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美学视野下肖邦钢琴音乐风格探究

2018-02-09 19:18焦杰洁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叙事曲肖邦波兰

焦杰洁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1000)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美学的一大特征就是音乐家们在作品中表现出强烈地追求“诗意化”人生理想,突出表现就是作曲家们生活在时代变革的思潮涌动期,资本主义的文化浪潮不断冲击着封建文化思想。在这一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一部分音乐家感受到封闭式的现实生活令人窒息、使人失望。为了消除现实生活的无味和沉闷感,作曲家们寄希望于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用艺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审视传统,用细腻的艺术之笔描绘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对民族文化的创新性运用中抒发自己最炽热的激情,描绘自己最激昂的自由想象,以此来“浪漫化”现存世界。伟大的波兰音乐家、钢琴诗人肖邦在自己的钢琴作品中以天才的个人想象力和细腻敏锐的洞察力对钢琴语言进行创造,将手中的琴键与理想进行诗意化的结合,尤其是把浪漫主义艺术家对心理描绘的手段和技巧,运用到各种钢琴体裁,如练习曲、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夜曲等,极大地丰富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就让我们走进肖邦的钢琴世界,寻找浪漫派音乐美学在肖邦的钢琴创作中蕴含的民族性、抒情性和革命性的特征。

一、民族化音乐语言暗示钢琴诗人的怀乡之情

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得艺术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1]。浪漫主义作曲家立足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和民族性审美观,采用传统音乐题材和作曲形式,表达了民族精神和艺术品质,在作品中展现出浓郁的民族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一)运用经典的民族文学素材

“从体裁的来源来看,肖邦的钢琴叙事曲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叙事诗、波兰民间的杜马和欧洲专业创作中的声乐叙事诗的创造性发展。”[2]19作为一个19世纪波兰的音乐家,肖邦自幼受到家庭和学校里弥漫的浪漫主义文化气息的熏陶,少年肖邦对密茨凯维支等浪漫主义民族诗人充满浓厚的兴趣,之后在巴黎与海涅、巴尔扎克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的交往中,其创作热情被极大激发。在其4部钢琴叙事曲中,肖邦就运用了丰富的民族文学素材,如民歌曲调、民歌的即兴性变奏手法以及波兰爱国题材等素材,扩充和丰富了叙事曲的内涵和结构,使作品散发出浓厚的波兰民族文化气息。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根据民族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写成的,《第二叙事曲》是受密茨凯维支的诗歌《魔湖》直接影响而写的,《第三叙事曲》则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诗歌《女水妖》写成的[2]52。从美国音乐家和钢琴教育家爱德华·佩里对肖邦钢琴叙事曲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结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歌以及民族音乐语言对于肖邦钢琴叙事曲创作影响是深刻的。

(二)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

在肖邦的钢琴叙事曲中,不仅用民族化诗歌作为题材,而且更多取法于民族语调的钢琴语言证明了肖邦叙事曲的民族性。“在肖邦的音乐中,民间的根源表现得最清楚的恐怕要算是旋律了。”[3]波兰民间音乐的旋律柔和、宽广,真挚感人,在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和f小调第四叙事曲的旋律设计中,肖邦就采用了波兰民间游唱歌手演唱的旋律和民间乐器“班都拉琴”的旋律。叙事曲一开始就把听众带进波兰民间生活场景,紧接着乐曲对都达和波兰提琴的音色进行模仿,那宽广、忧伤疑问式、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犹如游唱歌手怀抱六弦琴,娓娓而谈,道出波兰民间故事和传说,伴随着舞蹈,把听众带进波兰民间故事情节中。在第一叙事曲的第33小节、119小节、120小节作者加入和弦外音和变化半音等“钢琴花腔”式的装饰音,增添了旋律的流畅性,使得富有浓郁民间特色的音乐旋律回响在钢琴织体上空。在节拍的运用上,肖邦更是保留了波兰民间音乐的三拍子特点,节奏灵活而富有变化,除了第一叙事曲的引子与尾声外,4首叙事曲都以四六拍或八六拍从头至尾,贯穿全曲而富有变化。这样的节奏安排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既能增加作品的动力性,又保持了波兰民间音乐特色。

二、抒情性音乐蕴含忧郁的诗人气质

在浪漫主义美学看来,情感模式是艺术的一个公认的基本模式[4]。因为在浪漫美学那里,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熔炉、情感的源泉、情感的海洋,“伟大的诗歌是诗人正确合理地激发伟大激情的一种艺术,渺小的诗歌是诗人激发较小激情的一种艺术”[5]。

