史活动的本质性认知。根据上文阐析,试题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现象有“航海冒险活动”、“工商业贸易”、“开办种植园”、“黑奴贸易”、“个人奋斗”、“殖民领地开发与建设”、“新教信仰”等。这些历史实践,都是近代几百年间欧洲社会从事的历史实践或文化现象,具有稳定性、相似性特征。

历史现象的背后是历史事实,历史概念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二者均反映历史的客观性。那么,到底是研究历史现象能获得历史的客观性,还是研究历史概念能获得历史的客观性?长期以来,求真分析性史学在于研究一个个历史概念,以期获得关于历史事件和概念的真实性。在求真获智的理念下,历史学和历史教学都是在追求历史的规律性认识,试图掌握社会发展规律,成为历史的主人。但是,历史事件和概念的创立本身,就是一定历史哲学下的建构,史学和历史教学都不可能获得真理性认识。但研究历史现象则不同,由于历史现象有着长期稳定性,更加便以成为历史学家以科学方法处理的对象,历史的真实性反而容易获得,使历史学逼近科学[4]。另一方面,文化现象不是上层社会的政治史,而是普罗大众的生活生产史、社会习俗史。这样的史学更接近历史的真实,更易为人们所接受。青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提升价值素养,历史学服务人生的功能,便在现象史学中得以实现。比如,在本题历史现象中,考生可以对“新教信仰”现象作出概述并评价,确立起新教的奋斗敬业、专注虔诚的价值观和人生幸福观。

二、教学情景:历史核心素养的媒介

文学是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其中内容必然具有一定的史料意义。早有学者认为:“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5]本题为考生引入的情景是小说的故事梗概,它的出现,有力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引入历史教学的情景意义和特殊的史料地位。

情景之情可以有情感、情绪、情操、情思和情节等基本内涵。试题要求“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提取的“情节”必然与考生的情感相连,这种情感可能是学生已有认知之后的理性情感,也可能是学生的个人道德喜好的德性情感,还有可能是与学生美育相关的审美情感。因此,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善、美的力量。“情景”是受教育主体人格成长的媒介。所以,抓住了“情”,便抓住了学生成人的关键。“情”的入场,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因为无论哪种“情”,都意味着“人”的到场。情景的引入,其实质在于否定了知识真理伦理观,教材也变成了情景本身,而不是必须掌握的真理,它和其他各类情景的地位是一样的。这就否定了教材知识的真理性地位,其背后的历史教育哲学是“知识中心”的教育本体变成“儿童中心”的教育本体。这是教育的“人”的回归。

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培养青年学生思维与表达的严密性和可信性,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做到论从史出、有理有据。本题的材料,作为特殊的史料,可以实证什么呢?在承认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试题要求考生提取一个情节,指出该情节反映的欧洲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航海冒险活动、工商贸易和黑奴贸易、开办种植园、西欧人的个人奋斗以及新教信仰等等,这些现象无一不是欧洲近代早期的西欧人长期从事的历史实践。小说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反映,虽有虚构,但任何作者的创作,都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

“史料实证”作为史学方法性素养,是要与“历史解释”结合,方能产生新的历史认知。如学生若提取出“航海探险活动”作为重大历史现象,那么就可以作如下回答:

为了寻找黄金、香料,在基督教的强大普世主义驱动力之下,葡萄牙和西班牙从15世纪开始了航海探险活动。著名的航海探险家亨利王子,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却热衷于航海事业。亨利王子创办航海学院,收集各类航海数据,绘制航海地图,制作航海仪器,建造适宜远洋航行的多桅三角帆船。那个时代的航海活动,都是向传说中的黄金遍地的东方进发,航海过程中,他们抢掠沿岸居民,占领无人小岛建设殖民据点。第一个成功到达东方的探险家达·伽马,满载黄金香料而归,使葡萄牙走上了一条商业帝国之路。近代早期的航海探险活动持续了一百多年,但由此而引起的殖民商贸活动却持续了几百年,直到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才慢慢销声匿迹。航海探险活动不是纯粹技术意义的航海,而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活动;由此崛起的早期的葡、西两大商业帝国第一次瓜分了世界。[6]

概述和评价的过程,便是历史解释的过程。考生在阅读-提取-概括-评价的系列思维活动中,产生了新的历史认知,其心智与人格得以成长,价值素养得到提升,创造性精神得以实现。

三、历史知识:历史课程改革的驱力

何为历史知识?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是,当我们把教材也当作一种教学情景时,教材便变成可以批判、可以质疑的对象。此时,教材知识不再是必须掌握的真理。这种教材知识观的变化,源于历史学科学属性地位的嬗变。十九世纪以来,科学帝国的大厦逐渐形成,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几乎所有学科,都加入了科学帝国俱乐部,成为其中的会员,历史学也不例外。自此,科学取代哲学成为人类知识世界的霸主,它控制了人们的思维,左右着人的价值观。但是,科学性知识一旦确立统治地位,其固执贪婪性便开始显现。它“把人异化成知识的奴隶”,统一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事物的反思和批判力量”;同时,知识对物质世界的占有,使得人们安于现状“自愿放弃对超越性理想的追求”[7]。二十世纪中后期,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主导的后现代社会,知识科学性的神圣地位开始被动摇。学者指出:后现代社会知识不再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而是向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型转变[8]。开始于世纪初的第八轮课改,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开的。它强调本土知识的意义,不再盲目追求西方的科学性知识;它推崇人文性知识的价值,主张把个体经验和知识融入了课程。

回到试题本身,题目要求考生概述和评价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这样的过程,便是这种知识观的反映。考生解题的知识,不再完全来自于教材,而是来自于个体知识和经验。它可能来自于考生平时的阅读和积累,来自于考生的个体理解和感悟,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来自于一定史料或教学情景下的主体性探究。诚然,还有一种历史知识,它来自于一定历史哲学下的建构。所以,当知识的科学真理伦理观被颠覆的时候,知识民主化的时代就要到来。本题的知识来源正是知识民主伦理观的产物。

教育具有时代性,一个时代的教育,必须有那个时代的课程来支撑,而一个时代的课程观便观照着这个时代的社会需要。这种社会观照的意义,反映了教育的本质。本试题要求概述和评价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作为一种过程哲学视角下的思维形态,它要求考生思维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过程性思维的实质,是张扬人的创造性。它反对的是孤立静止地看待这个世界,反对的是知识的碎片化。分析是理性主义的产物,分析性思维之下,表面上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分析使得人类主宰了自然,对自然的掠夺和社会的分割,造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近年文综试题弃分析型试题,出现了大量的归纳、综合、概述、评价类试题,这类思维能力的考查,便是对这种社会现实需要的观照。

现象史学提升人的价值感,服务人的生活;情景教学实质在于由情入景、由景生情,使真善美的力量变成学生成长的素养;知识变革在于知识产生的民主化,过程性思维张扬了青年学生的创造性。总之,高贵的历史学正走向每一位普通民众,史学越来越彰显其人学本质;历史教学走向学生主体,每个人都是历史知识的创造者,教学价值更加趋近社会消费性,中学历史课程及其教育改革,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反映。知识本位已经过去,人的回归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注释】

[1]参阅谭婵雪:《我国最早的楹联》,《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2][3]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5]何成刚、沈为慧:《历史小说:一种重要的历史教学资源》,《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6]本答案设计参考了唐晋主编:《大国崛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39页。

[7]杨暘:《知识化的祛魅和人的回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77-78页。

[8]石中英:《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航海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大航海争霸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航海博物馆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失衡滞后的航海高级人才教育
航海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