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剧场”与戏曲文化产业:问题与对策
——以周口市“周末公益剧场”为例

2018-02-09 19:18陈晶晶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周口市周口演艺

陈晶晶

(南京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穷地方能否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河南省周口市地处豫东平原,历代以农业为主,素有“中原粮仓”之称,经济、社会、文化水平相比河南其他地级市较为滞后,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周末公益剧场”(原“周末一元剧场”)项目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回答。从2008年举办到如今,“公益剧场”利用本土丰厚的戏曲、曲艺等文化资源,协调政府、企业、剧团之间关系,在众多文化产业项目中独树一帜,收效甚丰,同时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发展问题开辟了一条良性发展途径。

笔者2014年获批的周口市社科联项目“‘周末公益剧场’对周口戏曲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与启示研究”(项目编号ZKSKDY-2014-66)是首个针对本地“公益剧场”进行研究的调研项目。该项目采用田野调查法,通过现场观摩、针对性采访、受众调研等方式,多次进入周口文化局、群艺馆收集资料,同时借鉴全国其他地域同类项目经验,详细考察了周末公益剧场的发展历程、项目规划、产业特征,撰写《“公益剧场”与戏曲文化产业:价值与启示——以河南省 Z 市“周末公益剧场”为例》调研报告,得出公益剧场对周口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价值与启示主要在“助推剧团发展,改善演出困境;培养戏曲编演人才,提升演艺人员的自我价值;同时尝试转变戏曲体制,扩大社会投入,激活市场力量;满足群众对戏曲等文艺样式的精神需求,增强戏曲的产业效益”[1]。但是,周末公益剧场在为周口地方文化繁荣做出贡献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潜在挑战,有的问题在近两年愈加突出。因此,有必要对周末公益剧场的现状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发展现状

“周末公益剧场”是周口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以“文化惠民”为目的的重大公益文化活动项目,自2008年4月创办以来,各类演出共350余场,直接惠及群众100多万人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1年,它被批准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后又经过两年努力,该项目最终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殊荣。

该项目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产业模式,将周口丰富的戏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对周口戏曲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与启示。《中国文化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周口日报》、周口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单位都对“周末公益剧场”的演出盛况进行过报道,在城市中形成了良好观众效应与艺术口碑。

(一)政府:“政府主导”到“政府包办”

“周末公益剧场”是官方主导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它由周口市政府领导,周口市文化局主管,周口群众艺术馆承办,以周口市文艺创作室、周口戏剧艺术研究院、人民会堂等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周末公益性剧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文化局文化科。这从文化制度上决定了“周末公益剧场”的官方性质,明确其为政府文化宣传及公共服务领域的“官方工程”。因此,在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及运营实施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政策制定及实施、演出计划、市场运作等拥有彻底的决定权及操控权。为此,周口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周口市“周末公益剧场”项目建设规划》《周口市创建“周末公益剧场”示范项目宣传工作方案》《周口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制度设计研究方案》。各项针对性方案与举措的出台为“公益剧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与政策保障,同时也反映出官方意志对该项目的强烈渗透。

近两年,随着国家对“公益剧场”扶持力度的加大,周口市政府出台了《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及方案》,规定了经费的适用范围、账目预算、用途及预期效果等,提出周口市政府每年拨专款100万元用于“公益剧场”的演出活动。该资金与中央补助金一并统一使用,实行专款专用。毋庸置疑,国家与政府在财政上的巨大投入,为保证“公益剧场”的正常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带着“政府包办”色彩的运作模式也对“公益剧场”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公益剧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面子”工程,导致“公益剧场”在节目的创新性、演艺人员的积极性、市场的参与度、观众的兴趣度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激活对策。相比前几年刚兴起时的火爆程度,“包办”模式使得“公益剧场”影响力逐渐下降。

(二)市场:企业参与由“积极投入”到“投入减缓”