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英国诗人华尔华兹说诗歌是情感的自然流溢。没有激情就没有浪漫主义音乐,肖邦一生中创作出来的钢琴作品都是其激情澎湃的写照,他钢琴作品的抒情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特性音调

肖邦在钢琴创作中经常使用特性音调,如“叹息性”音调、“宣叙性音调”等,使得旋律更加细腻而富有歌唱性,从而饱含感情,表达出作曲家内心激荡的情感。在其《a小调前奏曲》中出现的下行四度后又上行三度的音调,犹如人的叹息,哀婉而又悠长,被人称为“叹息性音调”。肖邦意在表达自己听到华沙陷落的消息后沉痛悲伤的心情,此后该音调多次出现在其他作品中,如《玛祖卡》《夜曲》以及《前奏曲》《f小调幻想曲》等。这种叹息式特性音调的运用,给肖邦的钢琴曲增添了几多忧郁和伤感。除此以外,在肖邦《夜曲》中还采用了“田园性”的五声音阶,构成特定音调。这种音调的运用使得宽广悠长的旋律线条在下行时变得更加细腻、抒情,更富有表现力。在夜曲中,作者将这种五声音阶与悠长的旋律线条相结合,表达具有东方气息的音乐意境。不仅如此,肖邦还在夜曲中保留古典主义时期经典乐汇之一“宣叙调”,作者在同音反复时喜欢运用慢速的三连音节奏或带附点的音型,用连贯的旋律线条把夜曲的情绪用说话的速度和语气表达出来。由于抒情性旋律的创造性使用,使得钢琴的表现力大为增加,把作曲家内心对民族的爱、对敌人的恨、对友人的情、对山河的恋十分细腻地表达出来了。为此,肖邦拥有了“钢琴诗人”的称号。

(二)旋律发展

在肖邦的钢琴作品中,用旋律线条的许多变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是肖邦抒情性的又一大特色。肖邦喜欢通过主题和再现变化主题两者的对比来展现丰富的旋律语言。通常主题旋律是歌唱性的旋律线条,而在再现变化中肖邦用变奏的方式让原本歌唱的旋律展现炫技性质的器乐表达,也就是用华丽的装饰来丰富旋律线条的姿态,进而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流向。

1.特性音程衬托旋律。如在肖邦的乐曲《船歌》中,主题a是从意大利民歌发展而来,肖邦将民歌中特有的旋律曲调和三、六度特性音程融入主题中。当该主题在呈示段中以a1面貌出现时,肖邦对a做了技术性处理:通过颤音、倚音以及三度双音等多种润色的加花手法,加大了a的表现效果,让民歌特性的旋律展现出丰富的色彩,也让a1实现了歌唱性和器乐性的结合,见图1。

图1 肖邦F船歌

2.装饰音的运用美化旋律。在肖邦的创作中,也常使用固定模式的连接乐句来装饰旋律,装饰性的乐句,以琶音或者音阶式的进行为主。通过他巧妙且自由的添加,让钢琴旋律通过华彩式的进行展现灵巧的声音线条,显现了肖邦即兴的风格。在《船歌》乐曲的尾声部分,肖邦就采用大面积的华彩来装饰旋律,让快速进行的音群增加旋律的华丽效果,也让音乐展现的效果更为流动。表现出游人在摇船时演唱与生活相关的民歌歌谣、小曲,直观地表达出船歌的优美意境。见图2。

图2 《船歌》尾声部分

单音旋律发展虽然也具备抒情和表达的能力,但在效果上远不如有装饰音加入的旋律线条,在演奏中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装饰音对于旋律表达的重要性。肖邦在这首作品中反复、大量、多次使用各种装饰音,尤其以颤音为主。乐曲中频繁出现不同形态的颤音,说明装饰音已经与旋律线条不可分割,需要在弹奏中赋予手指灵动,让颤音展现出不同的表情。通过主动的颤动让音符流动、歌唱起来,让旋律线条绵延不绝。肖邦对装饰音的创造性运用,证明了其不愧是“钢琴诗人”和“旋律大师”。

3.特性和声的运用增加抒情效果。在肖邦的《船歌》中,作者通过三段结构加连接段过渡的方式让结构变得更加柔和,12/8拍的节拍为乐句提供了宽广的气息。歌曲的旋律主题创作来源于意大利民歌,即三、六度的双音音程的叠置关系。故而整首乐曲的旋律发展都是建立在此歌唱双音的基础上,在演奏中把握双音构成主体的旋律时,要求钢琴在共鸣和振动中完成泛音效果的展现。这对演奏家提出了较高的演奏要求,即在能够自如地控制柔美的单线条时,将其糅合起来,保障弹奏时的流畅度。

