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珂 东莞市常平中学初中部
2017年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课中,把鸦片战争前40年中国被掠走的白银表述为“掠走白银3亿多两”,而部编版则表述为“3亿至4亿银元”。作为结算单位,“银两”与“银元”虽一字之差,但放在鸦片贸易中,两者差异很大,孰是孰非,值得探究。
1.品质差异:银元来自国外,最早流入中国且流通较广的是西班牙银元,它铸造于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成色为93.7%。银元的单位是“圆”、元,重量相当于库平七钱二分,1块银元大约可以换算为0.72两纹银[1]。
鸦片战争前,纹银的质量低于银元。清政府法定的纹银成色为一般为93.5%,但由于各铸造炉房的差异,各地的银两存在重量不足、成色不足、平砝(秤)不一、流通中损耗较大等问题,银元则无其弊。在中国流通的外国银元,重量、成色标准,制作精美,流通范围很广。道光年间,“今中国沿海江、浙、闽、广等处, 洋钱盛行。若长江溯流而西,至芜湖即不用, 北上过黄河亦然。”[2]于是,银元在中外贸易中逐渐成为首选货币。以至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中国的赔款亦以银元为单位。
2.政府限制:由于鸦片走私的增加,外流白银数量骤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了禁止纹银外流的对策,如贵州道监察御史黄中模于道光二年(1822年)上书严禁纹银偷漏出洋。[3]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刑部亦颁布禁令“黄金白银出洋,均照私运米谷出洋例治罪”[4]。但仍有外商从事倒卖银元,他们“以贩货为名,专载洋钱,至各海口收买纹银”[5],回国后将纹银重铸为洋银,反复循环,以牟取暴利。由于鸦片走私等原因,白银外流的现象未得到遏制。据估计,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流出的白银,平均每年约七、八百万元(合白银约五、六百万两)。[6]
3.实际结算为“银元”:严中平等记载,1800至1839年,中国进口鸦片413026箱[7];庄国土估算1800—1820年,外商运往中国的鸦片约为170200箱[8];吴义雄估算1821—1839年,中国进口鸦片279239箱,总计449439箱[9]。这一组数据与部编版的表述基本一致。据马士统计,1800—1838年间每箱鸦片均价约为750银元[10],中国被掠走约3亿至4亿银元。如折算成银两,大约2亿多两,与北师大版表述的数据出入较大。
由此看来,鸦片战争前我国被掠走白银总量,部编版的表述更贴近史实。
【注释】
[1][5]李勇五:《中国明清银本位货币制度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2]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金融史料组主编:《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清政府统治1840—1911年》,北京: 中华书局,1964年,第52页。
[3]王贞虎:《百年沧桑话“洋钱”》,《金华晚报》2008-06-29。
[4]陈致宽:《黄爵滋与禁烟运动》,《历史教学》1980年第9期。
[6]李伯祥等:《关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进口和白银外流的数量》,《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7]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22页。
[8]庄国土:《茶叶、白银和鸦片:1750—1840年中西贸易结构》,《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9]吴义雄:《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贸易再研究》,《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0]Morse,Chronicles, vol.3.p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