“公益剧场”启动的前期,除了政府提供大头的资金支持以外,还注重吸纳企业的经济力量、人力资源及文化源泉。周口众多国有企业、中小私营企业先后加入进来,如中国移动公司、中国邮政、中国农业银行等企业先后以直接注入资金,或采用间接的冠名、联办、专场等方式参与支持。企业借助“周末公益剧场”这一文化品牌展示了自身形象,提升了社会信誉度。这种策略曾一度使企业与剧场演出建立了良性互动,将市场资金转化为公益剧场演出活动的文化资本。

但从近两年“周末公益剧场”的演出情况看,由于“周末公益剧场”观众数量整体减少,企业在剧场的投入也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企业随着“公益剧场”的“降火”而先后削减投入甚至停止参与支持。虽然演出大幕上依旧不乏中小企业的冠名,但是相比“公益剧场”早期各市场主体的争先恐后,现在可谓是“风平浪静”了许多。

这与“公益剧场”的“政府包办”模式可谓有深层关联,这种模式本质上是远离市场化运作的。对于企业来说,支持投入无非是为了与政府交好以获得自身发展的有利优势,并非出自搞活传统艺术的市场目的,因此企业的投入还是要看政府的“脸色”行事。在这里,企业不是市场主体,而“公益剧场”终究不是市场经济下自然生发的产物,而是官方养大的“孩子”。

(三)观众:观众数量由“场场爆满”到“人烟寥落”

“公益剧场”演出的公益性使受众欣赏“零门槛”,在最初几年确实很好地调动了观众欣赏的积极性。笔者在2012年曾多次去演出现场观摩,还是“周末一元剧场”时期接触的一些经常观看节目的观众,发觉公益剧场低廉的门票售价点燃了市民久违的文化热情。那时候,往往还没到周末门票已经被抢购一空,排队买票的场景和场场爆满的演出现场,成为周口市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一度出现“小马扎挤剧场”的盛况。

但是笔者在2014、2015年去观摩演出时,发现偌大的人民会堂,空余出了大量的座位,观众数量稀少。笔者曾在2015年上半年连续3个月每周都去演出现场调研,发现多以老年观众、固定观众为主,几乎没有年轻观众、知识群体及新兴观众群体。虽然“公益剧场”力图在节目上做出新的突破,除传统戏曲、曲艺节目之外,还增加了武术、杂技、歌舞等综合艺术节目,形式也由传统的演出变换成擂台赛、选秀等样式,但是依然难以挽回观众流失的局面。

二、现存问题

“周末公益剧场”项目作为市政府的重点惠民工程,在近9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周口戏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周末公益剧场”在发展中也凸显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现行文化体制拖缓传统艺术产业化进程

“周末公益剧场”实行的是“政府包办”的运营模式,这种官方主导下的文化艺术体制在政策、管理及运作上保证了公益剧场的公共文化服务属性,也在范围上惠及数百万周口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是这种官方包办的文化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拖缓了周口传统文化艺术的产业化进程,降低了公益剧场能够产生的对周口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产业化作用。

文化体制问题与我国长期以来文化制度模式有关。自2000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要求。《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提的要求,科学界定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突出公益性质,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2],而“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与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3]。

周口市文化事业制度基本还是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化体制,由政府全额拨款,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对其进行领导和指导。“周末公益剧场”在政府主导下,周口文化事业部门的管理运作下开展文化工程。这种官方包办的文化发展模式不得不面对市场自身的规则,不仅不利于“公益剧场”往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地方文化事业单位的转型改革与发展。

(二)原创剧目缺乏,演艺人才“老龄化”严重

1.经典剧目开发殆尽,原创剧目缺乏

“公益剧场”在传统戏曲经典剧目演出中,制作保留了一大批如越调、道情、豫剧、坠子等传统戏曲艺术经典剧目,同时和周口市越剧团、地方县剧团等几十家演义单位形成长期的签约制合作关系,整合了多种地方文化资源。每年40~50场的不间断演出,使“公益剧场”在传统剧目的开发与演艺方面已经殆尽,有一批经典剧目轮番重复上演。高频率的重复演出使公益剧场戏曲表演总是“老一套”,即使是资深戏迷也深感疲乏。