特性旋律音程、装饰音和特性及声音程的使用,赋予乐曲的核心要素——旋律较为自由的表现空间,从而恰当地表现作曲家的情感。肖邦在《船歌》中使用这些技法的同时,也在《玛祖卡》《夜曲》《舞曲》中成功地运用这些因素,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心情。

三、时代感激发诗人的革命情怀

肖邦在钢琴创作中不仅体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和艺术性,而且还表现出高度的革命性。这是浪漫主义艺术家在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对国家、对社会表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肖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和革命性尤为明显,这跟他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肖邦成长于灾难深重的波兰,外国的野蛮入侵使得波兰的主权和领土被侵犯,波兰人民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反抗外族霸权和统治的革命运动。这就是肖邦生活与成长的大环境。肖邦在少年时期受到周围市民阶层广泛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强烈的民族情感的影响,以至于后来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深刻的革命性。

(一)革命题材直抒胸臆

在肖邦的钢琴创作中,革命题材的钢琴作品富有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充满了他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爱念和反抗异族压迫而革命的坚定决心。1831年,由于受到迫害,肖邦流亡法国,当他在巴黎得知波兰华沙起义失败后,悲愤之下写出了具有号召力的钢琴作品《c小调革命练习曲》,热情讴歌波兰人民为了摆脱殖民统治而掀起革命浪潮的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同样在《降A大调波兰舞曲》《降b小调奏鸣曲》《第一叙事曲》《d小调前奏曲》中肖邦都采用革命题材,为波兰人民的革命事业讴歌,“我愿意高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感情所激发的声音,使得我们的作品——至少我的作品的一部分能成为战歌”[6]。在肖邦的作品中,浓烈的爱国情结和革命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将钢琴作为武器,运用民族性音乐语言,向侵略者发出了强有力的反击。

(二)音乐语言描绘革命史诗般画卷

不仅音乐的题材表现肖邦的革命性思想,而且肖邦在音乐语言上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凝练个性化音乐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革命情怀,描绘史诗般的革命画卷,这是同时期其他作曲家所不能比拟的。如他在1831年创作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就是以祖国革命为背景,用音乐语言刻画了起义失败引发的悲痛心情:作品一开始就用极富张力的不和谐和弦和16分音符快速下行音阶,描绘出不安和动荡,预示着革命的异常艰苦卓绝和反革命势力的强大;紧接着乐曲在c小调上连续展开离调和转调,和声的急剧变化,把音乐引向紧张,高潮迭起,形成一股波澜壮阔的感情洪流,起伏跌宕,扣人心弦。1831-1842年间,肖邦的叙事曲是其根据民族史诗创作出来的革命性作品,其中《g小调叙事曲》就是根据诗人密茨维凯支的斗争题材诗歌《康拉德·华伦洛德》创作而成。在音乐开始段,肖邦安排了缓慢的单音曲调引子部分,就像一首长诗缓缓展开画卷,又像一首带有动机的旋律缓缓奏起,带领听众走进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去感受主人公勇敢坚毅的性格,体会紧张的悲剧气氛。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波罗乃兹舞曲也是肖邦革命精神的标志。虽然波罗乃兹在巴洛克时期就被巴赫、亨德尔等作曲家所运用,但是“肖邦的波罗乃兹舞曲却在音乐史上开拓了一个新的篇章,他赋予了其更高的思想性和更高的艺术价值”[7]。肖邦在继承波罗乃兹舞曲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大胆创新,有的打破传统的调性布局,有的增加了华彩段,有的增加了装饰音,等等。这些赋予了作品乐观豪迈、热情矫健的气质,从而显得深刻刚毅、大气磅礴,彰显出强烈的革命性。

正如舒曼在评价肖邦的钢琴音乐时所说,肖邦有着梦幻般抒情性的特征,又有着激情的、悲剧性的特征,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的钢琴音乐体现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家的时代风貌,既有描绘个人情怀的抒情性作品,又有民族意识觉醒时所特有的怀乡之情。因为肖邦祖国波兰所处的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使得肖邦在音乐作品中多了一份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担忧,而这是同时代其他音乐家所欠缺的。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2]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索洛甫蹉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0:7.

[4]寇鹏程.古典、浪漫与现代:西方审美范式的演变[M].上海:三联书店,2005:156.

[5]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刘象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0.

[6]朱裔文.谈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民族性[J].作家,2010(12):78-79.

[7]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324.

猜你喜欢
叙事曲肖邦波兰
“钢琴诗人”肖邦
进军波兰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波兰睡眠研究会
肖邦叙事曲创作的文学特点研究
肖邦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网络时代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