因此为了挽救流失的观众群体,近两年的剧场演出,不再像前几年以戏曲、曲艺演出为主,而是开始走大综艺路线,加入歌舞、杂技、武术、交响乐等众多的艺术样式,以弥补戏曲艺术演出的不足。这种大综艺演出由于缺乏地方文化特色,反而使“公益剧场”走向大杂烩的演出路子。这对继承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作用终究有限,在改变观众大量流失的困境上依然没有太大起色。

同时,原创剧目缺乏,新的编剧人才跟不上需求,也是公益剧场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笔者曾和群艺馆的一位编剧老师聊天,他谈道:“没有太多的新剧目,主要是没有人写,剧场总是靠老剧目支撑,缺乏发展的持续后劲力。”虽然前几年曾出现过像《都市霓虹》《都市彩虹》获得国家戏剧“文华奖”,田汉戏剧奖编剧奖和河南“五个一工程奖”等众多奖项的精品现代剧目;但是近两年的剧目原创能力明显不足,新编的古代戏和现代戏都没有出现轰动全国的盛况。这种新锐编剧人才匮乏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周口,从全国范围看,优秀的戏剧编剧人才也是相当稀缺。其中的教训是,除了在传统经典剧目上做精,还需要加大对新的编剧人才的引进,增加一批原创剧目的创作、制作与演出。

2.演艺人才“老龄化”现象严重

“周末公益剧场”的演出人才主要由市、县各艺术团体的演艺骨干构成,这里面有诸多老艺术家;同时公益剧场有专门的演出培训辅导队,由各剧团戏曲、曲艺、歌舞表演方面的众多老骨干成员组成,专门为公益剧场的各项演出进行专业指导、培训。这可以为公益剧场培养一大批优秀戏曲、曲艺演员。其中,剧场演出骨干主要还是资历较老的艺术家、演员,新的演艺人才由于年轻、经验少等诸多原因登台的机会不是很多,戏曲观众欣赏戏曲也主要是看名角儿表演。这在无形中也为剧场演出的新旧接替带来掣肘。

(三)市场主体投入比例下降

戏曲演艺团体大多演出剧目单调、演出模式单一,演艺人员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剧团常年也没有几场演出,导致群众的文化需求多年得不到满足。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文化市场带有比较浓重的计划经济标志。在全面实施传统戏曲院团改制前,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集中应用于经济领域,向传统戏曲文化市场延伸得比较慢”[4]。

“周末公益剧场”演出活动的推出,在政府主导下运行,增加了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对完善我市戏曲艺术体制,活跃戏曲等艺术演艺队伍,提升演艺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周口市地方税务局和文化局曾联合出台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凡是对“周末公益剧场”等公益性服务项目进行物质支持的社会力量、企业或者个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此项政策出台之后,先后有多家企业对公益剧场进行赞助,其中中国移动周口公司连续投入资金100万元,市邮政局投入90万元,中建七局投入18万元,社会企业力量的注入使“周末公益剧场”的资金投入逐步实现了社会化和常态化。剧场开办前5年,社会化投入累计达556万元。社会力量与政府投入一道,形成了公益剧场的资金保障体系。

但因“公益剧场”背后的文化管理体制依然是政府领导与监管各文化馆、艺术馆、剧团等文化单位,这些单位都是文化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供养演艺人员,维持其发展,因此市场主体——企业对公益剧场依然只是一个补充与完善的作用。企业投入无非锦上添花,没有企业参与,“公益剧场”依靠政府投入照样开展。因此,“公益剧场”本质上的官办性质导致市场的介入力量十分有限,且并非完全自觉,更多带有一种与政府攀交情的实利目的,在“公益剧场”运作步入稳定期后,市场化的投入及运作力度明显降低,投入比例开始下降。近两年来,各企业在公益剧场的资金注入明显不及前几年力度大,中国移动周口公司、市区多家银行由以前的大力投入逐渐缩小支持比例,市场化社会化投入逐年降低,这在相当程度上减缓了周口传统文化艺术向文化产业转型的步伐。

(四)观众兴趣度降低

最初的“一元剧场”花1块钱看整场节目,极大降低了观众文化消费的门槛,在调动观众欣赏的积极性、体现“公益剧场”的公共服务性与公益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相比前几年观众对“周末公益剧场”的门票一抢而空的热情,这两年“公益剧场”的观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热情度上显然“冷静”了许多。近两年,“公益剧场”的观众群体除传统戏曲戏迷之外,还吸引了少年儿童、学生、职场白领等观众群,但总体上剧场演出较起初万人空巷的盛况,冷清了不少。问题可能在于,演出剧目总是“老一套”,演艺人才出现断层,逐渐走“大综艺”形式也造成受众分散化现象严重。

2015年笔者曾多次观摩公益剧场的实况演出,发觉现场观众相比前期戏剧观众较多的情况,变为老、中、青、幼受众分层化明显的趋势。这种转变在为扩大“公益剧场”的受众群体,培育地方文化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在观摩起初,笔者对观众人数还是很欣慰的,但是两小时左右的演出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观众明显就少了许多。诸多观众观赏表演大多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片段性,他们大多由老年人和儿童构成,小朋友们更多是把剧场当作玩耍的空间,而老人因为年纪大,体力不支等因素也很少能全程欣赏到底,更多年轻人则是出于好奇,加之免费演出,所以进来欣赏一会。

实质上,剧场里最忠实的观众是场上演员和选手的亲友团或者粉丝们,像“戏曲票友大赛”“武术擂台赛”等形式的演出,观众多为前来加油鼓劲的亲友们和资深戏迷爱好者,真正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观众群体是不成形的。这显然成为“周末公益剧场”的另一个尖锐问题。从效果上看,一方面是演出主办方绞尽脑汁为每周的演出倾心倾力,另一方面则是观众数量的锐减,观众热情度的降低。如何解决这一紧迫的现实矛盾,是“周末公益剧场”未来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三、发展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由“包办”到“引导”

每年近百万的政府投入虽然在资金上确保了“周末公益剧场”的正常运转,但是长此以往必将对“公益剧场”的创新及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政府需要转变职能,对“公益剧场”由“包办”变为“引导”,同时制定相关政策、计划吸引企业投入,扩大公益剧场中社会化投入比例,进而促使“公益剧场”对周口市传统文化的产业化转型产生示范作用。

在这里,笔者举渭南地区“一元剧场”的案例与“公益剧场”做比较,为周口市“公益剧场”的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新想法。渭南“一元剧场”与周口“公益剧场”是同一年被评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它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在陕西渭南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力。与周口市“公益剧场”政府包办性质不同,渭南“一元剧场”主要是渭南市秦腔剧团转企改制后,以“一元票价”为创意,创立“一元”品牌,实行商业化运作,以票价和吸收企业赞助等方式搞活剧团经营,后期政府以每场3000元的价格购买剧团演出服务,从而实现剧团、市场、政府三方共同协作,保证剧团每周的高品质演出。此种模式一方面确保了剧团的生存,激活了戏曲市场,另一方面为当地民众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政府以较小的购买代价,完成发展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政治目标。总体来说,渭南“一元剧场”立足于当地特色传统艺术,“把商业演出与公共文化服务合理结合,提供多样的公共产品,为满足民众的公共文化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5]。这与周口在运作中以地方文化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为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注重政府自身资源的整合和社会动员的运营模式有着明显区别。

总体来说,“渭南模式”对传统地方文化艺术向市场化、商业化方向转型发展的做法,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长足生存与进步,在满足地方群众的文化需求上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周口模式”在促进地方院团向市场化转型这一块做得并不如渭南。政府全权包揽的思路虽然在整合各种地方文化资源上有重大优势,但是长期来看,并不适合地方文化艺术院团的自力更生。输血输得再多,都不是自我更新的造血功能恢复后爆发出的强劲又持久的生命力。

(二)加大剧目原创性,培养新锐戏剧演艺人才

经过多年的发展,“周末公益剧场”推出了一大批经典的保留剧目,在保护周口地方戏曲文化传统方面功不可没。这批剧目作为公益剧场的品牌剧目完全具备长期公演的条件,为“公益剧场”保持自己的品牌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公益剧场”还应同时加大对传统剧目的改编,尤其是原创剧目的创作。“公益剧场”如果能成立专门的戏剧创作小组,聚集周口众多优秀的编剧人才进行新剧目的创作,无疑能大大缓解现今的“剧目荒”问题。新剧目需要结合现代市民的生活、情感及思想,同时符合传统戏曲艺术规律,兼备现代思想意识的新编戏曲、话剧、小品、歌舞剧等剧本。只有从源头上解决剧目匮乏的问题,才能为“公益剧场”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还应大力培养新锐的戏剧演艺人才,注重对年轻及业余演艺人员的扶持,解决演艺团队的“老龄化”及出现的“断层”问题。建议形成专门的人力资源储备组,聘选老一辈的演艺行家对新人及业余剧组进行艺术教学、指导和培训,提高年轻及业余演艺人员的表演素质与能力,克服演艺团队中的“新老断层”现象。

(三)政策上继续倾斜,推动企业参与投入

政府应从政策上推动企业参与支持“周末公益剧场”,可以继续采用减免税收、加大公共宣传提高企业声誉等方式,吸引企业参与到“公益剧场”的运作流程中来。除了前期的企业赞助,也可以实行企业组织、包场等形式,激活企业的参与热情,同时政府在宣传上要加大力度组织帮助企业进行宣传,号召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活市场主体的投入热情。

在“渭南模式”中,企业参与“一元剧场”以演出季(场为季)的形式,先后举办了“周末一元剧场”华县、临渭、富平、华阴等演出季,并得到大量社会企业或单位的赞助支持。业界普遍认为,“一元剧场”具有广泛的宣传空间和商机,引发当地企业踊跃参与支持公益文化活动。周口“公益剧场”若能将政府组织与购买变为企业组织与购买,势必能为“公益剧场”的市场化发展开拓新的空间。

(四)进行分众研究,迎合观众需求

针对观众流失严重的情况,政府应结合近几年“公益剧场”的演出情况,进行科学、详细、系统的市场调查;对受众进行分众分层研究,以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创作出符合其审美兴趣与喜好的节目内容。同时剧场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比如针对年轻观众的特点,利用他们常用的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资源加大对“公益剧场”演出节目的预告,在微博、微信等主流社交媒体建立“公益剧场”官方账号或者公共号,定期推送新的节目预告或者通知,并更新一系列介绍具有周口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章,精选部分演出的精彩片段。这样使青年群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节目内容进行欣赏、观摩并互动反馈,以便在80后、90后群体中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这一代年轻人因为受先进的电子技术的诱惑,正逐渐远离传统的文化艺术,如果能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将这一群体拉回剧场观看演出,无疑大大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另外,对中年客户群可以采用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的方式在节目开演前进行宣传告知,将节目的精华内容提前告诉观众,以引起他们进剧场欣赏的兴趣。总之,做好受众分析调查,然后针对每一个观众群体做出针对性的吸引措施,真正做到迎合观众需求,创作出吸引观众的文艺娱乐节目,才是“公益剧场”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1]陈晶晶.“公益剧场”与戏曲文化产业:价值与启示:以河南省Z市“周末公益剧场”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33.

[2]袁兰.文化事业单位市场化改革与公益性服务的有效结合:对W市“一元剧场”模式的考察与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6):1.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4]严丽娟.传统戏曲文化产业的困境、机遇和发展方略[J].神州文化,2013(5):41.

[5]马社敏.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政府与市场“一元剧场”的渭南模式与周口模式比较及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4.

猜你喜欢
周口市周口演艺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河南金贵演艺集团
记忆老酒
石云华作品精选
2020年《演艺科技》总目录
周口市
周口市金融支持脱贫攻坚调查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为周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